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走生仲達是何意?諸葛亮怎麼利用自己的死來算計司馬懿?

2020-12-23 尚宮女史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的這次北伐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的,為了解決糧草不繼的問題,早在去年年底,糧草和大軍就在斜谷口聚集,而且諸葛亮領軍到了五丈原之後還實行屯田制,為的就是不能讓糧草拖後腿。

但即便做好了糧草的準備,諸葛亮還是希望能夠速戰速決,只不過他的對手司馬懿則喜歡堅壁不出試圖拖垮蜀軍。諸葛亮在一次次挑戰得不到回應的境況下,讓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行頭,包括女人的衣服、頭巾等等,以此羞辱司馬懿像個女人一樣。

但諸葛亮的行為根本沒有對司馬懿產生影響,只不過魏軍將士群情激奮,司馬懿不得不耍手段壓了下去。

總之,司馬懿就是不應戰,他不應戰並不是怕了諸葛亮,而是在尋找最佳的機會,他曾數次打聽諸葛亮在軍中的個人情況,比如睡眠質量、飲食情況等等,從使者的一些回答中,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他對身邊的人說:「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在司馬懿看來,只需要等到諸葛亮死了,他就可以揮師進攻蜀軍。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堅壁不出,並時時關注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到了這一年的八月,即234年的八月,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僵持了百日之久,而諸葛亮也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關於諸葛亮的去世,《三國志》中記載的比較簡略,只有這麼一句話:「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就這樣,諸葛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他的一生真正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三國志》對於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如何安全撤離並沒有記載,而在成書時間晚於《三國志》的《漢晉春秋》中,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記載了一個死葛走達的故事,即民間傳說中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這一段故事也被司馬光採納,寫進了《資治通鑑》中。

故事說的是諸葛亮在臨終之際,對軍中事務做了妥善的安排,他要求秘不發喪,讓楊儀和姜維整頓軍馬有序撤退。

諸葛亮的死對於司馬懿來說絕對是一個機會,而他也得到了諸葛亮的死訊,然而他素來知道諸葛亮足智多謀,就怕諸葛亮詐死騙他出兵,不過司馬懿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出兵,就在這個時候,蜀軍旗鳴鼓,看起來像是要進攻魏軍。

並且,姜維根據諸葛亮的安排,將事先雕刻好的諸葛亮木雕推出來乘坐諸葛亮的專用馬車,使用諸葛亮的專用儀仗,遠遠看去,確實是諸葛亮在領軍撤退,司馬懿見到如此更加確定之前傳出的諸葛亮死訊是假的,因此他撤軍,並沒有追趕蜀軍。

等到蜀軍退到了斜谷口,才正式宣布了諸葛亮的死訊,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交代為他發喪、安葬。這個時候司馬懿才知道自己又被諸葛亮擺了一道,他沒有想到諸葛亮連自己的死都能利用起來對付他,他只能感嘆:「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因此,民間開始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

這段記載應該是真的,縱觀古代歷史,不只有諸葛亮這樣的將帥在出徵的時候選擇秘不發喪,就是很多皇帝去世後,也是秘不發喪,為的就是不引起動亂,讓一切按照原來的計劃有序進行,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中主心骨,他的死亡能左右很多事,因此才格外的謹慎,才有了這樣的秘不發喪。

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秘不發喪有了更精彩的描述,說是諸葛亮臨終之際將軍中諸事安排妥當,又給劉禪寫了遺表,又叮囑楊儀要秘不發喪,諸葛亮對楊儀說:

「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

諸葛亮這個將星是北鬥七星,一旦諸葛亮去世,北鬥七星勢必會墜落,這就等於告訴了司馬懿自己的死訊,因此,為了迷惑司馬懿,瞞住自己的死訊,諸葛亮在決定秘不發喪之後,要讓自己的將星不墜,怎麼才能不墜呢?

實際上就是讓他呈現出還「活著」的狀態,活著就要吃飯,所以諸葛亮死後,要保證他的嘴中含著七粒米,腳下有明燈,至於為什麼是,自然是因為將星是北鬥七星的緣故。

如此一來,諸葛亮即便是死了,北鬥七星墜落之後也會重新升起,這自然就會讓司馬懿疑心諸葛亮詐死騙他出兵。但這還不能徹底瞞過司馬懿,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要求蜀軍有序撤軍,並在司馬懿追趕的時候返旗鳴鼓,做出和魏軍交戰的樣子,並適時將諸葛亮的木像放出來迷惑司馬懿,這樣就能徹底讓司馬懿害怕。

果然,後來事情的發展完全按照諸葛亮的設定進行,司馬懿最終還是被死了的諸葛亮給算計了,使得蜀軍能夠順利撤軍,面對這樣的一個局面,司馬懿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雖然如此,司馬懿還是很高興沒有了諸葛亮這樣一個可怕的敵人。

當然,《三國演義》中的這段記載多少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面,虛構了一些東西,比較偏重於文學性,比如說諸葛亮的將星是北鬥七星,因此諸葛亮死後,要在他的嘴中放七粒米,腳下放一盞明燈,秘不發喪,才能讓墜落的北鬥七星重新升起,由此來讓司馬懿疑心諸葛亮是詐死。

相關焦點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死諸葛走生仲達」,此計可不是諸葛亮想的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原文摘錄如下:懿自引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兵不遠,乃奮力追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只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
  • 古文閱讀:《死諸葛走生仲達》
    編輯:驄邁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中華書局1982年第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①楊儀:字威公,襄陽人,時為諸葛亮參軍,後自殺。②宣王:司馬懿(179-251),三國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字仲達。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臣。曹芳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典故經過,司馬懿感慨諸葛亮真天生奇才!
    司馬懿安營紮寨之後對諸位將領說道:「諸葛亮要是個勇敢的人,一定會從武功縣靠山的一面向東進軍。要是沒有這樣做,而是向西走五丈原,則我們的軍隊就安全沒事了!」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是屬於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正是由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此地對持而聞名。諸葛亮果然向西到了五丈原,計劃從這裡渡過渭水。司馬懿就派遣了將軍周當屯駐到陽遂,以此引誘諸葛亮。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答案來了
    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諸葛亮就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後的對手司馬懿。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中,留下過一個故事,那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評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水平高下。那麼,這個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 諺語「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你信不信?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
    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正在熱播,劇中的司馬懿在韜晦待時,今天書生蹭下電視劇熱度,給大家講一個「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 諺語故事。三國時期有一個「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民間諺語,大家相不相信死了的諸葛亮可以嚇走活著的司馬懿 ?
  • 鮮為人知的秘密,死諸葛不光驚走生仲達,還「算計」了魏延和楊儀
    史書記載,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由於過度勞累,加上疾病纏身,最終病死五丈原,沒能實現劉備的恢復漢室大業,很是惋惜。但是諸葛亮畢竟是鼎鼎大名的臥龍,聰慧過人,在他死後,依然能夠通過計謀讓蜀軍順利撤退,將老謀順算的司馬懿狠狠羞辱一番,事情的進展是這樣的。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害怕諸葛亮的原因,來自劉備留下的戰術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中,留下過一個故事,那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人們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評判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水平高下。那麼,這個事件是怎麼回事呢?一、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在他的最後一次北伐中,付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在這次戰役前,為了解決糧草不足的問題,諸葛亮專門積攢了三年的糧草,並將這些糧草運往漢中。
  • 司馬懿與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話給出了真實答案
    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不僅如此,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大軍傾巢而出,立刻抽調二萬精兵增援西線,同時給司馬懿下了一道切詔,也就是措辭嚴厲的詔書,詔書云:「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有天子詔書在手,我倒要看看,誰又敢像上次那樣譏笑自己「畏蜀如虎」呢?對面敵營中的諸葛亮不知對方的盤算,一封又一封地送來挑戰書。
  • 司馬懿感慨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他也是青史有名了!
    司馬懿帶著追兵撤退,其實他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了,否則死的就是他們了。司馬懿感慨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他也是青史有名了。司馬懿下令去蜀軍的軍營五丈原,他還坐在諸葛生前的位置上,摸著乾淨整潔的案臺,稱讚諸葛在臨終之時尚如此整潔,真是天下奇才,同時交代司馬師和司馬昭記住眼前的情景,可受用終生。
  •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比如很多古代戰爭都提到的「增灶法」,明明主力走了,卻還在原地讓人每天按原來的數目埋灶做飯,甚至還要增加。再比如一些軍隊會在撤退時,扎很多草人,然後在營中,綁著幾隻羊擂鼓,迷惑敵人,讓敵方以為己方還在。這種例子非常多,不過最經典的,我認為還是孔明死後嚇退司馬懿那一戰。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同為三國名臣,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情商更高?
    所謂情緒智力,按《普通心理學》的定義,是指「精確地知覺、評估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利用情感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情緒和情緒知識的能力」以及「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的總稱。當下的心理學研究,對情商特別是工作情商的測量主要通過《情緒勝任力問卷》(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 ECI)來實現。
  • 諸葛亮每天吃飯三四升,司馬懿:孔明不久於人世
    諸葛亮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想了無數招數,都沒有效果。實在沒辦法了,諸葛亮派出使者拿著一個盒子和自己的一封書信,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打開盒子,看到是女人穿的衣服,不知何意,打開書信,看了之後,心中大怒,表面上微笑著對使者說道:「諸葛亮把我當作女人對待嗎?給我送來女人穿的衣服。」司馬懿於是欣然接受諸葛亮的禮物,還向使者致謝。
  • 諸葛亮不能死?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其三、《三國演義》中曾經講到,司馬懿見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其笑容可掬,並焚香操琴,那麼近的距離為什麼不派人一箭射死他?其四、據《三國演義》中說,司馬懿大軍有十五萬人之多,而諸葛亮部卻僅僅兩千五百多人,司馬懿完全可以圍而不打,斷其糧草。
  • 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忠心耿耿的諸葛亮不肯直面現實,一次次出徵北伐,而他的死對頭司馬懿卻深知蜀國的內部早已危在旦夕。因此,司馬懿覺得對付諸葛亮,按兵不動最為合適。除此之外,他還屢屢猜中諸葛亮的作戰規劃,每次都能精準化解,可謂是諸葛亮北伐路上的最大阻礙。隨著蜀國不斷地走下坡路,諸葛亮也認清了形勢,平定中原恢復漢室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此後,他仍堅持北伐,目的是擴張疆土,穩定統治。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否定了張的建議,司馬懿認為如果前軍頂得住的話,敵人會想辦法斷糧道;頂不住的話,敵人直接往前推進就不會想著去斷糧道了。司馬懿這裡的潛臺詞是,如果分兵的話,自己是打不過諸葛亮的。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
  • 有關趙雲和諸葛亮的三大怪事,為何史書不見任何記載?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編輯 | 瞿凱明趙雲是三國蜀漢名將,諸葛亮是三國蜀漢丞相,兩個人一武一文,都堪稱三國中最完美的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趙雲和諸葛亮都是怎麼死的呢?關於他們的死,有三個傳說,也可以說是三件怪事,非常神秘,但為何史書不見任何記載呢?
  • 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為何還會中空城計?諸葛亮死了自己再無利用價值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這麼做,他對身邊人說道,諸葛亮在城中設了埋伏,我們應該立馬撤軍。關於這個決策,估計當時軍中將領都是懵逼的,勝利就在眼前,司馬懿為何要撤軍?
  • 司馬懿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真的能被稱為一代軍神?
    但是由於諸葛亮揚言要救援孟達,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便留駐新城。 抵擋諸葛亮 公元231年,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此時大將軍曹真已經病逝,抵擋諸葛亮北伐的重任就交給了司馬懿。諸葛亮大軍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且設計出木牛運輸糧草。
  • 為什麼說司馬懿明知諸葛亮在唱空城計,卻故意放走他,有何深意?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追擊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隨後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諸葛亮等人早已離去,最終大勝司馬懿。那麼,司馬懿明明知道諸葛亮在唱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故意放走他?
  • 張郃被亂箭射殺,真的是司馬懿「借刀殺人」?諸葛亮中計了?
    綜合來看,相比於司馬懿,其實張郃對於蜀漢的壓力更大,張郃是有勇有謀的名將,軍事能力勝於司馬懿!而之所以會有人說諸葛亮在射殺張郃的那一刻,發現自己中計了,其實完全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情節,關鍵是,就演義中的情節來看,諸葛亮也並沒有絲毫髮現自己中計的後悔與懊惱,而是非常的開心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