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2021-02-07 觀時代

【聲明: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處理。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更新內容不易,十分感謝大家的關注,希望諸位能理解支持!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劉備的駕崩為界限,我們把諸葛亮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生前,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這樣區分,你會驚奇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績很好看,屢戰屢勝。但是到了後半段以蜀為據點的很多戰役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敗績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在劉備走了以後的數次失敗。



第一次失敗在建興六年。諸葛亮設險兵於斜谷,自己攻打祁山,卻排馬謖守了漢中門戶街亭。張頜率軍攻破街亭,諸葛亮大敗而回。這次輸在了用人上。


同年冬天,第二次失敗,出散關包圍了陳倉,二十多天久攻不下,糧食吃完不得不退兵。這次輸在了後勤保障上。


第三次失敗是兩年以後,公元231年,還是祁山。諸葛亮包圍祁山,卻引來司馬懿和張頜的救援,而自己的後勤保障再次出了問題,只得再次撤軍。撤軍途中,張頜久追不退,被蜀軍射殺,也算是沒有白來,但是這個收益也太小了,只能算是一次失敗。


最後一次失敗,這次諸葛亮的後勤保障沒有問題,卻在和曹魏因為爭奪北原上失去先機,這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雙方對峙了上百日,諸葛亮也在這場戰爭中逝世。蜀軍只能退回漢中。



而在第三次失敗,也就是第四次北伐之時,諸葛亮是最有可能獲勝的一次。卻因為後主劉禪包庇縱容運糧的官員李嚴,因而耽誤了行軍大事。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了他的遺志,多次伐魏戰功顯著。但是後來大勢已去,在面臨司馬昭的數次進攻中,也是節節抗擊。但無奈一人勢單力薄,自己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成都被偷襲,劉禪毫不猶豫就選擇了投降。姜維得知這個消息以後真是百味雜陳。


姜維死的時候感嘆「天意如此」。其實這是姜維對自己主公劉禪的不滿。師傅諸葛亮就被劉禪坑死,自己又要被劉禪坑死,頗有一種王者帶青銅的感覺在裡邊。


劉備當年白帝託孤,也看得到了劉禪無能,卻捨不得放權。劉備的雄才大略和劉禪的軟弱無能是天差地別的對比,而帶出來的將領,也受之影響。諸葛亮的一次次失敗,自己要承擔主要責任。而劉禪的無能,更加加劇了諸葛亮的失敗。就像是你本來跑的就不快了,卻還要背個累贅在身上,本來能拿名次,也只能倒數了。

相關焦點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 為何劉備死後,諸葛亮打仗就少有全勝?姜維臨死前道出緣由
    三國後期,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重託,數次北伐以圖恢復漢室,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總觀諸葛亮出山之後直到五丈原殞命這段歷程,劉備的死似乎成了諸葛亮人生的轉折點,其後除了南徵孟獲,諸葛亮在北伐上竟然很難取得全勝,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裡都是十分有名的人物,相比正史,演義裡強化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能,不過總體來講,對諸葛亮的功績並有過多的誇大。
  • 諸葛亮失去主公劉備後,就難以抵抗外敵了嗎?姜維說出了真相
    說到三國的第一謀士,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諸葛亮三個字,的確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真的太足智多謀,甚至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可是正史裡的諸葛亮真的那麼神機妙算嗎?當然三國時期足智多謀的人自然不會少,可與諸葛亮成為對手的,那就是三國笑到最後的奸猾小人司馬懿,諸葛亮死後不久,司馬懿曾稱讚他是一個不錯的對手,也是奇才一名,實屬難得。雖然司馬懿能存活到最後,可是他的才智與才能還是差諸葛亮甚遠,並不能與之相比較,更有記載寫道,司馬懿為了能與諸葛亮抗衡,拼命地學識仍不及諸葛亮的一半。諸葛亮難道真的就那麼無敵嗎?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是關羽、諸葛亮、姜維還是劉禪?
    蜀漢政權在建立的前半段,一直是按照諸葛亮為劉備制定建國方略《隆中對》執行的,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 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姜維是幼麒,而司馬懿的稱號是啥?
    例如,魏國曹操最推崇的謀士就是郭嘉了,郭嘉雖然年輕,但是他的計謀確實是天下無雙,吳國的孫權最欣賞的謀士就是周瑜了,周瑜不僅相貌堂堂,而且才華橫溢,而蜀國的劉備更是運氣很好,水鏡先生筆下的四大謀士三個都在他的手下,他們分別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幼麒姜維,和冢虎司馬懿。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2020-12-21 16:23:46
  • 在地府,劉備 諸葛亮會不會煮了姜維?
    劉備:「呵呵,吾一生遊走天下,憾事之一,便是未能至涼州,憑西陲漢銳,重鑄先世之盛。現在見到你,又添一憾啊。」02諸葛亮姜維:「維…未能實現丞相遺願,實負丞相所託,請丞相責備。」諸葛亮:「痴兒,怎說這般話。
  • 魏延一生戰功無數,卻被諸葛亮陷害而死,死後墓前跪著三座石像
    三國後期,蜀國出現頹廢之勢,可用之將十分的少,有能力的將領很少,只有姜維魏延等人,這時候的魏延在蜀國武將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並且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終要被諸葛亮陷害而死?所有人都說魏延有反骨,但魏延真的有反骨麼?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而且,如果姜維想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他投降曹魏以後,就會一心一意地幫曹魏做事,為什麼還要攛掇曹營自相殘殺,以此製造曹營大亂,從而光復蜀漢呢?姜維對蜀漢的忠心耿耿,於此可見一斑。既然姜維那麼忠於蜀漢,諸葛瞻卻為何要說出那樣一句話來呢?這就要說到諸葛瞻這個人了。
  • 諸葛亮死後,老對頭司馬懿,為何16年都沒有再攻打蜀漢?
    劉備死前在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好好輔佐劉禪管理蜀漢。諸葛亮對劉備赤膽忠心,自然不敢有負先主囑託,扛起了振興蜀漢的重任。他也知道劉禪不成器,所以在苦口婆心勸誡的同時,也開始了北伐中原的計劃,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替劉家恢復漢室江山。
  • 盡得諸葛亮真傳,姜維為何出不了頭?廖化臨死前嘴快,說漏了嘴!
    這名青少年,正是日後蜀漢的大將軍姜維。其實真正讀懂姜維的人就會發現伯約身上其實有著,「一種打不死的小強」的這種毅力。當時,諸葛亮統帥三軍也就是南徵之後,孔明順應局勢,迅速採取北伐曹魏的戰略。雖然,諸葛亮採用疑兵之計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但是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徵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個收穫正是姜維。
  • 諸葛亮死前留下2員大將,一個摧毀魏國希望,一個使蜀國越來越弱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在為蜀漢奮鬥,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付出了自己畢生心血,他也是我國忠實謀臣的典型人物。但是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時,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人紛紛為諸葛亮的死感到惋惜。諸葛亮在死後為蜀漢留下兩員大將,分別是王平和姜維,兩人深受諸葛亮信任,因此臨終前被給予了大任。剛開始王平是曹操手下不知名的小將,後來跟隨了劉備,也一直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直到諸葛亮北伐戰爭時,才逐漸開始顯露出來。多次立下軍功,尤其是在街亭之戰中表現非常突出,因此被諸葛亮拜為參軍。
  • 諸葛亮臨死前,為何不給姜維挑大梁的機會?司馬昭一句話道破真相
    三國中的姜維是當時諸葛亮從曹魏陣營收復過來了一名猛將,他年紀雖輕,但在領軍打仗之上頗有才能,諸葛亮對他非常器重。在諸葛病危之際,交代後事的時候眾人都以為諸葛亮會給姜維很大的權力。可事實卻是諸葛亮選擇了三權分立,只把兵力交給了姜維。諸葛亮如此看重姜維,卻只把兵力交給了他,原因是什麼呢?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27字遺言,但姜維卻沒記住,否則蜀漢不會滅亡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這句話流傳甚廣,在初中教材《出師表》的拓展中,就出現了這句話。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此時無聲勝有聲,《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從地位來看,除諸葛亮、關羽、張飛外,趙雲也是其中一員,而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與劉備的「四弟」幾乎等同,因此很多人戲稱趙雲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趙四」。然而,趙雲的官職卻異常尷尬,終其一生只得到一位鎮軍將軍。導致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為何劉備如此有眼無珠,非讓趙雲做「護衛」,欺凌老實人,卻不給趙雲立功的機會,趙雲簡直是明珠暗投,在劉備的手下,一生不可重用。
  • 劉備得其三,為何仍失敗?
    對於三國的局勢,水鏡先生有過這樣預言「漢末將有四大名士,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其一便可得天下」,我們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一生得了其中的三個名士,為何還是沒有得天下,只是三足鼎立而已呢? 劉備得到的第一位名士就是「臥龍」諸葛。
  • 劉備死前給趙雲一個特權,趙雲聽了一臉懵逼,諸葛亮聽了大驚失色
    故此,劉備期望通過戰爭來緩和心情,一方面,平衡與曹魏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有點為兄弟報仇的意思吧。不久,劉備果真率領兵將攻打東吳。然而,此次進攻劉備身邊是沒帶諸葛亮、趙雲、馬超、黃忠等人的,他由於輕敵,大軍又被陸遜燒死大半,這可劉皇叔給氣得,一病不起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這便發生了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 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只是痛哭,而張苞死的時候卻吐血哭昏,為何?
    作為劉備集團的頂梁柱,諸葛亮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前半生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要不是劉皇叔一意孤行,為報關羽被殺之仇,違背諸葛亮當時聯合孫吳討伐魏國的戰略,率蜀漢的有生力量和東吳決戰,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鎩羽而歸。可能蜀漢早就一統中原,恢復漢室也未可知。
  • 出師一表淚漣漣,千古忠臣諸葛亮
    諸葛亮既使北伐成功,他也不會取代劉禪。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來。一 相信劉備知人善任的眼光劉備一生知人善用,這是他的長處。在感到自己快死時,必須要完成權利的交接,傳位於兒子劉禪。但劉禪年幼,要有人輔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