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大地菲芳快速關注
廖化的幸運與魏延的不幸
陸全潤 ‖ 雜文
廖化原本是山大王,在那民不聊生啼飢號寒的戰亂年代,過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小秤分金、大秤分銀的日子,也算幸運的了。後來投奔關羽,擔任主簿。能夠得到這位驕橫自矜、剛愎自用的五虎上將的偏愛,那就更加幸運了。關羽敗走麥城之初,廖化奉命去上雍搬救兵,可是劉封、孟達不買帳,見死不救。他只好秉承關羽之意,回成都求救兵。既避免了與關羽、關平被俘受辱而死的命運,又避免了與周倉守麥城城破罹難之禍。真可謂死裡逃生,不幸中之大幸運。後在諸葛亮帳下聽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成為蜀將中最受重用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廖化武藝超群,而是廖化「謙和效命」(引自《諸葛亮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態度謙虛,待人和藹,領導指向哪裡,他就奔向哪裡,因而深得領導器重。試想他隨關羽敗守麥城之初,關羽豈不知麥城危如累卵,不能久持?麥城去成都千裡迢迢,遠水難救近火,派誰去成都實際是放誰一條生路。在這節骨眼上,他既沒派義子關平,也沒派貼身大將周倉,唯獨派廖化回成都,讓他活得名正言順(求救兵),足見關羽對廖化的偏愛,也足見廖化的幸運。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足為信。那麼,請看正史。據陳壽《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記載:「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徵,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這說明,關羽被殺後,廖化歸順了東吳,後詐死逃出吳國,投奔劉備,得到重用。劉備死後,他在諸葛亮帳下當了參軍,節節升官,直至拜將封侯。一個投敵變節又逃回來的傢伙,居然獲得如此殊榮,真是三生有幸了。
其實廖化武藝平平,能耐不大,為何受到諸葛亮的青睞?關鍵仍在於他的「謙和效命」。當時蜀將中比廖化武藝高本領大的不乏其人,魏延就是一個。「魏延字文長,儀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先主為漢中王,遷至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可見劉備對魏延的信賴、重用超過義弟張飛,也說明了魏延確有真本事。「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拜鎮北將軍,封都亭侯。」(《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魏延可不是光會說大話的人,「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洋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引同上)可見魏延確有實戰能力。
諸葛亮伐魏,魏延請求自領一軍,兵出子午谷,直搗長安,出其不意,生擒魏國君臣。當時司馬懿被貶賦閒在家,這一戰略如果實施,就沒有後來的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滅蜀了。整個三國歷史都將重寫。可是「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斷然「制而不許」,全軍兵出斜谷,使得曹魏有了準備,重新啟用了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與諸葛亮內外聯手的孟達,揮軍直撲街亭,奪取街亭。導致諸葛亮全軍失利,迫不得已,上演了一出空城計,黯然退兵。諸葛亮用人失察,既不採納魏延的果敢戰略,又錯用了趙括式的馬謖去守街亭,不僅是魏延的不幸,更是諸葛亮的不幸,蜀軍和蜀國的不幸。
諸葛亮第六次伐魏,也是最後一次出祁山。「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引同上)諸葛亮死後,一介書生的文官楊儀攬了兵權,組織退兵。魏延大聲疾呼:「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主動請纓,要求挑重擔,為國效命的精神實在可嘉。結果呢,意見不被採納,人不被重用,反而被斬,夷三族。這是不幸中的大不幸。魏延的大不幸關鍵就在於他沒能像廖化那樣「謙和效命」。這位智勇兼備有膽有識,敢說敢做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的大將,到頭來屈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何也?不是他腦後長有反骨,所謂「魏延反,馬岱斬。」全是殺了人再往人頭上扣屎盆子的騙人鬼話——稍微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魏延如果真要反,他是斷後的,只要一轉身就可投魏反叛,何須跑到漢中,等著馬岱追上去斬殺呢?
西哲說:「性格決定命運。」縱觀廖化的幸運與魏延的不幸,不僅看到了性格決定命運,還看到了領導決定命運。當此民族復興之際,改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正需要那些膽識過人、智勇兼備,有主見,不苟同,能獨當一面的魏延式人才,更需要能夠信任、重用「魏延們」的各級領導。但願楊儀們有識才容人之雅量,「刀下留人」,來個「蜀中有大將,魏延做先鋒」如何?誠如是,則國之大幸,民之大幸,崛起與復興的中國夢,必將雄雞一唱,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