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字經》在今天成為幼兒園和小學教材,是一樁非常遺憾的事情。
左:供小學一年級下學期使用的廣東版《三字經》(北京版等其他地區版本也已推出);右,2011年出版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實驗教材」《三字經》
文 | 諶旭彬
上期文章《〈弟子規〉:一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刊出後,不少讀者提出另一個問題:時下,許多幼兒園和小學,《三字經》已被列為教材。這種做法是否合適?
相比同時代的蒙學識字教材,《三字經》是最優秀的
《三字經》的作者為誰,自明代起即存在爭議,迄今仍無定論。這並不影響其作為一本蒙學教材,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該書在明清兩朝流傳甚廣,其核心作用,是充當兒童最基礎的識字課本。因普及性高,19世紀的西方來華傳教士也視其為重要的漢學入門書籍,曾將其翻譯成多國文字。
《三字經》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6個部分:1、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2、介紹基本倫理(融四歲,能讓梨);3、介紹日常事物(天地人、日月星);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考世系,知終始);6、拿成功事例對兒童進行勸學(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①
能夠在古代諸多蒙學教材中勝出而得以長久流傳,《三字經》在文本上有其特殊之處。三字句體,易於誦讀;字義淺顯,易於理解;內容所涉義理(如前文所總結),亦頗易為古代知識分子所接受。西方傳教士馬禮遜在其1812年的《三字經》英文譯本中,對比評價了當時流行的四種中國蒙學教材(三字經、幼學詩、千字文、百家姓)。馬禮遜說:
「《三字經》是四種小冊子中最有趣味的。《幼學詩》向兒童宣揚虛榮心:佳好的衣裳,眾多的讚賞,以及品級的榮耀,均被用於激勵他們發奮努力。『千字』經精心編排,卻極其晦澀難懂。而『百個姓氏』則實在索然無味。在這些小冊子中,《三字經》是最受稱許的樣板。」②
章太炎的意見,與馬禮遜相似:「(《三字經》)比較梁人所集《千字文》,雖字有重複,辭無藻採,其啟人知識過之。」語言學家張志公則評價稱:「《三字經》全用三言,更便於兒童朗讀背誦,這可以說是《三字經》的一個特點。……用簡短(三、四個字)而整齊的韻語,好處在便於記誦,但是往往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寫得艱深難讀或者牽強硬湊,一是容易寫得貧乏呆板。《三字經》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這兩個缺點。拿文言的標準看,《三字經》的語言是相當通俗的,無論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得多;除了個別的句子外,沒有勉勉強強硬湊字數、硬押韻的毛病。從句法上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裡的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③
圖: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官網披露的「全系列傳統文化教材目錄」(部分)截圖
但放到今天,《三字經》作為教材已不合時宜
《三字經》有上述優點,是否意味著其在今天被列為幼兒園和小學的教材,是妥當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三字經》的上述優點,乃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蒙學教材而言。和今天的蒙學識字教材相比,無論是識字效果,還是義理傳遞,《三字經》都已經落後太多。
1、識字層面
關於漢語識字教學,教育界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教學須同時兼顧識字、閱讀與寫作,學生的識字任務應該隨年級逐漸增加,低年級最輕。一種認為低年級學生應把重點放在識字上,先大量認讀常用字,因為「在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之前,是無法整句整段地閱讀的。……不集中識字而過早教兒童讀書,其結果是識字教育和知識、思想教育兩敗俱傷」;至中、高年級再逐漸減少識字任務,將重點轉移至閱讀和寫作上。前一種意見主要流行於民國時期,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小學國語教科書,多是按這種意見編寫。後一種意見是時下國內教育界的主流。有相當多的實驗和數據證明,後一種意見對漢語教學更有效果。④
《三字經》走的也是「先大量認讀常用字」的路數。這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字經》可以成為今天幼兒園和小學的識字教材。前述《三字經》中的優點——短句便於誦讀、淺顯易於理解、啟人知識、句式豐富等——也同樣存在於2016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之中;且該教科書還有著許多《三字經》不具備的優點,比如內容貼近當代兒童的生活實際、重視互動性與遊戲性、字形由簡單至複雜並配以色彩鮮豔的圖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等,這些都切合著識字階段的兒童「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的具體的有趣的東西,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⑤的心理特徵——當然,這並不是說2016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科書盡善盡美,但與近千年前的南宋時代成書的《三字經》相比,其更適應今人識字之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簡言之,在歷史上,《三字經》曾經是很好的識字課本;但在今天,有比它更好的。《三字經》應該被寫入教育史,而非再次被塞進學生的書包。
圖:2016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教科書封面及課文,該課文貼近兒童生活、兼顧知識性與遊戲性,且配以色彩豔麗的圖畫,作為識字課本遠遠勝出《三字經》
2、義理層面
此番《三字經》進入幼兒園和小學教材行列,是以「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名義。遺憾的是,《三字經》中「傳統文化」的主體,也就是其所傳遞的「義理」,部分雖仍有價值(如勸人向學),但不妥之處也很多。
比如,「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明顯是在歧視女性。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這段不妥之處有二:1、榜樣教育不可選擇極端案例。「劉晏七歲為官」這樣極鮮見的特殊案例,難以令兒童產生共鳴。2、以做官為餌勸學,本已不妥。且劉晏入仕,是靠著呈文歌頌唐玄宗勞民傷財的封禪之舉獲得賞識,其呈文本身乃是一次溜須拍馬的政治投機,手段並不光彩——按唐制童子科,劉晏7歲童子及第成為「神童」,須按照守選制守選11年才能做官;11歲時劉晏向唐玄宗獻頌文,12歲即破例授官。⑥
再如,在《三字經》看來,學子應讀之書,唯有經、子、史三類,並強調「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的學習順序。全文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被用於介紹應該學的儒家經典和應該了解的朝代更迭史。這種知識結構安排,顯然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讓沒有辨別能力的識字期兒童朗誦這些內容,並沒有什麼好處。
再如,《三字經》中的很多概念,乃是科學理性未倡時代憑「日常經驗」所造,只應該留存在思想史中,對今人已沒有價值,是不必學的東西。最典型者,莫過於「三才者,天地人」之「三才」—— 「三才」這個概念,語出《周易》,實不過先民對世界的一種極簡單粗糙的認知:「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大意是:世界是由天地人三者組成,天有天道,就是陰陽(白天和夜晚);地有地道,就是柔剛(泥土與石礫);人有人道,就是仁義。根據這種理念,《易》每六畫組成一卦。時至今日,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大至宇宙之起源,小至細胞之構成,早已遠超先秦時代。世界觀也早已突破「三才」的局限。繼續向學生灌輸「三才」概念,顯然不合時宜。⑦至於「夫婦順」、「夫婦從」、「君則敬 、臣則忠」之類「三綱」「五常」,亦毫無疑問已是糟粕。
綜上。1、《三字經》在教育史上應該有其地位;2、作為識字課本,當下的語文教科書,無論是編纂理念還是教學效果,都遠勝《三字經》;3、《三字經》所傳遞的「義理」,有很多過時的糟粕(《百家姓》《千字文》等不如《三字經》者,自不必贅言)。總而言之,《三字經》在今天成為幼兒園和小學教材,是一樁非常遺憾的事情。
圖:人教版語文教科書識字課文「天地人」與「金木水火土」,摒棄了傳統的、過時的「三才」「五行」概念
注釋
①《三字經》有很多不同版本,文字上略有差異。清初本有380句1140字,時下較通行的版本是416句1248字。②黃時鑑,《〈三字經〉與中西文化交流》。③張志公,《傳統語文教學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P34-37。④田本娜,《小語教學論稿》,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P426-438。⑤斯霞,《對隨課文分散識字的看法》,《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⑥王佺,《唐代幹謁與文學》,中華書局,2011,P65。⑦《周易》在今天被很多「國學神棍」弄得神乎其神,但在嚴肅的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則認為「《周易》一書的形成,可能與上古時代的啟蒙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文王演易布數源於啟蒙教育——設爻布數是認字識數的基礎教育」。參見:陸思賢,《周易·天文·考古》,文物出版社,2014,P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