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的這次北伐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的,為了解決糧草不繼的問題,早在去年年底,糧草和大軍就在斜谷口聚集,而且諸葛亮領軍到了五丈原之後還實行屯田制,為的就是不能讓糧草拖後腿。
但即便做好了糧草的準備,諸葛亮還是希望能夠速戰速決,只不過他的對手司馬懿則喜歡堅壁不出試圖拖垮蜀軍。諸葛亮在一次次挑戰得不到回應的境況下,讓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行頭,包括女人的衣服、頭巾等等,以此羞辱司馬懿像個女人一樣。
但諸葛亮的行為根本沒有對司馬懿產生影響,只不過魏軍將士群情激奮,司馬懿不得不耍手段壓了下去。
總之,司馬懿就是不應戰,他不應戰並不是怕了諸葛亮,而是在尋找最佳的機會,他曾數次打聽諸葛亮在軍中的個人情況,比如睡眠質量、飲食情況等等,從使者的一些回答中,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他對身邊的人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在司馬懿看來,只需要等到諸葛亮死了,他就可以揮師進攻蜀軍。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堅壁不出,並時時關注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到了這一年的八月,即234年的八月,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僵持了百日之久,而諸葛亮也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關於諸葛亮的去世,《三國志》中記載的比較簡略,只有這麼一句話:「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就這樣,諸葛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他的一生真正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三國志》對於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如何安全撤離並沒有記載,而在成書時間晚於《三國志》的《漢晉春秋》中,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記載了一個死葛走達的故事,即民間傳說中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這一段故事也被司馬光採納,寫進了《資治通鑑》中。
故事說的是諸葛亮在臨終之際,對軍中事務做了妥善的安排,他要求秘不發喪,讓楊儀和姜維整頓軍馬有序撤退。
諸葛亮的死對於司馬懿來說絕對是一個機會,而他也得到了諸葛亮的死訊,然而他素來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就怕諸葛亮詐死騙他出兵,不過司馬懿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出兵,就在這個時候,蜀軍旗鳴鼓,看起來像是要進攻魏軍。
並且,姜維根據諸葛亮的安排,將事先雕刻好的諸葛亮木雕推出來乘坐諸葛亮的專用馬車,使用諸葛亮的專用儀仗,遠遠看去,確實是諸葛亮在領軍撤退,司馬懿見到如此更加確定之前傳出的諸葛亮死訊是假的,因此他撤軍,並沒有追趕蜀軍。
等到蜀軍退到了斜谷口,才正式宣布了諸葛亮的死訊,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交代為他發喪、安葬。這個時候司馬懿才知道自己又被諸葛亮擺了一道,他沒有想到諸葛亮連自己的死都能利用起來對付他,他只能感嘆:「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因此,民間開始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
這段記載應該是真的,縱觀古代歷史,不只有諸葛亮這樣的將帥在出徵的時候選擇秘不發喪,就是很多皇帝去世後,也是秘不發喪,為的就是不引起動亂,讓一切按照原來的計劃有序進行,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中主心骨,他的死亡能左右很多事,因此才格外的謹慎,才有了這樣的秘不發喪。
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秘不發喪有了更精彩的描述,說是諸葛亮臨終之際將軍中諸事安排妥當,又給劉禪寫了遺表,又叮囑楊儀要秘不發喪,諸葛亮對楊儀說:
「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
諸葛亮這個將星是北鬥七星,一旦諸葛亮去世,北鬥七星勢必會墜落,這就等於告訴了司馬懿自己的死訊,因此,為了迷惑司馬懿,瞞住自己的死訊,諸葛亮在決定秘不發喪之後,要讓自己的將星不墜,怎麼才能不墜呢?
實際上就是讓他呈現出還「活著」的狀態,活著就要吃飯,所以諸葛亮死後,要保證他的嘴中含著七粒米,腳下有明燈,至於為什麼是,自然是因為將星是北鬥七星的緣故。
如此一來,諸葛亮即便是死了,北鬥七星墜落之後也會重新升起,這自然就會讓司馬懿疑心諸葛亮詐死騙他出兵。但這還不能徹底瞞過司馬懿,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要求蜀軍有序撤軍,並在司馬懿追趕的時候返旗鳴鼓,做出和魏軍交戰的樣子,並適時將諸葛亮的木像放出來迷惑司馬懿,這樣就能徹底讓司馬懿害怕。
果然,後來事情的發展完全按照諸葛亮的設定進行,司馬懿最終還是被死了的諸葛亮給算計了,使得蜀軍能夠順利撤軍,面對這樣的一個局面,司馬懿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雖然如此,司馬懿還是很高興沒有了諸葛亮這樣一個可怕的敵人。
當然,《三國演義》中的這段記載多少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面,虛構了一些東西,比較偏重於文學性,比如說諸葛亮的將星是北鬥七星,因此諸葛亮死後,要在他的嘴中放七粒米,腳下放一盞明燈,秘不發喪,才能讓墜落的北鬥七星重新升起,由此來讓司馬懿疑心諸葛亮是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