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惡名昭彰的宦官特務機關
明朝皇帝之所以倚賴宦官,主要理由和中世紀歐洲國王、王后倚賴獨身的神職人員管理檔案府、金庫、宗教裁判所之類敏感機關的理由沒有兩樣。批評宦官造成最嚴重弊病、破壞明朝體制者,幾乎都拿他們涉入明朝刺探、特務活動為例,支持其論點。但細究之後會發現,被皇帝派去從事刺探工作的明朝宦官其實少之又少。此外,他們只是明朝雙頭馬車安全體制、政治控制的附屬品。那麼,該如何看待明朝專制政治和個別宦官的胡作非為之間的關係?面對這類令人痛惡的宦官行徑時,當代史家該如何以其他各種體制內的不人道機關(例如納粹的蓋世太保)為標準,評價這些行徑?自古以來,有多種安全機構用來確保掌權者高枕無憂,淨化政治意識形態,使個人的宗教信條永受奉行。為了剷除異端,使惹惱當權者的政治人物和異議分子噤聲,統治者最終訴諸恐嚇、折磨、驅逐、謀殺等手段。明朝的特務機關幹的是同樣的事,唯一差別在於執行這一骯髒任務者是宦官。
明朝最惡名昭彰的宦官特務機關是東廠。自17世紀起,對宦官制度的所有批評皆把矛頭指向東廠,這其中有事實,也有誣衊。東廠於1420年由永樂帝創立,唯一目標是遷都北京後防止京城內的顛覆活動。在此之前,有一小群來自錦衣衛(皇帝貼身侍衛)的軍官,也負責情報搜集和全面偵查工作。這些軍官不歸五軍都督府的都督管轄,也不受正規京城衛戍部隊節制,因為他們是皇上所特別指派的,負責替皇上刺探臣民隱情,使皇上的政敵噤聲,遏止惡性謠言。但據稱,後來永樂帝不信任錦衣衛在處理情報上的專業和效率,於是轉而找他最信賴且普遍來講較有警覺性的閹僕主持東廠。後來東廠發展成可怕的特務機關,且直到明朝覆滅才消失。
劉若愚是個善書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宦官,因長年身在宮中,實地見過東廠的運作情形。據他的記述,東廠位於今日東廠胡同區的東安門北邊,建築布局古怪,令人望而生畏。除了一口井,東廠主要建築包括內署、外署各一,還有兩間通稱鎮撫司(拷問室)的拘留所。內署用來關押最危險、最嚴重的嫌犯,外署用來短期拘留罪行較輕的嫌犯。東廠大堂入口掛有一匾,匾上有四個大字「朝廷心腹」。大堂內有以盡忠、殉國著稱於世的宋朝名將嶽飛(1103— 1142)的畫像,非常顯眼。還有一面磚砌影壁,上雕各種面目猙獰的動物。大堂西邊有一個祠堂,祠堂內供奉歷朝東廠頭子的職名牌位。
在明朝獨裁體制下,東廠理論上由皇帝直轄,但一如明廷中的其他機構,皇帝又選派他信任的宦官主持東廠。最初東廠負責替皇帝做刺探工作,偵查事項只限於叛國罪行。但隨著時日演進,它的觸角愈伸愈廣,遍及帝國各角落,成為皇帝背後的可怕勢力。東廠的主管,名為「提督東廠」,向來從最資深的太監中選任,但大部分偵查工作由錦衣衛軍官執行。在許多情形下,宦官的角色幾乎只限於消極監督。但明朝獨裁政體也將其雙頭馬車式控制手法用在情報業務上,讓錦衣衛軍官和宦官在東廠裡相輔相成。提督東廠手下,有正五品或從五品掌刑千戶、正六品或從六品理刑百戶各1 人,兩人都調自錦衣衛。千百戶之下設掌班、領班、司房約40人。東廠裡的軍官全穿特殊服裝和長靴,他們很快就成為明朝中國最令人聞之喪膽的秘密警察,無數無辜之人遭他們折磨以及殺害。事實上,說到十惡不赦和兇殘冷酷,明朝宦官有時比不上他們來自錦衣衛的同僚。除了這些高層軍官,還有約100名叫役長的探員,定期被派出去偵緝察訪。這些役長分成12 科,每科僱用許多類似美國聯邦調查局網民的「番役」做骯髒工作。據估計,16世紀結束時,無所不在的皇帝特務超過千人。
東廠特務監視令皇帝煩惱的宗室子弟、野心勃勃的軍事指揮官、愛挑剔的文人官員、神秘的宗教領袖和貪婪的地主,提督東廠則與皇帝時時聯繫。城門進出的人、車有不尋常的變化,北京、南京城內發生火災和其他意外,偷聽來可能挑起老百姓對皇上不滿而被判定為叛國犯行的談話,他全一五一十告知皇上。每得到有價值的情報,提督東廠即擬報告,蓋上以大塊象牙製成、絕無僅有的關防印「東廠密封」,呈給皇上。不管什麼時辰,這類報告都得立即直接呈給皇上。
情報搜集對象顯然不只軍、政事務,還包括多種活動。東廠特務定期查探米、豆、油、面之類食品的市價,還將農、商狀況上報朝廷。他們幾乎每天喬裝改扮在北京各地走動,在街頭尋查嫌犯,拜訪政府機關(特別是兵部),聆聽審判並做筆記。簡而言之,他們向皇上提供所有與國政有關的情報。
東廠秘密警察大搖大擺地表現他們對其他人的不屑,以彰顯自己對皇上的忠誠,而朝廷內外則對他們的粗魯、傲慢既畏且惡。他們對東廠及其特務的強烈厭惡,來自東廠不受節制的權力和腐化,因為東廠的偵查活動往往使其特務的行事不受官方規章約束。有時,東廠特務僱用遊手好閒的無賴在各地察訪,把他們所認定的不法情事呈報他們的閹人長官。往往只是一丁點流言,東廠就可據以發動偵查,即使得在宮內偵查亦然。一旦認定有人犯法,東廠立即派錦衣衛軍官前去捉拿,關入東廠附屬的監獄。錦衣衛軍官往往會要求嫌犯給錢了事,如果嫌犯不從,嚴刑拷打就免不了。東廠監獄的職責只限於取供,嫌犯不招供,就不能定罪。當時人們認為刑求是合法的取供手段,因此嫌犯不是認罪,就是被嚴刑拷打而死。被捕者一旦在供狀上畫押,刑部即課予適切刑罰。在這種制度下,當然沒有正當程序或保障民權之事;錦衣衛軍官與其宦官主子狼狽為奸,一再嘲弄明朝司法原則。
今日批評明朝獨裁統治的學者常斷言,靠著東廠的殘暴、恐怖行徑,明朝皇帝及其家人得以高枕無憂地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朱元璋於1368 年創立的王朝因此得以存續到1644 年。
宦官和錦衣衛軍官合作無間以保障皇帝及其家人的安全,雙方卻在東廠的運作上頻生齟齬。錦衣衛是否也是閹人,或清一色是一般軍職人員,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宦官與錦衣衛之間一直存有某種程度的猜忌。如果一派讓另一派覺得地盤受到侵犯,東廠內就會爆發流於意氣的權力鬥爭,雙方都拼命想重劃地盤以壯大自己。例如作風強勢的錦衣衛指揮使往往要求東廠所捕的嫌犯,在送交錦衣衛覆審之後,才能交刑部判刑。另一方面,如果提督東廠權勢大且精明,宦官就會佔上風,會巧施手腕,讓錦衣衛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屈居副手。
東廠成立頭50年,由紀綱、門達這兩位錦衣衛指揮使主持。直到1477 年,皇帝指派司禮監掌印太監監掌東廠,東廠頭子才改成宦官擔任。但即使如此,錦衣衛在明朝刺探、情報搜集業務上仍扮演較重要角色。1479年錦衣衛軍官趙璟出掌鎮撫司(附屬於東廠的監獄),就是明證。提督東廠尚銘和鎮撫使趙璟,為調查宦官蔣琮不法情事一案起衝突。蔣琮奉命掌管一個農場,但未經核准偷偷溜回皇城,遭特務逮捕。經短暫審訊後,鎮撫司將他放走。尚銘得知如此草率的決定後大為驚駭,但只能將此事上報成化帝裁決。
這一事件顯示,東廠的宦官頭子在起訴罪犯上,並非完全能夠做主。宦官與錦衣衛之間日益增長的猜忌,不該簡單視為原本和睦的關係中偶發的摩擦。有時提督太監得討好錦衣衛,給他們各種閒差。例如1482年,錦衣衛軍官李玉粉碎一個陰謀,逮捕謀反者後,提督太監尚銘立即建議皇上嘉獎李玉,升官晉級。但尚銘和數千位明朝其他官員一樣貪汙腐化,任人唯親,犯了賣官和任命兄弟為世襲性錦衣衛軍官的過錯。他想辦法保住了官位,但在1484年年初還是失去皇上寵信,不光彩下臺。尚銘被控犯了多項重罪,包括管理東廠不當、向皇上呈報作假、一再找大戶人家構陷入罪以勒索取財,為此被關入大牢。被控犯了這幾種罪的官員,通常會被處死。但尚銘走運,只被貶到南京。在南京,他挨了100下竹棍,由南京守備太監親自行刑,然後被派去照顧孝陵的菜園。這就是惡名昭彰之東廠的第一任提督太監的下場。
宦官獨裁者劉瑾
就在正德年間,惡名昭彰的太監劉瑾嶄露頭角,有5 年時間朝政幾乎遭他一人把持。劉瑾為陝西興平人,原姓談,幼時選擇「自宮」,被一個姓劉的宦官收養。他以頭腦機敏、言辭便給而著稱。初當宦官時,他不喜歡交派的許多工作,包括擊夜鼓。後來他被選去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正德帝),並與另外「七虎」拉幫結派,漸漸成為一股勢力。提拔到司禮監後,劉瑾有更多機會接近皇上。由於專擅朝政,許多西方學者稱他「宦官獨裁者」。
1506 年秋,禮部尚書謝遷和翰林院太師李東陽合謀剪除合稱「八虎」的劉瑾及其黨羽。兩人找上提督東廠王嶽,王嶽也認為「八虎」帶壞了年輕皇帝,於是同意合作。但吏部尚書焦芳突將此事洩漏予劉瑾和其黨羽,陰謀因而失敗。劉瑾心知這場鬥爭攸關生死,竭盡所能拉攏正德帝。不久劉瑾獲任命為掌有大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八虎」中另一人出任提督東廠,取代王嶽。可怕的整肅隨之展開,數十位有影響力的文官和宦官不是遭流放,就是被判死刑。王嶽被趕出北京,後來遭劉瑾僱用的殺手刺殺於大運河港市臨清。
接下來5年間,劉瑾利用恐怖手段奪取財富,鞏固權力。例如提拔1560 多位錦衣衛軍官出任要職。他對付政敵和假想敵的駭人手段,無疑證實了後人所認定宦官在明朝歷史上興風作浪、破壞政治和諧的看法。他在這段時間的壓迫剝削,的確讓人認識到在朝為官的危險,但不該據此認為「八虎」是所有宦官的代表,因而對宦官口誅筆伐。重點在於他們只佔宦官的少數,有許多宦官其實是受害於劉瑾的大權獨攬。問題真正的癥結在於中國根深蒂固的王朝傳統和專制體制。
劉瑾一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1505— 1510),即命丘聚出掌東廠,且建請皇帝在內廷加設西廠、內行廠這兩個特務機關,得到同意。大家或許覺得荒唐可笑,但內行廠的設立,意在監督錦衣衛、東廠、西廠。綿密的特務活動,貫穿所有明朝的機關單位,使上下官吏不斷感受到威脅與壓抑,因為劉瑾的起訴、定罪,數百名文官、武官、宦官或普通百姓被除掉。完成於1526 年的《武宗實錄》,有兩則關於東廠不當行徑的記載,其中一則與江南貢布有關。根據戶部的課稅標準,江南蘇州及其周邊地區每年得上繳至少30 萬匹布,但1505 年,該地區的御庫只收繳到2.5 萬匹,遠低於規定的數量。東廠立即派人調查,要求戶部每10 天收繳5 萬匹布,未能達到這一額度的官員一律被逮捕處死。另一則記載揭露劉瑾手下特務頻頻升遷的模式。例如1507年,正德帝晉升18 位東廠特務,加提督東廠丘聚的歲祿12石米。
劉瑾於1510 年秋伏法。
極具文化素養的馮保
嘉靖兒子隆慶於1567年登基後,也有一位極具文化素養的宦官嶄露頭角,此人名叫馮保。馮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州市)人,很得隆慶帝賞識。馮保愛讀書,常吹笛,也是著名書法家。如果要在宦官裡找個儒者典範,馮保肯定當之無愧。馮保輝煌的一生始於在內書堂就讀時,數位翰林院學者在那裡教他讀了「四書」和《孝經》。1538年他得到第一份差事,在司禮監當寫字員,且一做15年,抄寫了數十萬份官方文書。外界普遍認為他熱情、勤奮、有同情心。因為表現出色,1553年被擢升到文書房,負責監管每日眾多公文蓋印的事宜。1560年,嘉靖帝任命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使他有機會取得有實權的職位。擔任此職時,馮保與三五位同僚直接掌理皇帝詔書,負責宮中文書的草擬、傳達。因表現出色,嘉靖帝賜予其蟒衣、玉帶、祿米,準許他在宮內騎馬,覲見皇上時享有賜坐禮遇。嘉靖死後,新皇帝隆慶要馮保當他的個人秘書,1567年任命馮保為提督東廠,兼任御馬監掌印太監。1572年春末,隆慶帝病重,臨終前當著數位內閣輔臣之面,交給他兩份遺囑。隆慶帝還在去世之前任命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此外,馮保繼續執掌東廠。
這時候,新皇帝萬曆只有10歲,這位年幼皇帝所尊敬且言聽計從的只有3個人,即母親慈聖皇太后、大學士暨太師張居正(1525—1582)、太監馮保。據記載,萬曆帝年幼時常跨坐在馮保雙肩上走,甚至當上皇帝後還暱稱馮保為「大伴」。萬曆帝於1578年成婚,靠馮保一絲不苟的籌劃,婚禮圓滿結束,毫無差池。萬曆帝收到張居正所擬的敕令草稿時,通常以硃砂在其上批如擬或知道了,把複雜的措詞和細節交由馮保的下屬去完成。馮保整個政治生涯裡,與慈聖皇太后關係甚好,也與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合作密切。此外,馮保行事謹慎低調,不擺架子,懂得討好文官和錦衣衛軍官,與好爭鬥而粗魯的劉瑾不同。
歷來主掌東廠的宦官中,馮保無疑是成績最佳且最有權勢者,而這顯然是因為他本人頗具才幹、與皇太后關係甚好、擁有萬曆帝的敬愛以及與外朝大臣張居正的合作。身為內廷最位高權重的宦官,馮保發揮了他所有的政治本事——一生歷練來的本事。在馮保的主持下,東廠增添了一處設施,擴大了業務範圍,但不可避免地招來宦官和許多外朝官員的嫉妒和猜忌。萬曆帝大婚後,馮保以皮膚病和背部毛病主動上疏請辭。他的右腳的確有過傷,肺和心臟需要御醫時時照料。
馮保的辭呈真切誠摯,非鐵石心腸者看了就會動容。請辭遭拒。但張居正死後不久,不可避免的權力鬥爭展開,馮保未能倖免於難。這場鬥爭始於1582年年底,馮保的敵人(包括倒戈的數位宦官)開始鼓動年僅19歲的萬曆帝罷黜他的「大伴」。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狀,指控馮保「欺君蠹國」。李植還彈劾馮保貪贓枉法,聚斂萬貫家財,但官差前去馮保家抄家時,未發現如告密者所說的名貴東西,反倒沒收了一些樂器和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廷臣會想收藏的那類藝術品。他們也抄了已故大學士張居正的家,發現他的資產價值是太監馮保家的數倍。無論如何,馮保遭貶至南京,他的弟弟和一名養子,都身為軍中高官,也遭逮捕入獄。馮保晚景悽涼,死於南京,他的弟弟、養子則在監獄裡餓死。
魏忠賢的影響像染料一樣四處擴散
魏忠賢的愚蠢、濫權,與文人宦官陳矩的謙卑、聰明形成鮮明對比。對魏忠賢來說,權力是最有效的東西,為提升自己和親信的地位,他無情且不斷地利用權力。魏忠賢一接掌東廠,即向所有擋路的人挑戰。他縱容手下特務虐待受害者而不受法律制裁。在魏忠賢的主持下,東廠再度成為恐怖場所,無數文官,乃至宦官,在這裡遭到殘酷拷打,不計其數的無辜者在這裡遇害。數百名魏忠賢的打手,像飢餓的土狼在北京等城市四處潛行,時時在尋找獵物,還僱了討人厭的遊手好閒之徒當助手,監視百姓的一舉一動。
魏忠賢的影響像染料一樣四處擴散,朝廷內外各階層,宦官、武官和文官,普遍出現貪汙、濫權之事。他的打手這時佔據有利可圖的要職,公開借權勒索。魏忠賢的起落和將近100年前的劉瑾類似,兩人都為明朝宦官制度留下無法磨滅的汙名。而一旦主子走人,魏忠賢和劉瑾最終還是得付出慘重代價。1627年秋天啟帝突然駕崩,他17歲的弟弟崇禎(又名思宗皇帝和莊烈帝)繼位,不久魏忠賢即得到報應。經過3個月戰戰兢兢的等待,皇帝下令罷去魏忠賢的提督東廠之職,更命人將他關入鳳陽監獄。誠如第一章裡提過的,解職令還未送到手上,魏忠賢已經自殺。崇禎大舉整肅魏忠賢及其親信,平反遭魏忠賢黨羽冤枉者,希望藉此掃除籠罩北京數年的恐懼。但不夠大刀闊斧,且為時已晚,因為明朝的治理體系已敗壞到無可救藥,特別是黨派傾軋依舊,國內叛亂和外敵威脅更增。在這期間,明朝經濟破敗不堪,社會上道德蕩然。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位期間,至少有9 位宦官出掌東廠,平均每任不到兩年。崇禎是明朝較好的君主之一,他小心翼翼,不讓宦官再度獨攬大權,這可能是他們任期如此短的原因。但他雖然有心頻頻輪調高階宦官的職位,卻堅持保有東廠。1642年,崇禎上吊於煤山前不到兩年,有御史一再敦請皇上廢除東廠,並提及與這特務機關有關的種種弊害。但即使是像崇禎這樣勤於政事的皇帝,仍倚賴東廠來搜集情報,直到他當政的最後幾天為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崇禎極其擔心這時已司空見慣的暴亂和陰謀。儘管有東廠宦官提供情報,崇禎仍未能擋住不可避免的結局。1644年,明朝終於覆滅,享祚276年。
但在明朝覆滅許久以後,存世244年的東廠,其幽靈仍徘徊不去,留下一長串恐怖、殘酷的故事以及爭議。費力翻看殘餘的東廠檔案時,不由得對明朝這謎一般的機構感到驚畏。東廠宦官及其特務無疑把數萬人送進地獄,嚴重破壞了明朝政治、司法運作的健全,此外,的確有一些東廠宦官利用其近乎獨裁的權力聚斂財富,提升權勢。另一方面,所有掌管東廠的太監,日子都過得提心弔膽,對未來感到不安。我們看到專制的皇帝隨一己好惡,將一個又一個執掌東廠的太監——有的廉正、有的腐敗——貶謫、流放或處死。總而言之,皇帝掌控官方的恐怖機器,其中許多皇帝冷酷無情地濫用這些機器。
但明朝終究存世276年(有時還很富強),比人類史上大部分王朝存世還久。要解開這一謎團,或許得更深入探討缺不了宦官效力的明朝雙頭馬車體制驚人的韌性。
(本文選自蔡石山《明代宦官》)
長按上方二維碼進入微店或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明代宦官
蔡石山 著
黃中憲 譯
《明代宦官》全面而詳盡介紹了宦官在明朝(1368—1644)扮演的角色。作者從各種一手及二手資料取材寫下這本書,試圖向讀者說明宦官如何滲透包括明朝的宮廷政治、特務活動與內部安全、軍事與外交事務、徵稅與上貢、皇家專賣事業、司法審查、紫禁城布局、大運河等在內的多個方面,內容饒富趣味。在蔡石山的筆下,官史編修者加諸宦官的譴責、嫉妒面紗被揭去,露出質地豐富如織錦的宦官樣貌。作者以持平的立場描寫宦官,對他們的能幹、忠誠和無能、駭人、邪惡,給予了同樣程度的關照。
蔡石山(Shih-shan Henry Tsai),享譽國際的歷史學者,美國俄勒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執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與伯克利分校、阿肯色大學等,曾任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明代的女人》《永樂大帝》等。
第一章 緒言
文人與宦官——新的主題式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宦官的供需
歷史起源——外族宦官——本族宦官——宦官供過於求——閹人過多的難題
第三章 宦官機構的體制化
早期的宦官機構——宦官的新避難所——皇城內的宦官機構——京城外的宦官機構
第四章 宦官與明朝軍事制度
宦官領兵——宦官營——南京守備——統兵宦官和明朝政府機構——宦官與茶馬交易
第五章 宦官與明朝情報搜索機構
東廠——此後的提督東廠——西廠
第六章 宦官與明朝外交
明朝貢制度——蒙古與西藏——宦官出使中亞——明
宦官與中國、朝鮮關係
第七章 宦官與明朝海上活動
宦官與明朝海上貿易——與日本、琉球的貿易——與
東南亞的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
第八章 宦官在明朝經濟上的角色
管理皇莊——宦官當稅監——宦官在明鹽專賣事業
裡的角色——宦官與明朝礦業——宦官當採辦員和製造業經理
第九章 明宦官的各種其他職務
明宦官與玉璽——宦官與明朝治水工程——宦官與
明朝司法審查
第十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明朝宦官機構與其職務
十二監——四司——八局
索 引
—END—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啟真館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