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明末用上了,坑死「闖王」高迎祥

2021-02-08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喜歡三國的朋友們,肯定知道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所獻上的子午谷奇謀。這條沒被諸葛亮採用的計謀一直飽受爭議,有的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這個計謀,北伐就成功了。也有人認為魏延這條計策就是扯淡,而且後世明末真正的「闖王」高迎祥就死在這條計策上,那麼明末的子午谷之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崇禎九年六月,清軍突然派兵從喜峰口攻入,崇禎下旨正在與農民軍作戰的盧象升「勤王」。九月二十二日,盧象升接到調任詔書。①接到詔書之後,盧象升立刻北上「勤王」。而高迎祥見狀,也立刻返回陝西,他以為盧象升已走,洪承疇又正在陝北與李自成對峙,關中無人,便想趁機襲取西安。可他沒想到的是,這次他的對手是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

高迎祥在屢遭盧象升打擊後,早已潰不成軍,只得兵行險招,直取西安。但是此前已經長途跋涉的農民軍,此刻更疲憊不堪、士氣全無。對比剛入陝西,想要打好第一仗的孫傳庭的明軍此刻雖然兵力微弱,卻士氣正旺。而高迎祥為了達到奇襲的效果,將進兵路線選為了子午道。

七月初高迎祥率軍至龍亭,此地為子午道上一個較大居民點。據《元和郡縣圖志》載:「今洋州東二十裡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龍亭位於漢中平原最東端洋縣的川道口處,其東為丘陵山嶽地區,其西則是漢中平原區。但是子午道有兩條,到底是走新子午道還是舊子午道(其實有三條,第三條為子午新道,但這條是清嘉慶年間所修),從路程上看,舊子午道要通過四個海拔高點,從西至東,分別是黃金峽大拐彎(970米)、饒峰關(1116米)、蓰閣(1905米)和秦嶺梁(2041米)。其中秦嶺梁地勢險要,而黃金峽臨黃金水(現在的金水河)所相鄰的鎖龍關、鐵城戍都有重兵把守。而新子午道則通過三個海拔高點,依次是黃金峽大拐彎、平河梁(2100米)和秦嶺梁,新線比舊線少翻一個高山,而且平河梁地勢較為平坦,所以高迎祥決定走新子午道。

隨後大軍行至三河關受阻(三河關:今佛坪縣大河壩鄉三河口村,蒲河、汶水河、椒溪河匯合處,關隘在今三河口大壩處)三河關把總陳玠琦拒不投降,且三河關大部分人皆姓陳一呼百應,加上關口牆、垛均為石頭砌成,地勢又利,易守難攻,三水匯合之地又不好布兵。高迎祥率部攻了4天才攻破關口。但是三河關把總陳玠琦派人去給正在西安操練兵馬的孫傳庭送去了求救文書。此時的距孫傳庭到任還不到三個月,手上的軍隊也只有離京時的三千人,在接到求救文書後決定一方面立刻派人前往洪臣疇、盧象升處求援,一方面派人繼續探查高迎祥接下去的進兵路線,準備等待洪臣疇大軍一起擒住這個「賊首」。 而洪臣疇在接到孫傳庭的求援以後,立刻率大軍前往西安救援。並派遣了賀人龍為前鋒。

高迎祥在破了三河關後,由於當夜的狂風暴雨,使得新子午道主道被秦嶺的泥沙衝毀,道路已經無法通行,於是有人獻計走椒溪河出儻駱道往周至縣(今西安西南,多條秦嶺通道出口處)直搗西安,事實上從三河關繞道儻駱道再到西安有420裡。繼續走新子午道到西安只有260裡。而且儻駱道迷魂嶺「十八盤關」也有明軍重兵把守。高迎祥決定還是走新子午道,但是行軍以後,發現後續道路還是無法通行,只得返回三河關沿黑蒲道繼續前行。黑蒲道南連佛坪縣東與寧陝縣交接的蒲河,北接周至縣黑河,故名黑蒲道,兩河段均為子午河支流。《清一統志·漢中府一》:子午河 「上流曰椒溪河,源出秦嶺,東南流會蒲河、文水河,名三河口。折而南至白河鋪,名子午河」。故黑蒲道亦為新子午道分支。隨後大軍經陳家壩、四畝地、圪墶城、柴家關,一路均遭遇抵抗。

就在高迎祥不斷進兵的同時,孫傳庭也不斷接到奏報,在終於等到了賀人龍的第一波援軍的同時,孫傳庭也判斷出高迎祥走的是黑蒲道,於是立刻趕往了周至縣馬召鎮,然後自周至縣入馬召鎮進黑蒲道,原本準備設伏於光頭山,但孫傳庭親自爬上光頭山,察看地形,見該處從半山腰開始便樹木不生,雜草繁茂(所以俗稱光頭山)設伏不僅易被高迎祥軍發現,且此山中道路難行,一旦高迎祥中伏後撤,便無法展開追擊,更重要的海拔都過高,此種地形為軍隊提供後勤補給極為困難。便率部向北稍退,設伏於黑水峪的兩岸山上(黑水峪也稱黑峪。位於今周至縣黑河水庫,因臨芒水,故又名「芒谷」,而因其水色黑,也叫「黑河」,故此地又叫「黑水谷」),留出大路讓高迎祥部隊通過,讓其進入早已布置好的口袋,伺機伏擊。同時命副將羅尚文入儻駱道,翻天華山,從光頭山入黑蒲道阻斷高迎祥軍後路。

終於七月十五日,高迎祥率部到達周至時,孫傳庭已經做好了的伏擊的準備。十五日夜晚,高迎祥發現自己中伏,此時如果後退,孫傳庭便可從後掩殺,這樣的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雖然面對的是已經佔有地利優勢的明軍,高迎祥還是下令朝黑水峪口發起攻擊,至黎明時分,將谷口處的明軍擊退,並且擊殺了明軍參將李遇春,將戰線推至到了仙遊寺,但此時羅尚文的截擊部隊終於趕到了高迎祥軍的背後,並朝其發起了攻擊,高迎祥不得不分兵迎戰。而孫傳庭所部的剩餘明軍也死戰不退,雙方慘烈的搏殺一直持續到了十七日凌晨,洪臣疇率領大軍趕至,才將高迎祥軍擊退,將戰線又壓回了黑水峪。此後又激戰一整日,明軍還是未能全殲高迎祥軍。十八日夜晚,孫傳庭祭出攻心術,在戰場附近立起紅、白二旗,聲言至白旗下可就撫,至紅旗下則視為頑抗而必誅。此舉果然令高迎祥軍大部瓦解,紛紛暗中與明軍接洽投降。高迎祥此時也因飢疲交加而患病僵臥於一洞中,根本無法指揮全軍有效抵抗,更不能阻止部下的叛變。

至二十日凌晨,明軍最後一波援軍,盧象升所屬的祖寬部的關遼軍也趕到了黑水峪,明軍發送了總攻,高迎祥軍黃龍、總管劉哲等頭目投降。並為明軍帶路,俘獲了高迎祥,孫傳庭即聯名洪承疇將捷報拜發京師,崇禎聽聞高迎祥被俘,孫傳庭剛上任就把在大明江山大地上鬧了9年的「賊首」俘獲,大喜過望,立刻降旨褒獎:「據報生擒闖賊及領哨各目,具見該督撫調度,將士用命。著即查明敘賚。」孫傳庭隨後在二十七日又把此番戰役的詳情報予崇禎,崇禎除再降旨獎勵有功人員外,明令「賊渠解京,著擇的當員役,沿途撥兵嚴防,毋致疎虞」。九月十九日,孫傳庭即遵旨將高迎祥等押往京師。不久,這位農民軍前期領袖就被磔殺於市,以儆效尤。高迎祥慘敗於黑水峪後,餘部一為其弟高迎恩率領退往漢中。

高迎祥沿子午道進兵路線:洋縣龍亭一一金水一一三河關(大河壩)一一石墩河一一四畝地一一黑蒲道一一黑水峪口一一仙遊寺。

孫傳庭伏擊路線:西安城一一馬召鎮一一光頭山一一黑水峪。羅尚文截擊路線:馬召鎮一一儻駱道一一天華山一一光頭山一一黑蒲道。

高迎祥兵敗子午谷其主觀原因是對子午道不了解,奇襲西安走子午道雖近且險,大部隊行軍又慢,且關隘甚多,應分兵遊擊而進。再大的有作戰本領的人,也敵不過四面夾擊圍攻。可能高迎祥想實施三國時孔明未用的「子午谷奇謀」,因為倘若功成,不但可擺脫困境,若能攻取省會西安,更能大賺特賺。只是高迎祥沒想過,當年魏延提出此謀時,是「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可如今他所率領的農民軍人數雖多,卻並無「精兵」(就算有也是所剩無幾),更無糧草,而魏延的作戰對手是夏侯楙,但高迎祥的對手卻是孫傳庭,行軍路線的子午道又處地勢險要的秦嶺,一旦洪臣疇大軍趕至,農民軍連兵力優勢都沒了。此戰勝敗,高迎祥在無必勝把握情況下居然兵行險招,最終卻只能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① 詔書被載入《宣雲奏議·謝恩到任疏》,其原文為:「盧象升仍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寫敕與他,著星速到任,不得少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子午谷奇謀的前世今生
    因為在唐代,子午道被賦予了另一個稱呼:荔枝古道。眾所周知,當年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子午谷奇謀」。但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最終沒有同意,他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 「子午谷奇謀」之爭,諸葛亮錯了嗎?1408年後明朝人告知答案
    秦嶺,又稱終南山,是黃河、長江之分界線,地勢西高東低;子午谷位於其中,懸崖絕壁,棧道無數,環境十分惡劣。 魏延提出此建議,乃是「險招」,諸葛亮自然不用。後來,諸葛亮5次北伐失敗,後人便懷念「子午谷奇謀」,說諸葛亮不用該計劃,喪失了復興漢室之良機。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魏延一生遺憾:子午谷奇謀到底可行否
    對於北伐,魏延曾提出過一條「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一直不用,成為了魏延一生的遺憾。那么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諸葛亮為什麼始終不願嘗試?關於子午谷奇謀,《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魏延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先主婿也,怯而無謀。
  • 子午谷奇謀可行嗎,毛主席用五個字概括
    《魏略》稱,諸葛亮北伐,本來就是螳臂當車,取勝的唯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謀」,可是諸葛亮不敢採納,結果以失敗告終。平心而論,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低估計了魏國的軍事力量。魏延設想,蜀軍突然出現在城下,魏軍必棄城逃走,連守將夏侯楙(máo)從水上逃走都設計好了。可是在諸葛亮看來,倘若夏侯楙閉關拒戰,以逸待勞,後果不堪設想。
  • 子午谷奇謀?雞肋,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我們後世熟知的子午谷奇謀,主要的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棄之不用,看似完美的計劃漏洞不少
    導語: 三國時期有眾多的名將,但到後期的時候將領稀少,而魏延脫穎而出成為了蜀漢的第一個猛將,作為將領他對蜀漢周邊的形勢非常熟悉,在他的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北伐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性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有人認為魏延的計劃是可行的,而諸葛亮不採取著實是喪失了大好的機會,也有一部分人支持諸葛亮的做法
  • 魏延子午谷奇謀要成功全靠兩個字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可能成功呢?總感覺魏延的這番奇謀有點兒過多地依恃於兩個字——僥倖,而卻忽視了魏國一個重要的人物——雍州刺史郭淮。先來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坐鎮西安。諸葛亮在南鄭與部下計議進兵事宜。魏延說:「聽說夏侯楙年少,是魏國皇帝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
  • 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能成功嗎,成功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主政蜀漢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曾提出了一個謀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最後沒有採用這條奇謀,北伐也一直沒有成功。
  • 諸葛亮放棄不用的計策,有人用來當寶貝,反而延長了王朝壽命
    在北伐之前,蜀國名將魏延跟諸葛亮槓上了,認為諸葛亮太謹慎,肯定不會成功,於是他提出了一條有名的計策,即「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心想,這孩子,不知道子午谷太兇險嗎? 魏延心想,這領導,不知道子午谷能出奇兵嗎?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然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就看出了劉禪已經是孺子不可教也的狀態了, 竟然聽信李嚴的反間之計將諸葛亮從祁山大營中調回。從這次開始,諸葛亮的心態就變了,而且從這件事發生之後,諸葛亮也是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在為劉禪創造更大的基業了,否則,劉禪只會坐享其成,不會守住江山的。
  •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谷之計」,若用了,蜀漢能一統中原嗎?
    在這一次北伐當中損失了不僅是諸葛亮,還有蜀漢大將魏延,他同樣也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成了最具爭議復國之策,有人認為若是用了魏延的計,蜀漢或許有可能統一天下。那麼「子午谷之計」真的有可能呢?
  • 「子午谷奇謀」 — 能夠逆轉三國爭霸的遺憾之策
    這時蜀國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因為蜀國與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一樣佔據「天府之地」所以魏延決定效仿漢初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自己率領精銳騎兵五千人,出子午谷襲擊魏國重鎮長安,而且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兵法戰術並沒有出眾的地方,所以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迅速攻佔長安,並且在諸葛亮出擊斜谷馳援長安時自己可以牢牢的將長安城守住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卻不同意
    三國時期,魏延想到一個計劃,親自率領5000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城,再由諸葛亮帶領軍隊出斜谷,在長安會師。倘若這個計劃成功,蜀漢大軍將會一併拿下雍州和涼州。 不料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為什麼不肯同意呢?背後又有什麼緣由呢?
  • 三國志戰略版:悲情人物魏延登場,子午奇謀在遊戲中有什麼神威
    奇兵間道:這個戰法名字起源明顯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想要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成功後據守長安等待諸葛亮支援將整個西部收入囊中
  • 秦嶺六大道 為什么子午谷為王?
    唐代的子午谷被血肉堆砌成一條罕見的「高速公路」,通過它,只需7天時間,就可以從重慶將荔枝運到西安。    谷中民風彪悍,史學家稱這裡「沒有居民,只有士兵」,他們曾被組建成明末最強悍的三大王牌部隊之一:秦軍。
  •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會打下中原嗎?
    如果由魏延接管軍事權力,他也無法攻克中原?有這樣的提問,無非是因為諸葛亮曾否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死後,由魏延執掌軍隊,他就一定會實施子午谷奇襲。但是我們要注意,就子午谷奇謀一說,有諸葛亮在和沒諸葛亮在是兩回事。
  • 高迎祥死後,李自成憑什麼繼承了「闖王」的名號?
    「與其坐而飢死,何不盜(即起義)而死?」於是,人民揭竿而起,湧現出了以「闖王」高迎祥為首的十三家七十二營義軍。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在攻破明朝的皇陵鳳陽後,高迎祥自稱為「古元真龍皇帝」,改年號為「興武元年」。
  • 魏延和姜維:諸葛亮的風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前者又豈止可惜?
    也正因如此,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接班人,選擇姜維更加穩妥。 第二,諸葛亮性格謹慎,用兵保守 在子午谷之戰時,最能體現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取,也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議點。但是有一點肯定,就是諸葛亮並不支持魏延的策略,兩人的一些觀點存在根本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