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棄之不用,看似完美的計劃漏洞不少

2020-12-27 騰訊網

導語:

三國時期有眾多的名將,但到後期的時候將領稀少,而魏延脫穎而出成為了蜀漢的第一個猛將,作為將領他對蜀漢周邊的形勢非常熟悉,在他的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北伐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性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有人認為魏延的計劃是可行的,而諸葛亮不採取著實是喪失了大好的機會,也有一部分人支持諸葛亮的做法,認為這條計劃太過於冒險無法執行。

魏延劇照

子午谷奇謀計劃內容

魏延認為夏侯楙是一個膽小怕事又懦弱的人,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帶領著5000精兵從子午谷開始出發,偷襲長安,而當他進攻長安之後,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可以派兵從另一邊出發對他進行支援,膽小懦弱的夏侯楙,到時候看到這種形式之後一定會逃跑,而他們就可以輕鬆地攻下長安了,進而逐漸的把周圍的地區收復。如此看來,魏延的子午谷計劃是非常簡單的,又比較完美。但計劃一出,就遭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反對,這條計劃最終也並沒有實行下去,也因此它被列入了魏延造反的原因之一。

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史料記載:

《三國志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子午谷奇謀路線圖

看似完美的計劃存在哪些漏洞呢?

一、路途有意外

魏延的計劃之所以完美和簡單,就是因為他把整個過程想的太理想,而排除了很多路途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假如魏延的計劃實施了,他就要按照計劃從子五穀出發,這條道路是山路而且及其的崎嶇坎坷,行走起來是非常困難和耽誤時間的,但如果要計劃進行的話,他必須要在十天之內到達長安,如果行軍當中一旦遇到下雨天,或其他的災害的話,計劃就不能按時進行,而到達長安的時間也會推遲。另外,他們這個路線還可能會遭到埋伏,如果行軍被魏國發現,那麼損失就會更大了。

諸葛亮

二、長安未必能按計劃攻下。

魏延一直認為夏侯楙膽小懦弱,所以攻下長安很容易,但他卻不曾想過,和他作戰的不僅僅是夏侯楙,而是成千上萬的將士們。當他們成功到達長安的時候,自己的5000將領,早就被長途跋涉所消耗了體力,甚至會因為糧食不足而無力應戰,即使可以應付一時的戰爭,但如果魏軍的援兵到了,那魏延所面對的只能是兩面夾擊,所以說他未必也能要計劃順利的攻下長安。

魏延

三、攻下也未必能守住長安

在進行假設,如果魏延能夠順利的攻下長安,但之後,他又是否能夠順利地守住呢?他只有5000的精兵,經過長途跋涉和戰爭,人員勢必會消耗的,當魏軍去攻城的時候,而想要守住一個長安城,不足五千人確實就有點困難了。

在魏延的計劃當中,他還計劃著在20天之內,諸葛亮走大路到達長安,可以去支援他。但如果20天的時間,諸葛亮不能到達長安的,那他所面對的情況就是糧草消耗殆盡,即使不會被敵人攻下,那麼他和將士們也可能會被餓死。假如這些順利的情況都被魏延所計劃中,他到達了長安,攻下了長安,守住了長安,又得到了諸葛亮的援助。那麼,魏軍又會輕易的放棄長安,不去爭奪嗎?敵軍去攻城的時候,他們能守住的機率又有多大呢?長安守住之後,鹹陽是否能夠按照計劃被評定呢?

諸葛亮

在魏延的計劃當中有太多的未知情況,他把一切都想的過於理想化,但事實並不會按照他所計劃的方向去發展。魏延的計劃就像一場賭局,每一步都在下賭注,雖說他的計劃有贏的希望,但是,一向就謹慎的諸葛亮絕對是不會同意這種計劃的。

我們都知道進行北伐是諸葛亮一直堅持的,但在北伐的過程中,他曾六次出兵,六次退兵,這也不僅僅是因為他自身小心謹慎的緣故,因為他心知肚明,那個時候的蜀漢已經是滿目瘡痍,再也不能經得起大折騰,蜀漢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外患還有內憂,在戰爭中國力已在的損耗,那麼他們更無法壓制住內部的憂患,子午谷奇謀是在拿蜀漢的5000精兵在做賭,但現實不允許諸葛亮把他們當做賭注。

關中與漢中古道路線

小結:

前面的三個原因可以簡單的看透,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更是想得十分透徹,這次計劃如果不成功,對魏國的震懾實在是太小了,反而會把諸葛亮的整個作戰計劃打亂,而諸葛亮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待時機成熟,他或能北伐成功,可也有人評價諸葛亮太過于謹慎,喪失了此次成功的機會。

相關焦點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 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能成功嗎,成功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主政蜀漢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曾提出了一個謀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最後沒有採用這條奇謀,北伐也一直沒有成功。
  • 魏延子午谷奇謀要成功全靠兩個字
    魏延有一個子午谷奇謀,由於諸葛亮沒有採納這一建議,而這次北伐又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失敗,所以有人總是以此為依據
  • 子午谷奇謀的前世今生
    因為在唐代,子午道被賦予了另一個稱呼:荔枝古道。眾所周知,當年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子午谷奇謀」。但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最終沒有同意,他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 「子午谷奇謀」之爭,諸葛亮錯了嗎?1408年後明朝人告知答案
    對此,許多網友都說,因為唐玄宗李隆基看了《三國演義》才捧諸葛亮,都是歷史小說惹的禍。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唐玄宗絕對沒有看過三國,他也不知道羅貫中是何許人,因為他不可能穿越去明朝。 諸葛亮入列「武廟十哲」,許多人都反對,理由是他軍事水平一般。例如,他太過謹慎,沒有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之策,喪失了北伐中原,匡復漢室之良機。
  • 「子午谷奇謀」 — 能夠逆轉三國爭霸的遺憾之策
    這時蜀國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因為蜀國與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一樣佔據「天府之地」所以魏延決定效仿漢初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自己率領精銳騎兵五千人,出子午谷襲擊魏國重鎮長安,而且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兵法戰術並沒有出眾的地方,所以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迅速攻佔長安,並且在諸葛亮出擊斜谷馳援長安時自己可以牢牢的將長安城守住
  • 子午谷奇謀?雞肋,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我們後世熟知的子午谷奇謀,主要的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然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就看出了劉禪已經是孺子不可教也的狀態了, 竟然聽信李嚴的反間之計將諸葛亮從祁山大營中調回。從這次開始,諸葛亮的心態就變了,而且從這件事發生之後,諸葛亮也是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在為劉禪創造更大的基業了,否則,劉禪只會坐享其成,不會守住江山的。
  •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谷之計」,若用了,蜀漢能一統中原嗎?
    在這一次北伐當中損失了不僅是諸葛亮,還有蜀漢大將魏延,他同樣也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成了最具爭議復國之策,有人認為若是用了魏延的計,蜀漢或許有可能統一天下。那麼「子午谷之計」真的有可能呢?
  • 子午谷奇謀可行嗎,毛主席用五個字概括
    諸葛亮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子午谷奇謀是一個爭論了1700多年的公案。關於「此計」,以《魏略》最為詳盡。但該書是按司馬氏集團旨意著述的,因此諸葛亮受到了嚴重歪曲。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卻不同意
    三國時期,魏延想到一個計劃,親自率領5000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城,再由諸葛亮帶領軍隊出斜谷,在長安會師。倘若這個計劃成功,蜀漢大軍將會一併拿下雍州和涼州。 不料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為什麼不肯同意呢?背後又有什麼緣由呢?
  • 魏延一生遺憾:子午谷奇謀到底可行否
    對於北伐,魏延曾提出過一條「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一直不用,成為了魏延一生的遺憾。那么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諸葛亮為什麼始終不願嘗試?關於子午谷奇謀,《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魏延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先主婿也,怯而無謀。
  •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會打下中原嗎?
    如果由魏延接管軍事權力,他也無法攻克中原?有這樣的提問,無非是因為諸葛亮曾否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死後,由魏延執掌軍隊,他就一定會實施子午谷奇襲。但是我們要注意,就子午谷奇謀一說,有諸葛亮在和沒諸葛亮在是兩回事。
  • 三國志戰略版:悲情人物魏延登場,子午奇謀在遊戲中有什麼神威
    奇兵間道:這個戰法名字起源明顯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想要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成功後據守長安等待諸葛亮支援將整個西部收入囊中
  • 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明末用上了,坑死「闖王」高迎祥
    編者按:喜歡三國的朋友們,肯定知道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所獻上的子午谷奇謀。這條沒被諸葛亮採用的計謀一直飽受爭議,有的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這個計謀,北伐就成功了。也有人認為魏延這條計策就是扯淡,而且後世明末真正的「闖王」高迎祥就死在這條計策上,那麼明末的子午谷之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崇禎九年六月,清軍突然派兵從喜峰口攻入,崇禎下旨正在與農民軍作戰的盧象升「勤王」。
  • 魏延子午谷計劃,成功的可能究竟有多大?
    魏延子午谷計劃本身細節,出自《魏延傳》裴松之注《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
  • 諸葛亮為何一見面,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二人關係究竟如何?
    但是隨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我們大家的意料,馬岱趁魏延不注意,將其殺死,並且拿出諸葛亮的遺詔,宣布魏延謀反,隨後收集魏延的殘兵歸順了楊儀,蜀軍全軍重新回到益州。那麼這三人究竟誰手裡拿的才是諸葛亮的遺詔呢?先讓我們看看魏延的身世,在《三國演義》裡的介紹,魏延原本是長沙太守韓玄麾下大將,劉備率軍攻打長沙,黃忠被關羽打敗,韓玄遷怒於黃忠,屢次想要殺黃忠。
  • 諸葛亮為何阻止魏延奇襲子午谷?其實他根本就沒想過要興復漢室!
    早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時,大將魏延就曾獻計出奇兵從子午谷出發,就可直搗洛陽,進而威脅曹魏政治重心。但是,兵出子午谷可謂是一步險棋,稍有不慎,就會白白斷送將士們的性命。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又怎麼會採納魏延如此大膽的提議呢?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魏延在內的許多人,都一致認為諸葛亮「謹慎的有點過了頭」。甚至還有人舉證分析了魏延之計的可行性,而且最終都得出一個結論:可行性很高!
  • 子午道 秦嶺六道,子午為王
    子午道全長約420公裡,自長安向南,經子午鎮南、北豆角村西邊進入子午峪,經洋縣城關鎮到達漢中市,向南穿過巴山直抵重慶涪陵。子午谷是秦嶺六條連接西南的大道中最險峻的一條,劉邦赴鴻門宴後,被迫帶人馬離開長安時就是從子午道前往漢中;唐代的子午谷被血肉堆砌成一條罕見的「高速公路」,通過它,只需七天時間,就可以從重慶涪陵將新鮮荔枝運到長安,所以又叫「荔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