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李傕篇(尾聲)

2020-12-14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漢末群雄系列之李傕(尾聲)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一——迷信鬼神,不遵皇權

之前講到李傕、郭汜內鬥以雙方和解告一段落。接著再講講這期間李傕的一些表現。

李傕此人沒有文化,而且非常迷信,對鬼神之道篤信不疑,經常大搞祭祀活動,找一些女巫術士之類的人唱歌敲鼓跳大神。不僅如此,李傕還把董卓神格化,給他立神位,常用牛羊來供奉,祈求董卓保佑。

董卓本身就是臭名昭著的人,李傕這麼做,凡是有點見識有點骨氣的人誰還會幫助他呢。只不過苦於李傕手握重兵,大家敢怒不敢言而已。

這樣的人當然對皇帝不可能注意禮節。禮法禮法,古代的禮其實具有相當多法律的特徵,尤其在宮廷禮儀上,不遵守禮節就是違反法律。可在漢室如此衰微的時期,當然沒辦法對李傕要求太多。話說回來,李傕雖然不尊重皇帝,但公平地講他也從沒有廢立之心。

有一則有趣的事可以體現這點。有一天李傕去見漢獻帝,可能是剛從戰場上回來,手拿馬鞭拎著刀就直奔獻帝走過去。這可把漢獻帝以及左右的侍中、侍郎們嚇壞了,不知道李傕要幹嘛,於是大臣們紛紛握緊佩刀站在獻帝左右以護駕。

李傕走到近前,言語卻非常禮貌,每句話前都以「啟奏陛下」、「啟稟皇上」之類的敬語說話,說的無非是今天跟郭汜打得如何如何,匯報了一些情況,並無對獻帝威脅的意思。漢獻帝緊張的要命,也不敢多問,只是隨口附和:「李將軍做得對,打得好」之類的話。

神經大條的李傕絲毫沒有察覺皇帝和大臣們的恐懼神情,出來後還挺高興,逢人便說:「陛下真是聖明之主啊!陛下都支持我,還有什麼好怕的?」高高興興地回到自己的大帳。

《獻帝起居注》載:傕對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為帝說郭汜無狀,帝亦隨其意荅應之。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賢聖主」,意遂自信,自謂良得天子歡心也。

看到這裡您是否有哭笑不得的感覺?還沒完呢!高興過後李傕也回想起漢獻帝身邊那些人,心想:「他們帶著刀站在皇帝身邊,什麼意思啊,難道是要圖謀於我?」您看,李傕自己拎著刀見皇帝,卻懷疑別人拿到是要害自己,這個腦迴路著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換成今天的我們,也就當個笑話一聽一樂,可李傕要是越想越疑心,這事就要嚴重了。好在有位侍中李禎,與李傕是老鄉,趕緊跟李傕解釋:「那些人之所以持刀,只是因為身在軍營之中,不得不履行保護皇帝的職責,這是國家早有的慣例而已,將軍不必多心。」這才使李傕放心。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二——內外交困,陷危局而不自知

在上一期文章中,筆者在結尾講到張濟即將登場,改變李傕、郭汜之間的爭鬥格局。在正式講述張濟前,筆者再簡單做點鋪墊。

且說李傕、郭汜開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都遭殃。數月之後雙方損兵折將又擺不平對方,仍舊僵持著。這時漢獻帝派謁者僕射皇甫酈擔任使者,再次試圖勸說雙方罷兵。皇甫酈涼州出身,口才非常好,他先去見的是郭汜。上期提到,郭汜的實力終歸還是稍弱於李傕,所以此番老鄉來訪,郭汜便表示同意和解。

皇甫酈再去見李傕,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李傕卻不肯罷兵,說道:「我有討伐呂布之功,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天下人所共知。那郭汜不過是個盜馬賊,怎麼配跟我相提並論?必須殺掉!您是涼州人,看我手下兵強馬壯,足夠把郭汜給辦了吧?何況郭汜劫持公卿大臣,惡行累累,如果皇甫兄你再替他說好話,我李傕的脾氣你是知道的。」

看李傕此時多麼得意忘形,之前共同起兵、共掌朝政、共同享樂的兄弟般的郭汜,如今在他口中只是個盜馬賊,只欲除之而後快。

皇甫酈也是耿直盡忠之人,又給李傕分析了一通董卓覆滅的原因,以及當下的局勢,只可惜李傕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要拿皇甫酈開刀,多虧李傕手下有個明白事理的部將王昌,網開一面把皇甫酈放走了。皇甫酈勸說李傕的原文很長,這裡就不全貼出來了,只節選部分與本文有關的文字。

《獻帝起居注》載:(皇甫酈)答曰:「今郭多劫質公卿,將軍脅至尊,誰為輕重邪?張濟與郭多、楊定有謀,又為冠帶所附。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

這裡提到的人名有張濟、楊定、楊奉,筆者為您分別梳理。

首先說張濟。他跟郭汜、楊定有謀,又得到「冠帶」也就是士大夫的支持。如果皇甫酈所言為真,那麼張濟並不像我們通常的印象,置身於李郭樊三巨頭之外,安心駐紮於弘農,只在李郭爭鬥後期介入進行調停的居中人形象。相反,他暗地裡與郭汜勾結在一起。為什麼會這樣呢?

筆者認為,張濟外屯弘農純屬實力較弱的結果,並非他無心權力。相反,當李傕在與郭汜的爭鬥中佔據上風,張濟反而開始支持郭汜,為的就是讓李傕、郭汜繼續鬥下去,兩敗俱傷後他才有機會上位。關於這點,後面筆者會再次證明。

再說楊定。在李傕篇之前文章中,筆者講過董卓派系的幾大山頭,其中就有楊定,此人在董卓軍中地位非常高,是與牛輔、董旻、胡軫相當的重量級人物。只不過後來牛輔的幾位部將依靠兵力優勢佔據權利核心,楊定就此被排擠。此番與郭汜、張濟勾結,目的當然很明確,扳倒李傕,換人上位。

最後是楊奉。楊奉與其他幾人的出身又有不同,而且他的崛起標誌著原董卓系諸將的衰落。楊奉是原白波軍將領,在189年被董卓派兵擊敗後招安,成為李傕部下。在李傕、郭汜交戰中還曾經在關鍵時刻英勇救援李傕。

然而李郭樊之間的不斷內鬥使涼州兵損耗嚴重,這時非涼州系的楊奉就開始有想法了。隨著涼州軍與白波軍比例的變化,楊奉越來越被李傕重視,軍中影響力越來越大,而楊奉也日益驕橫,逐漸有所保留,作戰時出工不出力。

張濟、楊定、楊奉這些人都在摩拳擦掌,可李傕根本毫無察覺,即便皇甫酈已經指出危險李傕也根本不聽。既然李傕聽不進忠言,那留給他執掌權力的時間自然就不多了。

張濟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三——楊奉反叛,釋放獻帝

上篇文章結尾講到李郭二人和解,究竟怎麼回事呢?李傕不是不答應嗎?原來,楊奉動手了。

郭汜示弱後,李傕又被封為大司馬,一時間春風得意。就在此時李傕部將楊奉勾結李傕的侍衛宋果謀殺李傕,密謀洩露,楊奉只得起兵叛變。

《三國志·董卓傳》載:傕眾叛,稍衰弱。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間。

看到這裡非常明顯,楊奉叛變使得李傕力量大減,此時張濟出現得時機非常微妙,失去優勢的李傕只得接受張濟的勸解,與郭汜罷兵。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李傕不得不把漢獻帝釋放。這當中各方力量的激烈討價還價必不可少。失去漢獻帝,標誌著李傕的權勢一去不返,註定走向衰落。

同年七月,漢獻帝在郭汜、張濟、楊奉、楊定、董承諸人的保護下踏上東歸洛陽的旅途。失勢的李傕被眾人排擠出核心圈,只能屯兵在池陽。

這裡又出現一個人,董承。在《三國演義》裡董承被塑造成一心拯救漢室的大忠臣,不僅是皇親國戚,而且在朝廷內積極組織反曹聯盟,著名的衣帶詔就是漢獻帝交給他的。

然而歷史上的董承,雖然皇親國戚身份不假,軍事生涯的出身卻是牛輔部曲。在皇甫酈勸李傕的話語裡,將董旻、董承、董璜並稱「鯁毒」,可見董承與董卓之間也應有親屬關係。實際上董承圖謀曹操的真實目的也很難稱得上匡扶漢室,更多是想自己上位。

能夠相提並論的軍閥越出越多,這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典型特徵。董卓死後有李傕,李傕失勢後大家都差不多,於是這些張三李四紛紛跳上前臺,可憐的漢獻帝像唐僧一般,誰都想吃一口。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復還屯陝。遷郭汜車騎將軍,楊定後將軍,楊奉興義將軍。又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安集將軍。

根據這段記載,楊奉反叛李傕後,朝廷中央的權力格局再次變化,李傕空有大司馬之位而喪失權力,實權人物的排名變為張濟、郭汜、楊定、楊奉、董承。而且張濟在李傕郭汜之後,也得到了開府的權力。可見張濟雖然硬實力不行,但權謀方面比李傕、郭汜還是要高一些。然而這麼多人分享權力,必然導致結構更加不穩定,很快變數再起。

楊奉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四——混戰落敗,退守弘農

漢獻帝在眾人保護(挾持)下東歸洛陽,然而路途並不順利。很快郭汜覺得,李傕失勢後自己才是最牛的人,天子理應由自己掌控。於是就威脅漢獻帝要遷都到郿城。漢獻帝當然不能同意,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只得投奔到楊奉營中。楊奉還真的擊敗了郭汜,和其他人繼續保護天子回洛陽。

落敗的郭汜這才覺得原來打了半天,還是李傕好,於是又跟李傕合兵一處。結果護送獻帝東歸的軍閥之間也不太平,使得獻帝爭奪大戲懸念再起。這次又要牽扯出一個人,段煨。

段煨是著名的「涼州三明」之一段熲的族弟,也是董卓舊將。獻帝車駕行至段煨地盤華陰縣,段煨以隆重的禮節盛情款待。段煨倒不是作秀,而是他確實與其他涼州軍閥不同,出身名門的段煨不僅不擄掠百姓,而且鼓勵農業生產,在他這片土地百姓能夠過得比較安穩。

身處亂世而能保境安民、心系漢室,出身涼州的段煨確實難能可貴。然而段煨有兵、有糧、有錢,自然惹得別人眼紅,楊定就是那個眼紅者。楊定誣陷稱段煨迎接漢獻帝不下馬是意欲造反,於是率兵攻打段煨。事實上楊定就是隨便找個藉口想吞併段煨而已,因為以前太尉楊彪為首的大臣們紛紛力保段煨,稱其不可能反叛,楊定還是一意孤行,然而十幾天都沒能攻下。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段煨一點都不慌張,一邊跟楊定作戰,另一邊每天精心為漢獻帝準備御膳,然後去向公卿百官問好,全都不耽誤,誰是叛亂者眾人心中都有數。

李傕、郭汜聽說楊定跟段煨又打起來了,這哥倆又看見了曙光,連忙點起兵馬殺奔華陰,最可笑的是,李郭二人打的旗號居然是救援段煨。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東,乃來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楊定為汜所遮,亡奔荊州。而張濟與楊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輿,大戰於弘農東澗。

被兩面夾攻的楊定逃往荊州後不知所蹤,就此消失於歷史舞臺。

很快張濟又被楊奉、董承排擠出圈,於是聯合李傕、郭汜一起追楊奉他們。這多半也是因為派系原因,張濟與李郭二人本就同出一系,是既得利益者,跟楊奉他們不是一路人。董承雖然也出身涼州系,但畢竟是後來居上者,與張濟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

於是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李郭張三人兜兜轉轉,竟然再次聯合到一起,簡直讓人眼鏡碎一地。

這三個人聯合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單憑楊奉、董承肯定打不過。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李郭張把楊董打得滿地找牙。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兩大軍閥陣營交鋒,根本沒人在意皇室物品與珍貴的典籍,全都在戰火中損失殆盡,讓人惋惜不已。

董承

打不過李郭張,楊董二人該怎麼辦?請援兵。

這些軍閥中,只有楊奉的根基不在涼州而在關中,所以往東走對他最有利。別忘記此人出身白波軍,當年的白波軍廣泛活躍在司隸、并州地區,而且除楊奉投降董卓外,還有很多人沒有投降,仍然在做叛軍。楊奉想起這些老戰友,一面派人跟李傕假裝和談,另一面趕緊派人到河東去找白波軍將領韓暹、胡才、李樂,以及南匈奴左賢王去卑。得到援軍的楊奉展開反擊,打退了李傕等人。

興平二年(195)十二月,李傕、郭汜、張濟再次進攻,這一次他們殺紅了眼,不僅殺敵軍,連皇帝的侍從、婢女都不放過,很多大臣也在抵抗過程中戰死。楊奉與董承冒險把漢獻帝連夜送到黃河對岸,這才徹底擺脫涼州兵的追擊。

已經安全的漢獻帝派太僕韓榮到弘農郡向李傕、郭汜求和,反正已經不可能再抓到漢獻帝,李傕也順水推舟,只得把手中的公卿百官以及宮女家眷全部釋放,否則這麼多人還要消耗很多糧食。

您可能覺得筆者說李傕釋放這些人質是為節省糧食有些誇張,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李傕、郭汜駐紮在哪?弘農。這是張濟之前屯兵的大本營。既然是大本營,當然要用心經營,不會被當做劫掠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整個關中經歷連續戰亂與劫掠早已荒廢。

缺少糧食的張濟選擇南下荊州搶糧。

結語

張濟的結局

建安元年(196)初,張濟率軍到南陽穰縣搶糧。結果大家都知道,張濟身中流矢而死,軍隊被侄子張繡接管。劉表順勢讓張繡進駐宛城,替其看守荊州北大門。

張濟在不少人印象中貌似與李傕、郭汜有所不同,似乎更傾向漢室,為人也不那麼殘暴。其實這多半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張濟沒有李郭暴虐,只是因為實力較弱,長期駐紮在外並未參與朝廷事務造成的印象。從他出兵參與和解的時機,以及先勾結楊奉、再投回李郭的行為來看,此人在涼州軍閥中可算是一個精於算計的利己主義者。最終因為缺糧去劫掠荊州,意外死於流箭,也算是比較好的死法了。否則再往後漢獻帝東遷許都,涼州軍閥們就將迎來清算,到那時張濟將會身敗名裂。

郭汜的結局

郭汜的死因語焉不詳,所有史料都只記錄被其部將伍習在郿城殺死,時間大致在建安二年(197)。至於伍習為什麼要殺郭汜,伍習後來去了哪裡,郭汜的部隊被誰接管,史料全都沒有提及。

細究起來,郭汜在史料中被提及時,幾乎都是作為從屬性角色。大部分時間跟在李傕後面,也有跟在張濟、楊奉後面的短暫時期。總之,史料中幾乎找不到郭汜單獨出現的事件,人物形象太過模糊,可能這也是他的結局沒有留下詳細記載的原因吧。

李傕的結局

作為掌控朝政長達四年的大軍閥,李傕控制漢獻帝的時間比他的舊主董卓更長。然而即便同為大惡人,人們的印象中董卓是大魔王,李傕只是個無腦匹夫,人物氣質上有著天差地別。都是殺人無度,欺壓百官,禍亂朝政之人,但董卓好歹能讓人又恨又怕,李傕則讓人提不起興趣,這倒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建安二年(197)冬十月,漢獻帝命謁者僕射裴茂率領關西諸將段煨等人討伐李傕。當然,這時的皇帝控制者變成了曹操,但討伐李傕這件事,毫無疑問是漢獻帝發自內心想去做的。李傕不愧是董卓餘部裡最能打的,被段煨、梁興、張橫等人輪番攻擊,並未迅速崩潰。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退守黃白城的李傕終于堅持不住,兵敗身亡。漢獻帝對李傕恨之入骨,不僅令傳首至許都,而且懸高額賞金捉拿李傕的兩個侄子李暹和李利。

回顧董卓之死,尚有名士蔡邕為其惋惜,而李傕之死恐怕所有人都會大快人心。董卓雖然暴虐,然而出身於士族,在禍亂朝政之前走的還都是正常的晉升渠道。然而自李傕開始,東漢官僚體系徹底崩壞,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個武夫成為掌權者,隨意任免官員,原有官職的內涵遭到極大破壞,使得皇帝權威大幅消減。可以說地方諸侯真正開始完全不聽朝廷號令,正是從李傕時期開始。

然而漢獻帝雖然脫離李傕控制,不必再擔心性命之危,整個漢帝國卻仍然在通往深淵的道路上狂奔著。

李傕系列文章至此完結,至於楊奉、董承以及白波軍將領們的故事,考慮到文章主旨,筆者並未完全展開。甩開涼州系勢力後,楊奉這些人在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又有怎樣的表現,筆者將在下一位漢末群雄,張楊的篇章中繼續講述。

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尾聲,其二)
    漢末群雄系列之呂布(尾聲,其二)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呂布重大事件之十五——反客為主,襲取徐州在往期文章裡,筆者已經用多篇文章介紹了呂布自出道以來至爭奪兗州期間的主要歷史事跡,本期咱們來聊聊呂布在徐州期間的故事。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上)——遼東公孫氏的崛起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劉繇
    說起漢末亂世的前期,先後有幾位劉姓宗親擔任州牧,承載著皇室勤王輔政、肅清叛亂的最後希望。
  • 煮酒論英雄(詩酒人生)
    兩個文化人一起喝酒,就有了《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青梅煮酒論英雄。  這場好戲,發生在河洛地區。  暗流湧動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代表作。煮酒論英雄這個小說片段,是羅貫中根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改編的。
  • 三國煮酒論英雄: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煮酒論英雄。篇幅不長,卻將這一小說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曹操和劉備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兩人坐在亭子裡一邊煮酒,一邊品梅,喝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天邊陰雲密布,驟雨將至,天外龍掛。曹操以龍之變化來隱喻劉備。「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 曹操曾犯下的「錯」:刮骨療傷、煮酒論英雄、身在曹營心在漢
    錯留一人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建安三年,劉備失去徐州,前來歸附曹操,劉備的才能很受曹操賞識。曹操分明察覺到了劉備也有建國立業的野心,卻並沒有在其羽翼尚未豐滿之時將其除去,也沒有馬上把他趕走,反而在一起酒局上煮酒論英雄,說什麼天下的英雄唯操與君。後來劉備三顧茅廬,成功崛起,成為了曹操的勁敵,嚴重阻礙了曹操的大業。
  • 青梅煮酒論英雄
    李白《長幹行》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之句,勾畫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美好畫面。梅樹產自我國南方,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五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綠色的果子皮薄、肉厚、核小,咬上一口綿軟多汁、酸中帶甜的果香,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今天就來了解青梅與梅酒的保健食療作用(原文見《食品與健康》2015年第5期)。 青梅煮酒論英雄李紅珠        人們對於梅子的了解多與望梅止渴的故事有關。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尾聲,其一)——火燒連營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十二——內部壓力重重上期講到陸遜識破劉備誘敵之計,面對蜀漢大將吳班挑戰不為所動,迫使劉備將伏兵撤走。劉備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既然陸遜堅守夷陵不出,那就分兵去攻打夷道。
  • 三國歷史: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目的是誇讚劉備還有另有所圖
    在東漢末年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諸侯割據,每個人都想成為天下的主宰,掌天下之柄。各路諸侯都為了地盤和利益互相廝殺,其中又有多少人稱得上是英雄呢?曹操和劉備都是最後三分天下的人,曹操和劉備曾經青梅煮酒論盡天下英雄!
  • 讀了36遍《三國演義》,才明白「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潛臺詞」
    「煮酒論英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青梅煮酒 《三國演義》上說:建安四年,劉備羈留許都,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意圖討伐曹操。
  • C羅梅西煮酒論英雄
    C羅與梅西煮酒論英雄。方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西剛於巴薩談妥降薪方案,而羅已在義大利解除隔離。時夜店已按羅規定設酒饌:人頭馬XO加斯米諾伏特加,旁置瓷國特產青梅樽煮酒兩升,羅獨抱伏特加仰頭灌飲,西以琥珀杯人頭馬XO酌之,加以青梅酒助興。酒至半酣,忽窗外陰雲漠漠,驟雨將至。waiter遙指天外龍掛,羅與西憑欄觀之。羅曰:「賢弟知龍之變化否?」西曰:「未知其詳。」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如果漢獻帝有實權,劉備會聽命於漢獻帝?
    漢末亂世兵禍不斷,漢獻帝也落泊到朝不保夕,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為問題!此時,曹操為了自己政治目的挺身而出,將漢獻帝迎回了許都,並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漢獻帝也成了曹操的傀儡。由於漢獻帝並無實權,所以漢獻帝也無法號令天下諸侯,包括自己的皇叔劉備。有人會想到,假如曹操把政權還給漢獻帝,那麼劉備會變聽話嗎?其實,即使曹操把政權還給漢獻帝,劉備也不會乖乖聽話於漢獻帝。
  •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嗜酒,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後任騎都尉。公元196年迎獻帝都許,官至丞相,「挾天子令諸侯」加封為魏王,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曹丕稱帝後,尊為魏武帝。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詩文。
  • 他有什麼資格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談論實勢英雄,已經成為大家口中的一段佳話。然而這個故事的發生背景卻很讓人疑惑,那個時候的劉備已經人到中年,沒有地盤,沒有士兵,在諸侯眼中可謂是「一事無成」,但是為何曹操卻如此看重他?他到底有什麼資格能和曹操煮酒論英雄?
  •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
    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我感覺曹操之所以認為劉備是英雄是從劉備的經歷以及劉備的圈子而有了這樣的認知。劉備年輕討黃巾鞭督郵,三英戰呂布等等事跡。並且雲長溫酒斬華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牛的人都是跟牛的人一起玩。而劉備收買人心很有一套。自然懂點厚黑,與曹操講話也是滴水不漏,並且談及志向時他倆都是有志青年。不像劉表說吾有荊襄九郡可保平安。他們有很多的相同點。
  • 三國風雲: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只此二人
    沒想到,還是被曹操一再試探,最為有名的就是這一番煮酒論英雄。當時青梅成熟,曹操想起自己望梅止渴的典故,不由多了感慨,正好劉備在他麾下,便邀請他青梅煮酒,一番敘話。酒興一時起,曹操便想和劉備點評天下英雄。
  • 飯局博弈上篇:澠池之會、鴻門宴、青梅煮酒、赤壁群英會
    文景之治以後,漢武帝開闢絲路、北擊匈奴、攘夷拓土,造就了漢武盛世的偉業,卻也加劇了底層民生的賦稅負擔,導致土地兼併、戶籍隱匿現象加重,豪族由此崛起。到了西漢末期,朝政幾乎被豪族獨攬,甚至豪族世家出身的王莽一度篡漢自立。青梅煮酒論英雄,曹、劉雖然在豪族世家的支持下,王莽建立了新朝,但卻並未持續太久。
  • 趣讀三國:他是漢末群雄最大的笑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趣讀三國:他是漢末群雄最大的笑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句話說得很好: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有大有小。只要能夠與時俱進,把個人的潛力最大可能地挖掘出來,也可以說能夠達到人生的巔峰。在亂世之中,有的人能夠成就王霸事業,有的人可以成為無雙國士,有的人可以成沙場猛將,等等。
  • 東漢末年亂臣賊子:李傕
    李傕(jué,一說「傕」讀音「què」)(?—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人,漢末群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