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李傕(尾聲)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一——迷信鬼神,不遵皇權
之前講到李傕、郭汜內鬥以雙方和解告一段落。接著再講講這期間李傕的一些表現。
李傕此人沒有文化,而且非常迷信,對鬼神之道篤信不疑,經常大搞祭祀活動,找一些女巫術士之類的人唱歌敲鼓跳大神。不僅如此,李傕還把董卓神格化,給他立神位,常用牛羊來供奉,祈求董卓保佑。
董卓本身就是臭名昭著的人,李傕這麼做,凡是有點見識有點骨氣的人誰還會幫助他呢。只不過苦於李傕手握重兵,大家敢怒不敢言而已。
這樣的人當然對皇帝不可能注意禮節。禮法禮法,古代的禮其實具有相當多法律的特徵,尤其在宮廷禮儀上,不遵守禮節就是違反法律。可在漢室如此衰微的時期,當然沒辦法對李傕要求太多。話說回來,李傕雖然不尊重皇帝,但公平地講他也從沒有廢立之心。
有一則有趣的事可以體現這點。有一天李傕去見漢獻帝,可能是剛從戰場上回來,手拿馬鞭拎著刀就直奔獻帝走過去。這可把漢獻帝以及左右的侍中、侍郎們嚇壞了,不知道李傕要幹嘛,於是大臣們紛紛握緊佩刀站在獻帝左右以護駕。
李傕走到近前,言語卻非常禮貌,每句話前都以「啟奏陛下」、「啟稟皇上」之類的敬語說話,說的無非是今天跟郭汜打得如何如何,匯報了一些情況,並無對獻帝威脅的意思。漢獻帝緊張的要命,也不敢多問,只是隨口附和:「李將軍做得對,打得好」之類的話。
神經大條的李傕絲毫沒有察覺皇帝和大臣們的恐懼神情,出來後還挺高興,逢人便說:「陛下真是聖明之主啊!陛下都支持我,還有什麼好怕的?」高高興興地回到自己的大帳。
《獻帝起居注》載:傕對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為帝說郭汜無狀,帝亦隨其意荅應之。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賢聖主」,意遂自信,自謂良得天子歡心也。
看到這裡您是否有哭笑不得的感覺?還沒完呢!高興過後李傕也回想起漢獻帝身邊那些人,心想:「他們帶著刀站在皇帝身邊,什麼意思啊,難道是要圖謀於我?」您看,李傕自己拎著刀見皇帝,卻懷疑別人拿到是要害自己,這個腦迴路著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換成今天的我們,也就當個笑話一聽一樂,可李傕要是越想越疑心,這事就要嚴重了。好在有位侍中李禎,與李傕是老鄉,趕緊跟李傕解釋:「那些人之所以持刀,只是因為身在軍營之中,不得不履行保護皇帝的職責,這是國家早有的慣例而已,將軍不必多心。」這才使李傕放心。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二——內外交困,陷危局而不自知
在上一期文章中,筆者在結尾講到張濟即將登場,改變李傕、郭汜之間的爭鬥格局。在正式講述張濟前,筆者再簡單做點鋪墊。
且說李傕、郭汜開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都遭殃。數月之後雙方損兵折將又擺不平對方,仍舊僵持著。這時漢獻帝派謁者僕射皇甫酈擔任使者,再次試圖勸說雙方罷兵。皇甫酈涼州出身,口才非常好,他先去見的是郭汜。上期提到,郭汜的實力終歸還是稍弱於李傕,所以此番老鄉來訪,郭汜便表示同意和解。
皇甫酈再去見李傕,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李傕卻不肯罷兵,說道:「我有討伐呂布之功,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天下人所共知。那郭汜不過是個盜馬賊,怎麼配跟我相提並論?必須殺掉!您是涼州人,看我手下兵強馬壯,足夠把郭汜給辦了吧?何況郭汜劫持公卿大臣,惡行累累,如果皇甫兄你再替他說好話,我李傕的脾氣你是知道的。」
看李傕此時多麼得意忘形,之前共同起兵、共掌朝政、共同享樂的兄弟般的郭汜,如今在他口中只是個盜馬賊,只欲除之而後快。
皇甫酈也是耿直盡忠之人,又給李傕分析了一通董卓覆滅的原因,以及當下的局勢,只可惜李傕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要拿皇甫酈開刀,多虧李傕手下有個明白事理的部將王昌,網開一面把皇甫酈放走了。皇甫酈勸說李傕的原文很長,這裡就不全貼出來了,只節選部分與本文有關的文字。
《獻帝起居注》載:(皇甫酈)答曰:「今郭多劫質公卿,將軍脅至尊,誰為輕重邪?張濟與郭多、楊定有謀,又為冠帶所附。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
這裡提到的人名有張濟、楊定、楊奉,筆者為您分別梳理。
首先說張濟。他跟郭汜、楊定有謀,又得到「冠帶」也就是士大夫的支持。如果皇甫酈所言為真,那麼張濟並不像我們通常的印象,置身於李郭樊三巨頭之外,安心駐紮於弘農,只在李郭爭鬥後期介入進行調停的居中人形象。相反,他暗地裡與郭汜勾結在一起。為什麼會這樣呢?
筆者認為,張濟外屯弘農純屬實力較弱的結果,並非他無心權力。相反,當李傕在與郭汜的爭鬥中佔據上風,張濟反而開始支持郭汜,為的就是讓李傕、郭汜繼續鬥下去,兩敗俱傷後他才有機會上位。關於這點,後面筆者會再次證明。
再說楊定。在李傕篇之前文章中,筆者講過董卓派系的幾大山頭,其中就有楊定,此人在董卓軍中地位非常高,是與牛輔、董旻、胡軫相當的重量級人物。只不過後來牛輔的幾位部將依靠兵力優勢佔據權利核心,楊定就此被排擠。此番與郭汜、張濟勾結,目的當然很明確,扳倒李傕,換人上位。
最後是楊奉。楊奉與其他幾人的出身又有不同,而且他的崛起標誌著原董卓系諸將的衰落。楊奉是原白波軍將領,在189年被董卓派兵擊敗後招安,成為李傕部下。在李傕、郭汜交戰中還曾經在關鍵時刻英勇救援李傕。
然而李郭樊之間的不斷內鬥使涼州兵損耗嚴重,這時非涼州系的楊奉就開始有想法了。隨著涼州軍與白波軍比例的變化,楊奉越來越被李傕重視,軍中影響力越來越大,而楊奉也日益驕橫,逐漸有所保留,作戰時出工不出力。
張濟、楊定、楊奉這些人都在摩拳擦掌,可李傕根本毫無察覺,即便皇甫酈已經指出危險李傕也根本不聽。既然李傕聽不進忠言,那留給他執掌權力的時間自然就不多了。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三——楊奉反叛,釋放獻帝
上篇文章結尾講到李郭二人和解,究竟怎麼回事呢?李傕不是不答應嗎?原來,楊奉動手了。
郭汜示弱後,李傕又被封為大司馬,一時間春風得意。就在此時李傕部將楊奉勾結李傕的侍衛宋果謀殺李傕,密謀洩露,楊奉只得起兵叛變。
《三國志·董卓傳》載:傕眾叛,稍衰弱。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間。
看到這裡非常明顯,楊奉叛變使得李傕力量大減,此時張濟出現得時機非常微妙,失去優勢的李傕只得接受張濟的勸解,與郭汜罷兵。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李傕不得不把漢獻帝釋放。這當中各方力量的激烈討價還價必不可少。失去漢獻帝,標誌著李傕的權勢一去不返,註定走向衰落。
同年七月,漢獻帝在郭汜、張濟、楊奉、楊定、董承諸人的保護下踏上東歸洛陽的旅途。失勢的李傕被眾人排擠出核心圈,只能屯兵在池陽。
這裡又出現一個人,董承。在《三國演義》裡董承被塑造成一心拯救漢室的大忠臣,不僅是皇親國戚,而且在朝廷內積極組織反曹聯盟,著名的衣帶詔就是漢獻帝交給他的。
然而歷史上的董承,雖然皇親國戚身份不假,軍事生涯的出身卻是牛輔部曲。在皇甫酈勸李傕的話語裡,將董旻、董承、董璜並稱「鯁毒」,可見董承與董卓之間也應有親屬關係。實際上董承圖謀曹操的真實目的也很難稱得上匡扶漢室,更多是想自己上位。
能夠相提並論的軍閥越出越多,這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典型特徵。董卓死後有李傕,李傕失勢後大家都差不多,於是這些張三李四紛紛跳上前臺,可憐的漢獻帝像唐僧一般,誰都想吃一口。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復還屯陝。遷郭汜車騎將軍,楊定後將軍,楊奉興義將軍。又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安集將軍。
根據這段記載,楊奉反叛李傕後,朝廷中央的權力格局再次變化,李傕空有大司馬之位而喪失權力,實權人物的排名變為張濟、郭汜、楊定、楊奉、董承。而且張濟在李傕郭汜之後,也得到了開府的權力。可見張濟雖然硬實力不行,但權謀方面比李傕、郭汜還是要高一些。然而這麼多人分享權力,必然導致結構更加不穩定,很快變數再起。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四——混戰落敗,退守弘農
漢獻帝在眾人保護(挾持)下東歸洛陽,然而路途並不順利。很快郭汜覺得,李傕失勢後自己才是最牛的人,天子理應由自己掌控。於是就威脅漢獻帝要遷都到郿城。漢獻帝當然不能同意,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只得投奔到楊奉營中。楊奉還真的擊敗了郭汜,和其他人繼續保護天子回洛陽。
落敗的郭汜這才覺得原來打了半天,還是李傕好,於是又跟李傕合兵一處。結果護送獻帝東歸的軍閥之間也不太平,使得獻帝爭奪大戲懸念再起。這次又要牽扯出一個人,段煨。
段煨是著名的「涼州三明」之一段熲的族弟,也是董卓舊將。獻帝車駕行至段煨地盤華陰縣,段煨以隆重的禮節盛情款待。段煨倒不是作秀,而是他確實與其他涼州軍閥不同,出身名門的段煨不僅不擄掠百姓,而且鼓勵農業生產,在他這片土地百姓能夠過得比較安穩。
身處亂世而能保境安民、心系漢室,出身涼州的段煨確實難能可貴。然而段煨有兵、有糧、有錢,自然惹得別人眼紅,楊定就是那個眼紅者。楊定誣陷稱段煨迎接漢獻帝不下馬是意欲造反,於是率兵攻打段煨。事實上楊定就是隨便找個藉口想吞併段煨而已,因為以前太尉楊彪為首的大臣們紛紛力保段煨,稱其不可能反叛,楊定還是一意孤行,然而十幾天都沒能攻下。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段煨一點都不慌張,一邊跟楊定作戰,另一邊每天精心為漢獻帝準備御膳,然後去向公卿百官問好,全都不耽誤,誰是叛亂者眾人心中都有數。
李傕、郭汜聽說楊定跟段煨又打起來了,這哥倆又看見了曙光,連忙點起兵馬殺奔華陰,最可笑的是,李郭二人打的旗號居然是救援段煨。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東,乃來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楊定為汜所遮,亡奔荊州。而張濟與楊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輿,大戰於弘農東澗。
被兩面夾攻的楊定逃往荊州後不知所蹤,就此消失於歷史舞臺。
很快張濟又被楊奉、董承排擠出圈,於是聯合李傕、郭汜一起追楊奉他們。這多半也是因為派系原因,張濟與李郭二人本就同出一系,是既得利益者,跟楊奉他們不是一路人。董承雖然也出身涼州系,但畢竟是後來居上者,與張濟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
於是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李郭張三人兜兜轉轉,竟然再次聯合到一起,簡直讓人眼鏡碎一地。
這三個人聯合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單憑楊奉、董承肯定打不過。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李郭張把楊董打得滿地找牙。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兩大軍閥陣營交鋒,根本沒人在意皇室物品與珍貴的典籍,全都在戰火中損失殆盡,讓人惋惜不已。
打不過李郭張,楊董二人該怎麼辦?請援兵。
這些軍閥中,只有楊奉的根基不在涼州而在關中,所以往東走對他最有利。別忘記此人出身白波軍,當年的白波軍廣泛活躍在司隸、并州地區,而且除楊奉投降董卓外,還有很多人沒有投降,仍然在做叛軍。楊奉想起這些老戰友,一面派人跟李傕假裝和談,另一面趕緊派人到河東去找白波軍將領韓暹、胡才、李樂,以及南匈奴左賢王去卑。得到援軍的楊奉展開反擊,打退了李傕等人。
興平二年(195)十二月,李傕、郭汜、張濟再次進攻,這一次他們殺紅了眼,不僅殺敵軍,連皇帝的侍從、婢女都不放過,很多大臣也在抵抗過程中戰死。楊奉與董承冒險把漢獻帝連夜送到黃河對岸,這才徹底擺脫涼州兵的追擊。
已經安全的漢獻帝派太僕韓榮到弘農郡向李傕、郭汜求和,反正已經不可能再抓到漢獻帝,李傕也順水推舟,只得把手中的公卿百官以及宮女家眷全部釋放,否則這麼多人還要消耗很多糧食。
您可能覺得筆者說李傕釋放這些人質是為節省糧食有些誇張,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李傕、郭汜駐紮在哪?弘農。這是張濟之前屯兵的大本營。既然是大本營,當然要用心經營,不會被當做劫掠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整個關中經歷連續戰亂與劫掠早已荒廢。
缺少糧食的張濟選擇南下荊州搶糧。
結語
張濟的結局
建安元年(196)初,張濟率軍到南陽穰縣搶糧。結果大家都知道,張濟身中流矢而死,軍隊被侄子張繡接管。劉表順勢讓張繡進駐宛城,替其看守荊州北大門。
張濟在不少人印象中貌似與李傕、郭汜有所不同,似乎更傾向漢室,為人也不那麼殘暴。其實這多半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張濟沒有李郭暴虐,只是因為實力較弱,長期駐紮在外並未參與朝廷事務造成的印象。從他出兵參與和解的時機,以及先勾結楊奉、再投回李郭的行為來看,此人在涼州軍閥中可算是一個精於算計的利己主義者。最終因為缺糧去劫掠荊州,意外死於流箭,也算是比較好的死法了。否則再往後漢獻帝東遷許都,涼州軍閥們就將迎來清算,到那時張濟將會身敗名裂。
郭汜的結局
郭汜的死因語焉不詳,所有史料都只記錄被其部將伍習在郿城殺死,時間大致在建安二年(197)。至於伍習為什麼要殺郭汜,伍習後來去了哪裡,郭汜的部隊被誰接管,史料全都沒有提及。
細究起來,郭汜在史料中被提及時,幾乎都是作為從屬性角色。大部分時間跟在李傕後面,也有跟在張濟、楊奉後面的短暫時期。總之,史料中幾乎找不到郭汜單獨出現的事件,人物形象太過模糊,可能這也是他的結局沒有留下詳細記載的原因吧。
李傕的結局
作為掌控朝政長達四年的大軍閥,李傕控制漢獻帝的時間比他的舊主董卓更長。然而即便同為大惡人,人們的印象中董卓是大魔王,李傕只是個無腦匹夫,人物氣質上有著天差地別。都是殺人無度,欺壓百官,禍亂朝政之人,但董卓好歹能讓人又恨又怕,李傕則讓人提不起興趣,這倒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建安二年(197)冬十月,漢獻帝命謁者僕射裴茂率領關西諸將段煨等人討伐李傕。當然,這時的皇帝控制者變成了曹操,但討伐李傕這件事,毫無疑問是漢獻帝發自內心想去做的。李傕不愧是董卓餘部裡最能打的,被段煨、梁興、張橫等人輪番攻擊,並未迅速崩潰。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退守黃白城的李傕終于堅持不住,兵敗身亡。漢獻帝對李傕恨之入骨,不僅令傳首至許都,而且懸高額賞金捉拿李傕的兩個侄子李暹和李利。
回顧董卓之死,尚有名士蔡邕為其惋惜,而李傕之死恐怕所有人都會大快人心。董卓雖然暴虐,然而出身於士族,在禍亂朝政之前走的還都是正常的晉升渠道。然而自李傕開始,東漢官僚體系徹底崩壞,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個武夫成為掌權者,隨意任免官員,原有官職的內涵遭到極大破壞,使得皇帝權威大幅消減。可以說地方諸侯真正開始完全不聽朝廷號令,正是從李傕時期開始。
然而漢獻帝雖然脫離李傕控制,不必再擔心性命之危,整個漢帝國卻仍然在通往深淵的道路上狂奔著。
李傕系列文章至此完結,至於楊奉、董承以及白波軍將領們的故事,考慮到文章主旨,筆者並未完全展開。甩開涼州系勢力後,楊奉這些人在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又有怎樣的表現,筆者將在下一位漢末群雄,張楊的篇章中繼續講述。
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