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總書記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動情的說:「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這其中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
閩南從地域上講,泛指福建南部,其核心地區是古東安縣。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為本地設縣置州之始,轄今泉州、廈門、莆田及漳州部分地區。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在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祖籍地是泉州的海外華人華僑及臺灣同胞近兩千萬人。泉州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泉州的民營企業非常發達,除了福建煉油廠等少數大型國企外,全是民營企業的天下。正如《愛拼才會贏》歌中唱的那樣:「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泉州人的打拼精神是與生俱來的,是永不服輸的。
1989年,中國西褲大王林聰穎帶著在青島開服裝店掙的一點錢,回老家磁灶鎮(今泉州清濛開發區)辦服裝廠。自己的錢加上從親戚那借的錢,總共72000元資本。林聰穎用打拼了近10年的積蓄開始了偉大的創業之路,於是,九牧王的前身誕生了,磁灶鎮有了第一家服裝廠。「牧心者牧天下」,這是九牧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2001年,南安16歲的小姑娘陳隨麗到九牧王公司做學徒,剛開始什麼都不會。閩南人特有的愛拼精神激勵著她,她刻苦練習,虛心求教,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熟練掌握了基本工序。
2004年,在全國行業技能大賽上,她以54分鐘製作一條優質西褲的成績成為冠軍,並榮獲本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陳隨麗高中沒有讀完就出來打工,她的打拼給她帶來了無尚的榮譽,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九牧王創始人林聰穎考慮到小姑娘文化程度太低,家庭條件差,為了她有個更美好的前程,林聰穎保送冠軍陳隨麗和季軍王月上了一所泉州著名大學。九牧王公司不僅支付了倆位女工上大學的費用,還支付了她們上學期間的工資,為她們的成長插上了翅膀。
2015年9月3日,她應邀帶著腹中的寶寶在天安門觀禮臺一起觀看了大閱兵。如今,她是九牧王公司的高級培訓師,為她精彩的人生繼續打拼。
吳金營,傷殘軍人,泉州理工學院創辦人。吳金營1969年底參軍入伍,為空軍高炮四十四團七連炮工。
1970-1973年參加了「抗美援越」戰爭,戰爭中,他的手、背、頭等多處受傷。退伍後,他利用在部隊學到的修理技術謀生。從一開始的上門服務、到後來的修理服務部、再到修理廠,吳金營身殘志不殘,不懈地打拼,努力開拓新的天地。
1986年,他自籌經費創辦了「晉江摩託維修培訓學校」現更名為「泉州理工學院」。為了辦好學校,他拼命地辦企業,什麼修理廠、服裝廠、加油站他都幹過。目的只有一個,多賺錢以企養校。他辦的摩託車培訓學校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學生全部免費培訓,很多殘疾人在學校裡刻苦學習,學成後成功就業、創業。
泉州理工學院佔地500餘畝(老校區在泉州客運中心站旁),在校學生約6000名。開設有車輛工程系、建築設計系、數字傳媒系、財經系、商貿系等5系33個專業。先後有3000多名畢業生成為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卓有成就的企業家,以及無數高技術人才,為泉州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吳金營打拼了40多年,榮獲了很多榮譽,朋友、弟子滿天下。他創造了巨額財富,卻不貪財,他把所有的財富都捐獻給了國家。老驥伏櫪,他將為閩南的教育事業繼續打拼。
宣城地處皖東南,毗鄰滬杭。偎依黃山,連接長江。承東西之商路,扼南北之天險。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宣城為丹陽郡治所,轄今皖南及南京部分地區,為江東大郡。
宣城與泉州同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宣城北有敬亭山(李白、詩),泉州北有清源山(山頂湖、山下老君巨像);
宣城有宛陵湖,泉州有西湖;宣城有開元寺開元塔,泉州有開元寺雙塔;
宣城有水陽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區而過(溼地公園),泉州有晉江自西北向東南經市中心而去(文化、體育、休閒公園);
宣城有泰和門(雙橋落彩虹),泉州有德濟門(遺址保護);
宣城有謝朓樓,泉州有臨漳門(復建);
宣城有敬亭綠雪,泉州有安溪鐵觀音;
宣城有文房四寶,泉州有南音木偶;
宣城是蘇浙滬皖區域交匯中心城市,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宣城是魚米之鄉,泉州是著名的僑鄉……
宣城與泉州有著太多的相同、相似之處,泉州有很多好的發展經驗值得宣城借鑑、學習。兩地有著廣闊的合作、協作空間。
宣城的發展戰略為:北靠、西引、南通、東融。北為本省,是發展的保障,疏通渠道,緊緊抓住省府各項政策支持與組織支持。
西為中西部地區,引入各種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充實自己。
南為閩南地區,利用合福高鐵架通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把閩南的打拼精神和海外的開闊視野帶進來,把宣城的土特產與地方文化推出去(閩南人、海外華人、港澳臺胞)。宣城的產品通過高鐵經泉州港走海上絲綢之路更是終南捷徑。
東為蘇浙滬地區,宣城不能一廂情願的融入蘇浙滬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技術上永遠都是落後地區,利潤低就會導致人才與人力資源的不斷流失),而是要利用北、西、南的能量煉好內功。穩步推進工業化,發展製造業(引入央企、外企,發展本地民企)。與蘇浙滬地區錯類發展,形成互補產業優勢,使蘇浙滬地區與宣城互融。
因此,宣城與泉州當結成友好城市,泉州幫助宣城發展茶產業;宣城與泉州互籤旅遊文化協定,帶動宣城的旅遊服務行業;宣城選派年輕的鄉鎮幹部去泉州鍛鍊半年到兩年,取回「愛拼才會贏」的真經。帶領宣城廣大人民群眾打拼個30年,把宣城建設成為環境優美、人民幸福、富裕、文明城市,具有強大輻射力的蘇浙滬皖區域中心城市。
溝通從「心」開始,宣城與泉州不僅要構建兩地的陸上橋梁,還要搭建連接兩地人民心與心之間的橋梁,增進彼此間的情感。宣筆、南音在海上絲綢之路書寫、吟唱著最華麗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