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
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諸葛亮的才幹是一直都在的,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戰術,讓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背魏歸漢,關中大為震動。
第二次北伐在不利條件下又打了一個漂亮的後衛戰,斬殺了追擊蜀軍的魏國將軍王雙。之後戰爭中,諸葛亮又頻出奇招,司馬懿見他都嚇得不出城門。百姓中都流傳著:「死諸葛嚇走了生仲達。」此外,運輸糧食的木牛流馬等也聞名於世。蜀軍的陣容整肅號令嚴明也是出了名的。
連後來司馬懿巡查諸葛亮的行軍營壘,還嘆服地說:「這人真是天下的奇才!」。可見,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得並沒有錯。諸葛亮並沒有江郎才盡,反而在北伐中才華凸顯。那麼,這樣的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何總打敗仗呢?
除了公元228年春的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不聽劉備言重用馬稷導致失利外,史書記載接下來的第二次到第五次北伐失敗皆是因為糧盡撤軍。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可以不計,誰還沒有一次看錯人的時候。但是接下來幾次戰爭撤軍都是因為沒有糧食。沒了糧食供應,再好的軍隊也支撐不住。將領小兵們吃不飽自然沒力氣揮槍弄棒,即使他諸葛亮有再大的能力有再多的計策也是無能為力。
這不是諸葛亮本人的問題,敗仗間接反映了蜀國君主有多麼不重視北伐的戰爭。劉禪這位扶不起的主兒不僅無心於國事,更把諸葛亮的興復漢室盡心輔佐當成兒戲甚至認為其有謀反之意。可憐了諸葛亮還痛哭流涕寫出《出師表》對劉禪抱有一絲改過的期待。即使諸葛亮有著通天本領,但面對不思進取不幹正事的上級也表示帶不動啊。
對於多次以失敗告終的北伐戰爭,姜維在最後的節節失利中一句話點明了。在司馬懿的猛烈進攻和劉禪的樂不思蜀的情況下,即使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也無奈嘆道:「天意如此!」天意降了個不理朝事的劉禪,在蜀漢經濟人口並不富裕充足的條件下還不思進取。諸葛亮和姜維就只好盡人意,聽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