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典故經過,司馬懿感慨諸葛亮真天生奇才!

2021-01-15 紀傳體三國評傳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七篇

文:小A史蒂芬

原文【33】: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

魏明帝青龍二年,即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親率大軍十餘萬從斜谷道出兵,並在流經「郿」 這個地方的渭水南岸的平原上建築營寨。

這裡的斜谷:位於今陝西省郿縣西南終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所以又叫做「褒斜道」。

陝西省的郿縣是不是董卓建築的郿塢所在地,有待考證。

天子魏明帝曹叡非常的擔憂,於是就派遣徵蜀護軍秦朗都督步騎兵兩萬人前去抵禦,並直下令秦朗受到司馬懿的的節度。

「節度」的意思就是秦朗直接聽命於司馬懿的意思。

秦朗就是三國著名「綠帽子」秦宜祿的兒子。

原文【34】: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

將領們都認為應該在渭北駐紮坐待諸葛亮過河,但是司馬懿卻說:「這裡老百姓積蓄的糧食財產都在渭水之南,那裡才是必爭之地。」於是就率軍渡過渭水來到南岸,背靠著渭水築起了營寨。

「背水一戰」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的是韓信攻打趙國的故事。司馬懿在這裡也學起了韓信的做法。

司馬懿安營紮寨之後對諸位將領說道:「諸葛亮要是個勇敢的人,一定會從武功縣靠山的一面向東進軍。要是沒有這樣做,而是向西走五丈原,則我們的軍隊就安全沒事了!」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是屬於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正是由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此地對持而聞名。

諸葛亮果然向西到了五丈原,計劃從這裡渡過渭水。司馬懿就派遣了將軍周當屯駐到陽遂,以此引誘諸葛亮。

陽遂的故址在今天北原縣東,即今陝西省蔡家坡鎮之渭水北,其實就是五丈原渭水北岸。

個人感覺,司馬懿之所以會認為諸葛亮西入五丈原就會平安無事,主要是因為敵動我動的應對問題。假如諸葛亮向東進兵到武功,司馬懿就必須跟著向東阻截。否則勢必失去主動權。可要是諸葛亮如果往西到五丈原,司馬懿就可以派遣小股兵力進行牽制,或者是引誘諸葛亮過河以攻其後。

原文【35】: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可是,諸葛亮到五丈原後,數日都沒有軍事動靜。司馬懿說:「諸葛亮這是要爭奪五丈原而不是想要渡河,從這裡可以知道。」

司馬懿的這個判斷非常的準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因為「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也就是諸葛亮要佔一塊地盤開荒種地,以為長久之計。

於是,司馬懿就派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到陽遂去屯駐準備開戰,兩軍最終在積石相會。

積石可能是一個縣城的名字,但也可能只是特指的一個石頭比較堆積的地方。

司馬懿和諸葛亮就在靠近五丈原的地方進行大戰,諸葛亮沒有辦法前進,於是就退還到五丈原。

原文【36】: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當時,正好有一顆長星墜入到諸葛亮的大營之中。

所謂長星,大概就是彗星。

司馬懿以此認為諸葛亮此戰必敗,於是就決定出奇制勝,派遣兵馬牽制攻打諸葛亮的後部。結果斬殺了諸葛亮五百餘首級,俘獲了一千多人,並且還收降了六百多人。

原文【37】: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當時魏國朝廷根據對諸葛亮歷次北伐的分析判斷,認為諸葛亮的軍隊是「僑軍遠寇」,意思就是勞師遠徵,對諸葛亮來說最有利的就是速戰速決,所以他總是希望急戰。於是魏國朝廷就命令司馬懿要持重穩定,不要急於求勝,要等待諸葛亮軍隊出現變故的時機。所以諸葛亮數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都不肯出戰。諸葛亮甚至讓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頭巾和飾物,以此來諷刺司馬懿閉門自守如女人一般。司馬懿大怒,就向漢明帝曹叡上表請求出戰。可是皇帝不同意,還派遣了剛直的骨幹大臣衛尉辛毗拿著代表皇帝的符節擔任司馬懿的軍師,以阻止司馬懿的行為。

「骨鯁」的意思就是剛直正直,或者物體的主要部分,即骨幹。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後來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打算率領兵馬出營迎戰。結果辛毗就拿著皇帝賜給他的符節站在軍營大門之下(不讓司馬懿出戰),這才制止了司馬懿。

原文【38】: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裡而請戰邪!」

當蜀國將領姜維聽說魏國派遣辛毗來到司馬懿軍營中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道:「辛毗手持著曹叡的符節而來,看來司馬懿這個老賊是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道:「他本來就沒有出戰的心思,之所以向朝廷請戰,不過是向屬下展示自己的勇猛,並不是因為懼怕而不敢出戰。將領在前線,君命是可以不接受的。他要是真想和我軍開戰,根本用不著傳書千裡的去請戰。」

原文【39】: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寫信向司馬懿詢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在回信中說道:「諸葛亮志向遠大但是不能夠見機行事,雖然足智多謀但是缺少決斷力,喜歡領兵打仗卻又沒有實權。雖然他提兵十萬,卻已經掉入到我的圈套計劃之中,攻破他是必定無疑的事情。」

司馬懿又與諸葛亮對持了一百多天,適逢諸葛亮生病去世,蜀漢的將領們燒毀營寨悄悄的逃走,百姓們都奔走相告傳說這件事,司馬懿於是出兵追擊。

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見司馬懿領兵前來,馬上鳴鼓並調轉旗幟,作出迎戰司馬懿的態勢。司馬懿當即認為窮寇不宜追,而沒有繼續進兵,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原文【40】: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一天以後,司馬懿來到蜀國撤走後的營寨,觀察他們遺留下來的東西。得到了許多圖書和糧谷。司馬懿這才肯定諸葛亮已經去世,並感慨說道:「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但是辛毗卻依然認為諸葛亮未必去世。司馬懿解釋說道:「一個軍事家在戰場上最看重的就是軍事文書和機密記錄、兵馬、糧草,現在這些東西蜀國都丟棄了。豈能有丟棄自己的五臟六腑後還能夠活著的人嗎?我們現在應該馬上追趕!」

原文【41】: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關中地區有很多蒺藜,於是司馬懿就讓兩千軍士都穿上軟底平跟的木屐前進,這樣蒺藜就都扎在木屐上了。然後就讓馬步軍同時一起進軍。

蒺藜(讀作jí lí),是一種生長於沙地、荒地、山坡等貧瘠土地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青鮮時可做飼料,果實可入藥用。但是其果實周身多刺,非常容易扎到人及其牲畜。

司馬懿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諸葛亮真的已經死了。抓住當地百姓進行審問,聽到了百姓中流行的一句諺語「死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著的司馬仲達!」

司馬懿聽了這句話後大笑說道:「我善於預測活人,不太善於預測死人!」

「赤岸」字面理解就是紅色的岸邊。

原文【42】: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之前,有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的營寨裡來,司馬懿就向使者詢問說道:「諸葛公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能吃多少米飯呢?」使者回答說道:「每天三四升米吧!」司馬懿又問政事如何,使者回答道:「凡處罰(杖責)二十以上的,諸葛丞相都要親自過問。」

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大家說道:「像諸葛亮這樣怎麼能夠長久呢?」後諸葛亮病死,竟然真如司馬懿所說。

後來,聽說蜀漢在撤軍的路上,諸葛亮的部將楊儀和魏延爭奪權力,楊儀斬殺了魏延,兼併了魏延的部隊。司馬懿想要趁機攻打蜀漢,可是魏明帝曹叡卻下詔不允許這個計劃。

今天的《晉書》就讀到這裡,下一期再見!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16日。

相關焦點

  • 死諸葛走生仲達是何意?諸葛亮怎麼利用自己的死來算計司馬懿?
    總之,司馬懿就是不應戰,他不應戰並不是怕了諸葛亮,而是在尋找最佳的機會,他曾數次打聽諸葛亮在軍中的個人情況,比如睡眠質量、飲食情況等等,從使者的一些回答中,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他對身邊的人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死諸葛走生仲達」,此計可不是諸葛亮想的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原文摘錄如下:懿自引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
  • 諺語「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你信不信?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
    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正在熱播,劇中的司馬懿在韜晦待時,今天書生蹭下電視劇熱度,給大家講一個「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 諺語故事。三國時期有一個「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民間諺語,大家相不相信死了的諸葛亮可以嚇走活著的司馬懿 ?
  • 古文閱讀:《死諸葛走生仲達》
    編輯:驄邁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中華書局1982年第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①楊儀:字威公,襄陽人,時為諸葛亮參軍,後自殺。②宣王:司馬懿(179-251),三國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字仲達。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臣。曹芳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
  • 司馬懿感慨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他也是青史有名了!
    司馬懿帶著追兵撤退,其實他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了,否則死的就是他們了。司馬懿感慨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他也是青史有名了。司馬懿下令去蜀軍的軍營五丈原,他還坐在諸葛生前的位置上,摸著乾淨整潔的案臺,稱讚諸葛在臨終之時尚如此整潔,真是天下奇才,同時交代司馬師和司馬昭記住眼前的情景,可受用終生。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答案來了
    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諸葛亮就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後的對手司馬懿。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中,留下過一個故事,那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評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水平高下。那麼,這個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害怕諸葛亮的原因,來自劉備留下的戰術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中,留下過一個故事,那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評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水平高下。那麼,這個事件是怎麼回事呢?一、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在他的最後一次北伐中,付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在這次戰役前,為了解決糧草不足的問題,諸葛亮專門積攢了三年的糧草,並將這些糧草運往漢中。
  • 司馬懿與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話給出了真實答案
    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蜀軍退出五丈原的次日,司馬懿鼓起勇氣,在數萬人馬的護衛下,登上了數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五丈原。只見十裡長原上,塹壕密布,營壘整齊有序,雖然今已空無一人,仍然有令人震懾的氣象,他不由得驚嘆道:「諸葛孔明真天下奇才也!」但是,當他發現蜀軍營壘之中,丟棄了不少文件、地圖、糧食、軍器時,立馬意識到諸葛亮一定死了,他馬上與辛毗商量派兵追擊。辛毗比較遲鈍,認為事情尚未可知。
  • 這就是諸葛亮20: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真相是什麼?與演義不同
    諸葛亮病重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禪派專人到軍中探望諸葛亮,並詢問國家大計。過了幾天,那人又來探問。這時諸葛亮病更重了,他說:「我死之後,蔣琬可以接替我。」又問蔣琬以後是誰,諸葛亮說:「費禕可以。」諸葛亮自知病危,在臨終前面授機宜,向楊儀、費禕、姜維等布置了軍中後事,擬定了對付魏軍的計劃。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懷著沒有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無限惋惜之情,在滿天星鬥的一個夜晚,死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境內)軍中,時年54歲。諸葛亮死後,楊儀等按照原定計劃,整頓軍馬,從容不迫地撤回漢中。司馬懿聽說蜀軍後撤,急忙帶著軍隊追趕上去。
  • 鮮為人知的秘密,死諸葛不光驚走生仲達,還「算計」了魏延和楊儀
    史書記載,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由於過度勞累,加上疾病纏身,最終病死五丈原,沒能實現劉備的恢復漢室大業,很是惋惜。但是諸葛亮畢竟是鼎鼎大名的臥龍,聰慧過人,在他死後,依然能夠通過計謀讓蜀軍順利撤退,將老謀順算的司馬懿狠狠羞辱一番,事情的進展是這樣的。
  •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比如很多古代戰爭都提到的「增灶法」,明明主力走了,卻還在原地讓人每天按原來的數目埋灶做飯,甚至還要增加。再比如一些軍隊會在撤退時,扎很多草人,然後在營中,綁著幾隻羊擂鼓,迷惑敵人,讓敵方以為己方還在。這種例子非常多,不過最經典的,我認為還是孔明死後嚇退司馬懿那一戰。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根據正史記載的資料來看,諸葛亮比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原因如下:這裡面我們只做軍事方面的對比,且結合真正的歷史資料,從三個方面開始。第一,軍事著作方面,諸葛亮勝一籌。第二,軍事實際較量方面,諸葛亮勝一籌。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和司馬懿建興九年諸葛亮第4次出師北伐,諸葛亮由祁山道北出,包圍了祁山。諸葛亮同時聯絡了鮮卑的軻比能一同舉兵。這時候又趕上曹真病重,對於曹魏來說西北局勢非常吃緊。張郃之死雖然取得了部分勝利。在渭南對峙司馬懿這時候其實用的就是當初張郃的計謀。諸葛亮遠來堅持不了多久,跟他耗,沒必要硬碰硬。當然諸葛亮手下的漢軍戰鬥力太強,魏軍硬碰硬還真打不過。
  • 司馬懿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真的能被稱為一代軍神?
    但是由於諸葛亮揚言要救援孟達,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便留駐新城。 抵擋諸葛亮 公元231年,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此時大將軍曹真已經病逝,抵擋諸葛亮北伐的重任就交給了司馬懿。諸葛亮大軍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且設計出木牛運輸糧草。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 諸葛亮不能死?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其三、《三國演義》中曾經講到,司馬懿見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其笑容可掬,並焚香操琴,那麼近的距離為什麼不派人一箭射死他?其四、據《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大軍有十五萬人之多,而諸葛亮部卻僅僅兩千五百多人,司馬懿完全可以圍而不打,斷其糧草。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同為三國名臣,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情商更高?
    諸葛孔明和司馬仲達,是三國時期魏國和蜀漢的兩大權臣。他們代表著兩個國家、兩股力量,彼此之間徵伐不休。然而,在政治角力的背後,他們也許也會有一些惺惺相惜。因為無論是從地位、身份還是個人素質,他們都是有一些相似之處的。首先得說,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非常聰明的人,情商也都極高。原因很簡單,如果雙商不夠,他們也不可能坐到那個位子上。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 諸葛亮臨死前一戰,差點燒死司馬懿,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後,諸葛亮率軍北伐,六出祁山,雖然頗有戰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話說在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帶兵35萬駐紮於祁山,司馬懿調集40萬兵馬,在長安以西渭水一帶擺開陣勢。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
  • 倒在五丈原上,是諸葛亮的命運
    我發了微博,有網友感慨道:「現在到西安只要一個小時,可諸葛丞相卻走了一輩子,還沒走到。」 我在車裡讀出了這句話,一時間大家都沉默了,莫名的傷感情緒在車內瀰漫。事實上,我們在寶雞出發時,這種傷感就一直繚繞在左右。越是向東,越是強烈,大家斂容不語,我們再沒了之前旅行時的興奮和驚喜,因為接下來要去的目的地,是本次重走北伐路的終點,同時也是諸葛亮人生的終點——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