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有「官三民四漁五」之說,該如何理解?我們口中的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日子過得可是真快,晃一晃今天都臘月二十三了,在我們農村裡常有「五祀」之說,而灶神爺屬於其中之一,我們口中常說小年的民俗大部分就是為了「祭灶」,為的是讓其「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雖然只是一種民俗習慣,但象徵著農民朋友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家了解就好。在以往以來,關於小年的具體日期是哪一天,大家都眾說紛紜,連日曆上也是分成了南北方。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在我小時候總是分不清,而且在有些地方農村裡對小年還流傳著「官三民四漁五」的說法,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一、「官三」之說
小年祭灶定為臘月二十三是從清朝開始的,記得乾隆皇帝的《祭灶》詩裡這樣記載過:「鄉村臘廿四,家家祭灶王。城中二十三,比戶燈燭張」。這就說明是在清朝的時候宮廷裡就流行臘月二十三祭灶,一些官宦之家也就實行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因此有「官三」之說,而且皇城在北,北方受其影響較大,也就有了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並且在民間還有這樣一首民謠:"今年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爺上青天。騎紅馬,備金鞍,打馬揚鞭一溜煙。到天宮,見老天,拋米撒面你要瞞。初一五更你回來,多帶五穀少帶災。多帶跑馬射箭的(指男孩),少帶抽針扯線的(指女孩)",說的就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北方農民們「祭灶」的美好願望。
二、「民四」之說
這打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是最早興起的,大部分人們也都知道,總體來說,清朝以前,臘月二十四是作為祭灶的日子,因為自清朝期間的一插手,民間過小年就在二十三和二十四之間爭論不休,所以形成了現在「北三南四」的局面,由於以上「官三」的說法,二十四過小年以民間居多,因此就被稱為「民四」。
三、「漁五」之說
「漁五」的說法是指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的漁民朋友,小年是以「臘月二十五」為準的,這具體根據什麼我也不是很了解,但在我認為可能是以前的等級觀念以及處於管理的邊緣,一些民俗做法相傳也就不是會很及時,又或是根據出海捕撈等原因定下的日子,所以與內地的不是很一致,從而根據「官三民四」的說法,加上了「漁五」,從而也就有了這個說法。
這些只是民間的一些說法,儘管有些不同,但這是比較說得過去的老話,大家了解即可,具體還是按照當地習俗來安排。另外,告訴大家小年雖然算得上是一個大日子,但在我國不算是傳統的法定節假日,所以還是要上班的哦!
對此,你們有什麼其它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