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得諸葛亮真傳,姜維為何出不了頭?廖化臨死前嘴快,說漏了嘴!

2020-12-16 凡人侃史

民間有言道:「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此乃是鄧艾擊退姜維之後的感嘆之語…)

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人,自少年之時便才華出眾,尤其擅長於軍事方面,由於父親為護衛百姓而戰死沙場,年少的他得以在本郡參軍。由於對兵法喜愛,年少的他便在軍中小有名氣。這名青少年,正是日後蜀漢的大將軍姜維。

其實真正讀懂姜維的人就會發現伯約身上其實有著,「一種打不死的小強」的這種毅力。當時,諸葛亮統帥三軍也就是南徵之後,孔明順應局勢,迅速採取北伐曹魏的戰略。雖然,諸葛亮採用疑兵之計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但是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徵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個收穫正是姜維。當時,姜維負責守護天水城。話說趙雲尊奉諸葛亮之命前來攻取天水城,此時意外就出現了!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趙雲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當時趙雲也沒有想到竟然中了姜維之計,由於年老動武亦不到打敗姜維,於是趙雲只有暗自逃跑的選擇。吃了虧的趙雲,回到營中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諸葛亮。

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趙雲道,乃是姜伯約也。於是諸葛亮親自帶人前往天水城,但是諸葛亮這次親自過去亦沒有佔到便宜。到底出了什麼事呢?原來姜維早已將天水城中的兵馬一分為四。姜維道:某引一軍伏於城東,如彼兵到則截之。太守與梁虛、尹賞各引一軍城外埋 伏。梁緒率百姓在城上守御。」,姜維當時的這個戰略,確實起到了效果,諸葛亮到天水城下時,亦不敢輕易攻城,等到半夜時,卻遭到姜維的攻擊。其餘三支人馬,皆響應姜維,諸葛亮無奈退走。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諸葛亮發現姜維確實是一個將才,於是呢,差人打聽姜維的家小在哪裡,然後呢,發兵賺取姜維,孔明讓夏侯楙假傳姜維投奔蜀營。諸葛亮這個做法乃是魔高一丈,姜維最終被上司馬遵所棄,無奈投奔到了蜀漢。後來,諸葛亮又差人把姜維的老母接至蜀中。

其實話說到這裡,相信小夥們們都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了。諸葛亮,與姜維的關係,非常微妙,姜維就好比是諸葛亮的一個延續,一個小號的「臥龍」。因此呢,在諸葛亮北伐未競之後,他把生平所研究過的兵法,陣法,以及各種利器:連弩、木牛的製造工藝全部都傳授給了姜維。(姜維能得到如此瑰寶,已經讓很多人流口水了。)

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其實就已經明確了姜維日後在蜀中的地位,注意孔明先是讓,蔣琬、董允、費禕他們主持朝中政務。其目的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孔明意在讓蔣琬、董允、費禕他們三人,先後掌權,輔佐後主管理朝政,而姜維呢,就會有大量的時間去研習自己留下的神兵利器,待到時間成熟,便可以北伐曹魏,完成孔明未完成之事。

那麼,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做出了什麼成績呢?有沒有進行北伐?勝算如何?

史書記載:「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可以看出呢,在孔明離開之後,姜維的地位仍然是蠻高的。後來,姜維跟隨蔣琬去到了漢中,蔣琬讓姜維擔任司馬。姜維此時提出,連結羌、胡,以此來壯大實力。從238-246年,姜維一直在負責圖取隴西地區,期間打敗了郭淮、夏侯霸等。這是姜維之功,除此之外,姜維還做了什麼呢?

公元247年,姜維再次長官,升為了衛將軍。是時,夷族反魏,姜維這次帶兵護衛夷民。姜維帶兵交戰,郭淮、夏侯霸,成功把夷民遷到了蜀漢,算是從人口方面增加了蜀漢的綜合實力。但是,隴西地區姜維經過將近10年的時間亦未平復,仍然無法控制隴西地區。

公元253年,費禕遭到了郭循殺害。姜維亦是此時,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幹他一番事業了。因為,前幾次,姜維有心出兵隴西,但上司們都不同意。那麼,當姜維有實際的軍權之後,他又做了什麼呢?他又能不能出頭?完成諸葛亮北伐的願望呢?

上文說過,姜維與諸葛亮,乃是千年難遇的師徒。姜維不可能不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那麼姜維如何做的呢?公元253年,姜維帶兵出石營,但是因為糧草問題無奈而返回。

公元254年,姜維找準時機帶兵進圍襄武,打敗徐質,終於在收回,河關,臨洮等地的百姓回到蜀中。上文說過姜維,是收了夷民回川蜀,這次又是收民眾回蜀中。從姜維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的確是受到了諸葛亮的影響,明白了攻伐之道,皆依賴於民的道理。

但是好景並不長,在公元256姜維升為大將軍,本欲想與曹魏大幹一仗,卻出師不利,之前約定好的盟友胡濟卻放了姜維鴿子。最終姜維在斷谷一帶,被曹魏的鄧艾打得找不著北,損失慘重。

公元257年,姜維再次率兵與曹魏交手,準備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姜維屯兵於芒水,當時,司馬望、鄧艾據守長城,以城郭阻蜀兵,姜維無奈又只得退軍回去。這一次,簡直和諸葛亮當年出兵陳倉是一樣的道理,不過呢?姜維呢,沒有像諸葛亮一樣,打都不打就回去了,據守長城這個主意乃是曹魏鄧艾所出。

時長很快過去了,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兵與鄧艾交手,但結局很尷尬,姜維再次敗於鄧艾之手。再後面一年,蜀漢也被滅了。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姜維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匡扶漢室,如何打敗曹魏。但是最終的結果呢,卻是亡國,身死,自己身死不說,而且還連累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姜維如此之慘呢?不但自己無法出頭,而且還連累了恩師的兒子及孫子。

盡得諸葛亮真傳,姜維為何最後還是落得如此下場呢?關於這個問題,姜維的下屬,同時,此時亦是跟隨,關羽,劉備,諸葛亮,戰的老戰將,他就是廖化。對於姜維的北伐,廖化其實也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廖化,作為蜀漢後期的重要戰將,他的話,絕對有分量。

廖化對於姜維的北伐,他有什麼意見呢?要想知道廖化當時的態度,不得不引用漢晉春秋的記載:景耀五年(也就是公元262年。),姜維率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廖化之語可謂是字字千金,廖化認為,姜維最後一次北伐就不應該出兵,為什麼呢?其一,用兵沒有節制,長年都在徵伐。其二,姜維的智謀沒有超出鄧艾,司馬昭等。其三,蜀軍的兵力少於魏國。此三點,結合一看,姜維絕對是必敗無疑。因而,當時,廖化就勸告姜維應該適可而止,不過,姜維把廖化給罵了一番,最後仍然選擇繼續北伐。但是後來呢,姜維大敗,連成都都不敢回去,(害怕回去被黃皓給參一本,丟了大將軍的身份,還有兵權。),最後姜維只能藉口在沓中屯田。

上述三點原因,也就是廖化所說,絕對是姜維出不了頭的根本原因,對於此,朋友們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盡得諸葛亮平生所學的姜維,為何沒能挽救蜀國滅亡命運
    當諸葛亮寫下這些贊語時,他對北伐事業的前景猶抱有樂觀的期望,對姜維在這一前景中的作為也抱有很高的期許。諸葛亮臨終前,李福問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答以蔣琬和費禕之後,便不再說話。他沒有提到姜維。或許那時,諸葛亮無論是對北伐的前景還是對自己身後蜀政的演變,都不再那麼樂觀。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27字遺言,但姜維卻沒記住,否則蜀漢不會滅亡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這句話流傳甚廣,在初中教材《出師表》的拓展中,就出現了這句話。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此時無聲勝有聲,《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 蜀國大將廖化的一生
    ——《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三國志·宗預傳》景耀四年就是公元261年,那一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初統朝事。蜀漢老臣宗預在那一年對廖化說「吾等年逾七十」。反推下來,就是廖化生於公元190年左右。
  • 為何劉備死後,諸葛亮打仗就少有全勝?姜維臨死前道出緣由
    漢獻帝皇叔、季漢創建者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相助,就是看重諸葛亮的才略智識。即便是曹魏奠基人曹操,也會給諸葛亮送禮問候,而諸葛亮的終極對手,晉朝奠基人司馬懿都要誇他「天下奇才」,三國亂世的引導者,有名的毒舌謀士賈詡也要誇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這些對手的評價,都真實反映出了諸葛亮的才學和能力。
  • 在地府,劉備 諸葛亮會不會煮了姜維?
    廖化:「好了,不同你說啦,適才我遇見宗預,那老倔頭……非說簡昭德做局騙了他的玉璫兒,喊我去幫他贏回來吶,改日再同你會。」14馬謖辭別廖化,姜維又向前走,這作鬼果然與當人不同,說了這好些話,見了這麼多人,也只是心累眼酸,腰腿卻毫無感覺,身上簡直比二十歲時還鬆快。然而,迎面見一無頭人向他致禮時,還是把他嚇個夠嗆。
  • 姜維屯田的「沓中」在現今何處?為何選擇沓中?不愧是諸葛亮傳人
    當年諸葛亮北伐中原失敗就是因為糧草問題,所以他就想出了「屯田」的方法。後來姜維做決定的時候,就選擇了去沓中屯田。雖說曹操早就啟用過「屯田制」,可諸葛亮在屯田方面更注重選地方。當時有大批士兵卸甲歸田,並非是真正意義的退伍,而是一邊打仗一邊耕田,如果前線戰情不緊張,將士們就放下武器拿起鋤頭就地開荒種田,並且一邊修繕防禦工事防禦。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說他「外不能制姜維」,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 前鋒廖化
    同年,諸葛亮舉蔣琬為茂才時,蔣琬堅持推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和廖化。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但同時兵力分散的弱點暴露,遊奕軍不少營寨更是駐紮在非險要之處,廖化抓住機會進攻,擊敗遊奕,王贇亦在交戰中箭身亡。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廖化是黃巾起義軍,卻戰到蜀國滅亡,他活了上百歲嗎?
    廖化是真厲害,最開始參加黃巾軍,後來跟關羽,關羽死後他跟劉備,劉備死後他又跟諸葛亮,而諸葛亮死後,他又繼續與姜維並肩作戰。最後姜維死了,蜀漢滅了,廖化還活著呢!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再到蜀漢滅亡,三分歸一,廖化簡直是一部活著的《三國演義》啊!
  • 廖化的幸運與魏延的不幸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態度謙虛,待人和藹,領導指向哪裡,他就奔向哪裡,因而深得領導器重。試想他隨關羽敗守麥城之初,關羽豈不知麥城危如累卵,不能久持?麥城去成都千裡迢迢,遠水難救近火,派誰去成都實際是放誰一條生路。在這節骨眼上,他既沒派義子關平,也沒派貼身大將周倉,唯獨派廖化回成都,讓他活得名正言順(求救兵),足見關羽對廖化的偏愛,也足見廖化的幸運。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足為信。那麼,請看正史。
  • 姜維為何罷免諸葛亮賞識之人,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戲傳》,時間是在蜀漢帝國中晚期,主人公是蜀漢大臣楊戲和姜維。原文如下:楊戲字文然,犍為武陽人也。少與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楊汰季儒、蜀郡張表伯達並知名。戲每推祁以為冠首,丞相亮深識之。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水鏡先生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
  • 「廖化作先鋒」原來是高度的讚美之詞:忠心耿耿的長壽大將軍廖化
    一方面,諸葛亮排擠劉備原有的「元老派」(元老派除了趙雲之外,幾乎已經無人);另一方面,諸葛亮重用「荊州派」的人物,如蔣琬,費禕,馬謖,楊儀,董允,向寵等,儘可能壓制「益州本土派」,並使出各種手段,幹掉過不少人,如李嚴,廖立,劉巴,費詩,彭羕等……很明顯,出生荊州名門的廖化,自然也在諸葛亮的白名單上,是可以重用,而且也應該被重用的人。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劉備的駕崩為界限,我們把諸葛亮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生前,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這樣區分,你會驚奇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績很好看,屢戰屢勝。但是到了後半段以蜀為據點的很多戰役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敗績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在劉備走了以後的數次失敗。
  • 【史學】姜維北伐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作為諸葛亮軍事上的接班人,姜維開始領導蜀國軍隊。後主劉禪封姜維平襄侯,統率諸軍。隨後姜維歷任大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受諸葛亮囑託,姜維繼續北伐,矢志完成諸葛亮未完之心願。《三國志》記載,公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 姜維北伐成就了誰?
    在文學作品中,姜維的北伐中原是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一脈相承的,其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人們這樣說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姜維是諸葛亮作為軍事接班人來培養的。作為戰場上敵對的雙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成就了魏國的司馬懿,因為他的戰略上的不作為和戰術上的死守保全了魏國,因而他成為了魏國西北戰場的「中流砥柱」。姜維的北伐雖然有些繼承諸葛亮的戰法,比如說那個進軍方向和行軍路線,都有點兒複製諸葛亮,沒有像魏延那樣提出一個「子午谷奇謀」。
  • 內行人說漏了嘴
    內行人說漏了嘴關於車上的配置大部分車主都會認為三大件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比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更加重要。事實上其他的零部件同樣重要,他們各自所起到的作用都不一樣,如果少了某一個零件車輛的整體性能將會受到影響。就拿車上的輪胎來說,不管是在買車的時候還是在換胎的時候很多車主都會考慮到輪胎的寬和窄,那麼"寬輪胎"和"窄輪胎"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呢?內行人不小心說漏了嘴。
  • 魏延踢翻七星燈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讓姜維殺魏延?瘋子才會那麼幹
    魏延踢翻七星燈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讓姜維直接殺魏延?因為殺掉魏延,後果諸葛亮和姜維都承受不起。諸葛丞相在第六次北伐的時候,事無巨細終於病倒。諸葛亮為了完成北伐大業,就擺了一個七星陣,希望老天能再給他20年的時間。事與願違,司馬懿正巧這時來偷營,面對這種情況魏延衝到了諸葛亮的帳內,七星燈當場就給踢翻了。
  • 他說漏了嘴,洩漏了洞主真實身份
    孫悟空曾經說漏了嘴,把洞主的真實身份說了出來。 這也是菩提祖師最神秘的地方,為什麼三界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此人的存在,還在如來眼皮底下授徒。隨便教孫悟空一點道術,就把三界搞得烏煙瘴氣,如來不得不出手才制服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