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能吃數升米,司馬懿卻為何斷定,他即將不久於人世

2021-01-13 三國之逐鹿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是一對不相上下的對手。在《三國演義》中,自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兩人就在街亭開始了對戰。自此,諸葛亮就和司馬懿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在智力和軍事上全面碾壓司馬懿,使得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中,屢吃敗仗。最後只能靠耍賴,死守不出,耗死了諸葛亮。

在現實中,雖然司馬懿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早早就和諸葛亮交手。但是,在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中,司馬懿都是曹魏的統帥。在這兩次交鋒中,司馬懿逼退了諸葛亮,這也成為他一生最值得誇耀的戰績。

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手,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不過他通過這一次交手,了解了諸葛亮的用兵特點,知道了怎麼樣去對付諸葛亮的進攻。尤其是在那次諸葛亮的退兵中,他手下的大將張郃,在追擊中被諸葛亮設伏擊殺,更是給了他刻骨銘心的教訓。

司馬懿推斷出諸葛亮下一次北伐肯定會在三年之後,等積聚了三年的糧草才會出兵。他在關中開屯田,進行大規模的糧食生產,為應對下一次諸葛亮北伐預先做好了準備。

果然,三年後,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開始了。這時,司馬懿依然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對付諸葛亮。但是,出乎司馬懿意料之外的是,很快他就感覺到這一次諸葛亮的用兵和往常大不相同。

諸葛亮在這一次北伐中,帶領的兵力是前所未有的。蜀漢只有十二萬人馬,這一次諸葛亮就帶出來了十萬。為了保證糧草供應,諸葛亮專門出斜谷,利用斜谷的水運,採取木牛流馬運輸。

在戰術上,諸葛亮也一改往日的四平八穩的戰術,開始採取機動靈活的戰術。

諸葛亮先是與司馬懿爭奪渭南,然後出司馬懿不意搶佔北原。多虧郭淮提醒,司馬懿才沒有讓諸葛亮得手。接下來諸葛亮又聲西擊東,襲擊陽遂。也多虧被司馬懿看破,沒有得手。

司馬懿和曹睿在戰前制訂了堅守不戰,等待諸葛亮後勤斷絕撤退時,再追擊的戰略。諸葛亮也針對司馬懿的戰略,分兵屯田,和司馬懿對峙,以迫使司馬懿出戰。但是,在半道上,諸葛亮又派人給司馬懿送女人穿戴的巾幗物品,想激司馬懿出戰。

這一切,都給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一個不同尋常的印象。諸葛亮這一次的北伐,顯得十分的異常。諸葛亮的表現就跟換了一個人一樣,他的所作所為給人的印象就好像是孤注一擲的樣子。在軍隊、後勤、戰術上,諸葛亮都運用到了他的極限。

在最後,和司馬懿對峙期間。諸葛亮的屯田正是司馬懿堅守不戰的剋星。如果堅持下去,諸葛亮的軍糧不會斷絕,而司馬懿的軍糧反倒會耗盡。到了那一天,司馬懿就不得不出戰。可是,在半中腰時,諸葛亮又使出送巾幗的招數。這反倒顯示出諸葛亮急切的心情,那就是只要能夠迫使司馬懿決戰,諸葛亮什麼招數都可以使出來。

司馬懿詢問使者,諸葛亮近況如何?

那麼,是什麼讓諸葛亮這麼迫切的要尋求決戰呢?是朝廷內部出了問題嗎?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的內部是三國中最團結的,看來不可能。是劉禪出了什麼問題嗎?劉禪年紀正當年,也沒有聽說有什麼病症。那麼,就剩下唯一的一個可能性了,那就是諸葛亮的身體出了毛病。

於是,司馬懿帶著這個疑問接待了蜀漢的使者。他不但沒有為難這個使者,反倒熱情款待了他。這個使者應該是抱著必死的心情來到曹魏軍營的。可是,一看情況不但不會死,反倒受到司馬懿的款待,警惕性就放鬆了下來。

司馬懿裝著和使者拉家常的樣子,問諸葛亮的日常工作,飲食等方面的情況。這個使者也是頭腦簡單,半是誇耀的說,諸葛亮一天能夠吃三四升米,在軍中凡是懲罰二十杖以上的事情都要過問。司馬懿聽了以後,完全肯定了自己心中的判斷,他說,諸葛亮食少事煩,哪還能活多久。演義曾這樣描述: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司馬懿為何能斷定諸葛亮時日不多?

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上)》記載,在漢代,一鬥糧食大概是2.7斤重,一鬥等於十升,那麼一升0.27斤,這樣一算,諸葛亮一天的飯量也就八兩以上,一斤出頭的樣子。我們在想一想,諸葛亮的體型。諸葛亮在史書上記載,身高八尺,漢尺一尺大約是21.35釐米到23.75釐米,按照一尺22釐米換算,就是1.76米。這樣身高的人,一天吃一斤左右的糧食,只能滿足他日常的能量消耗。

而諸葛亮並不是在軍營中養老,他不但要管理十萬人馬,還要管理背後蜀漢那個國家。當時,蜀漢的政務,凡是重大的事物都要從成都送到軍中,請諸葛亮定奪。

按照諸葛亮的管理方式,軍中懲罰二十杖的事物都要親自過問。那麼,十萬軍隊,百萬民眾,比懲罰二十杖重要的事情多著呢。這諸葛亮如何能夠處理得過來?試問,這一天一斤米的能量,哪夠諸葛亮消耗的?長此以往,諸葛亮的身體怎麼能夠吃得消呢?

因此司馬懿從諸葛亮反常的軍事行動推斷出諸葛亮的異常。從異常中,司馬懿猜測出諸葛亮的身體可能出了毛病,再從使者的口中得到了證實。在得到諸葛亮的身體有病,無法繼續支撐下去的情報後,司馬懿更加堅定了堅守不戰的決心。最終諸葛亮沒能夠完成北伐的夙願,只得飲恨病逝五丈原。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每天吃飯三四升,司馬懿:孔明不久於人世
    話鋒一轉,司馬懿非常關切地詢問蜀軍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蜀軍使者認為這不是什麼軍事機密,於是如實告訴了司馬懿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飲食狀況。司馬懿不但沒有上了諸葛亮的當,還成功套出蜀軍使者關於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得知諸葛亮不分晝夜,操勞國事,連處罰二十軍棍以上的小事都要管。然而,諸葛亮吃的非常少,只有數升。司馬懿正是根據諸葛亮「食少事煩」,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
  • 使者說諸葛亮一天能吃數斤米,司馬懿憑什麼斷定人家活不長了?
    司馬懿判斷的依據,其實就四個字:「食少事繁」!首先這件事兒,歷史上確實有記載,並不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杜撰。比如《晉書》裡面是這樣記載的:「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飯量也不少啊,為何司馬懿判斷他陽壽已盡?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 諸葛亮病死,為何司馬懿卻被氣得吐血?
    臨死之前還不忘將自己沒用的兒子阿鬥託付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幫助阿鬥坐穩他劉家的江山,並且不要忘記興復漢室。雖然諸葛亮深知阿鬥是扶不上牆的人,但他也竭儘自己的全力一心只為了阿鬥,而阿鬥卻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使得諸葛亮不論國家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親自處理,忙完這些繁雜事務後還必須想著怎麼復興漢室。
  • 司馬懿與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話給出了真實答案
    在行軍路線上,他選擇了直通關中平原的褒斜道。他預先在全長四百七十裡的褒斜道沿途,修建了許多糧草中轉站,真正做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種糧食中轉站,當時稱之為「邸閣」。在兵力配備上,諸葛亮出動了十萬大軍,這是從劉備佔領益州以來,蜀漢政權對外作戰出動軍隊最多的一次,劉備當初伐吳也就5萬左右的兵力,也是當時全國登記在冊人口僅有九十四萬的蜀漢政權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
  • 諸葛亮病死,司馬懿得知真相後氣得吐血,原因:口含七粒米乃假死
    我們知道諸葛亮積勞成疾,最終病逝,而司馬懿在得知真相後竟氣得吐血,這是為何?臥龍先生漢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奸臣擾亂朝綱,百姓苦不堪言。黃巾想改變現狀,便一舉起義,拉開了亂世的帷幕。司馬懿死前曾說,他這一生一直都被曹氏集團提防著,未曾真正得到重用,因此他最大的阻礙不是諸葛亮,而是整個曹氏集團。諸葛亮和司馬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愛相殺便是空城計了。如今再次剖析這段歷史,諸葛亮所設空城計的勝利也離不開司馬懿的暗中協助。
  • 司馬懿原是文官,為何能成曹魏權臣?諸葛亮是他的「恩人」
    司馬懿早期輔助曹操,辦事小心翼翼不會越界,出謀劃策也不佔為己有,哪怕每日如屐薄冰,處境艱難也能一直隱忍,可見他內心沉靜而學教天人,深知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正因為其小心翼翼,也讓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撤軍?因為他看懂了諸葛亮給的暗示
    在這次徵戰中,涼州刺史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就是魏延帶五千精兵,度過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後率大軍跟他匯合,若是成功,蜀漢將能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典故經過,司馬懿感慨諸葛亮真天生奇才!
    可是,諸葛亮到五丈原後,數日都沒有軍事動靜。司馬懿說:「諸葛亮這是要爭奪五丈原而不是想要渡河,從這裡可以知道。」司馬懿的這個判斷非常的準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因為「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也就是諸葛亮要佔一塊地盤開荒種地,以為長久之計。
  • 為何司馬懿的兒子很聰明,諸葛亮的兒子是草包?諸葛亮:問題在我
    既然說到了謀士,就不能不說曹魏陣營的司馬懿和蜀漢陣營的諸葛亮,因為他們是這個階層的「代表」。 這兩個人的智謀其實不分伯仲,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低的話,想必不少人會說諸葛亮更牛更聰明,畢竟他在去世後,還差點把司馬懿給嚇得靈魂出竅。
  •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從諸葛亮去世到司馬懿去世,這個時間段大約有17年的時間,在這七年的時間裡面,蜀漢之間雖然發生過一些零星的摩擦,甚至小規模的戰爭,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作為曹魏後期非常有權勢的司馬懿此後也沒有進攻蜀漢,是司馬懿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我們一起仔細的分析一下此後,司馬懿為何沒有進攻蜀漢。
  • 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司馬懿還撤軍?因他懂卸磨殺驢的道理
    這時,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似乎看出了諸葛亮是在故弄玄虛,想發兵攻城,活捉諸葛亮,但卻受到了司馬懿的呵斥。次子司馬昭不解,便問其父司馬懿何故退兵?司馬懿答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 若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僥倖逃生,他能戰勝司馬懿嗎?
    曹操手底下有司馬懿,孫權手底下有周瑜,劉備手底下有「臥龍鳳雛」,指的便是諸葛亮和龐統。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劉備手底下能力強的謀士,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這兩個人的結合對劉備有很好的啟發作用。但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殞命,英年早逝。要不然以龐統的才能,定能幫助劉備一展宏圖。於是諸葛亮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劉備手底下的第一謀士。
  • 司馬懿死前留一計,千年後被農民破解,為何有人說他不如諸葛亮?
    三國末期,主要由諸葛亮從成都率大軍北伐魏國為亮點,然而魏軍由司馬懿帶兵與之對抗。後來諸葛亮途中病死,司馬懿不戰而勝,贏得更高威望。後來司馬懿逐漸奪走魏朝大權,還在臨終時留下一條妙計,此計歷經千年卻被一個老農民破解,故此就有人說司馬懿不如諸葛亮,這是為何呢?
  • 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裡,諸葛亮是一個直通神靈的謀士,他可以掌握天象變化規律。可正因為他極度相信上天旨意,做事謹小慎微,不會逾越半點界限,他未能扶持阿鬥興復漢室。奠定蜀國失敗的是與司馬懿在上方古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卻在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一步錯步步錯,這一決定使司馬家族成了三國之鬥的大贏家。究竟為何諸葛亮會做出此決定呢?
  • 諸葛亮死後,老對頭司馬懿,為何16年都沒有再攻打蜀漢?
    劉備死前在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好好輔佐劉禪管理蜀漢。諸葛亮對劉備赤膽忠心,自然不敢有負先主囑託,扛起了振興蜀漢的重任。他也知道劉禪不成器,所以在苦口婆心勸誡的同時,也開始了北伐中原的計劃,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替劉家恢復漢室江山。
  • 「空城計」存在質疑,為何還後人還用故事對比司馬懿與諸葛亮?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杜撰的故事?為何後人認為司馬懿是贏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精彩有對決,莫過於「空城計」。此計歷史上有名,而且把諸葛亮的機智勇敢描寫得淋漓盡致,對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而錯過機會而嘲笑,後人認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現在網上還有文章認為,「空城計」最大贏家是司馬懿。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為何不如司馬懿?只因這一個字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的就是一個大亂世,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絕世的猛將,例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等,個個都武功高強,驍勇善戰。
  • 諸葛亮贏不了司馬懿,如果換成龐統,結果會怎樣?
    司馬懿不聽張郃之建議,錯失戰機,反使得張郃冤死於木門。兩人首次交鋒,司馬懿以損失數千人而告敗,從此更加謹慎。諸葛亮操練士兵,改進運輸工具木牛流馬,3年後,從褒斜道出兵,準備與司馬懿決一雌雄。然而,#卻選擇了堅壁固守,他認為後勤供給是諸葛亮的軟肋,只要對方糧盡,將不戰而退。
  • 借諸葛亮的刀殺死張郃,司馬懿是怎麼想的?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如此看來,一代名將張郃是被司馬懿害死的無疑。但為何司馬懿要害張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