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放駒
第845期
內容提要:宣紙產自安徽省涇縣,是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宣紙是在蔡倫初紙、孔丹皮紙、左伯紙等造紙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最早見「宣紙」一詞。唐時,宣紙(宣州紙)在全國各地諸多手工書畫用紙中逐漸脫穎而出,被列為「貢品」而聞名天下。但現代真正意義上的宣紙應該始自宋末元初曹大三率族人遷涇縣小嶺後。曹大三及其族人對造紙原料進行了反覆試驗,後經幾代人的努力,歷約一個多世紀,終於在元末明初,以本地青檀皮纖維製漿造紙獲得成功,又逐步試驗並掌握了稻草製漿與皮漿、草漿摻和,按一定量配比的製紙法,「宣紙」誕生成型。所以宣紙又叫涇縣宣紙。至現代,「宣紙」已是一個特定的名稱,它不再是宣州(宣城)範圍內所產紙的統稱,更不是宣城區域以外任何地方生產的任何紙的名號。現在的「宣紙」,乃宣紙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關鍵詞:宣紙,曹大三,青檀皮,沙田稻草,傳承與發展,成型與成熟,傳統製作技藝,涇縣,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宣紙(Xuan paper),是指採用產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Pterofeltis tatarinowii Maxim)和沙田稻草,不摻雜其他原材料,並利用涇縣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經過特殊的傳統工藝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在安徽省涇縣內以傳統工藝生產的,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宣紙,也稱涇縣宣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不斷發明、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手工藝品,被歷朝歷代譽為「紙壽千年,墨韻萬變」。2002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辦公室批准宣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涇縣為宣紙原產地域;2006年,「宣紙傳統製作技藝」入選中國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但是,宣紙「產自安徽省涇縣」,為什麼名為「宣紙」?宣紙是如何起始並成型的?現代的宣紙和古代的宣紙是同一種紙嗎?這些,都一直讓世人產生諸多疑問,也使不少涇縣本地人倍感困擾。筆者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走訪、請教邢春榮、周乃空、曹光華、吳世新等
宣紙人,並參照、引用當代劉仁慶、曹天生等宣紙研究大師的相關論述,結合自己的淺陋見解,不揣冒昧,從宣紙的產生和發展軌跡,就宣紙的前世今身談一點粗淺認識。
一、紙的起源
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一般認為,東漢蔡倫始用植物纖維造紙並發明抄漿法技術而被尊為紙的創始人和「紙聖」。相傳其徒弟孔丹在皖南山區偶見倒落水中久浸後變得潔白的青檀樹而從中得到啟示,開始用青檀樹皮經反覆試驗造出了最早的皮紙,被稱為「孔丹箋」,後人亦有將孔丹奉為宣紙始祖。
但孔丹造紙說僅為口傳,未見史籍記載。其後的東漢末期,魏國東萊(今山東萊州)書法家左伯在蔡倫和孔丹的造紙技術基礎上,發明了床架式抄紙簾,造出了更為優良的史稱「左伯紙」。自是,造紙術得到長足發展。
南北朝時期,隨著中原土著和各種手工藝人大量南遷,將中原文化和造紙技術帶到長江以南地區,現今之蘇南、浙北、皖南形成為重要的造紙中心。到唐代時,造紙技術進一步傳播開來,現今江蘇之常州,浙江之杭州、紹興、金華、衢州,安徽之宣城、黃山、池州,江西之九江、上饒,湖南之衡陽,四川之成都等地,都成為重要的造紙基地。
二、宣紙初始
「宣紙」一詞,最早見於唐代元和至乾符間(815-875)書畫評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論畫體工用榻寫》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唐六典太府寺》有開元前各地雜物貢的記載,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紙、次紙」的記錄。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以沉香種樹,用以製造宣紙」之說。唐時宣州的屬縣宣城、涇縣、寧國均產紙,以「涇縣所產尤工」 。可見唐時「宣紙」已是名聞遐邇。
當然其時所謂「宣紙」,應理解為古宣州「一州」域內所產紙,並非獨指涇縣,只是「涇縣所產尤工」。所產「宣紙」,還要「用法蠟之,以備摹寫」,所以不會是用青檀皮為主要原料而生產出來的紙張,而是當時宣州所產上乘紙的總稱。這也就是唐代「宣紙」。
其時,宣紙(宣州紙)在全國各地諸多手工書畫用紙如斑石紋紙、薜濤箋、窗紙、錢紙、褚紙、構皮紙、蠶繭紙、側理紙、染黃紙、剡紙、玉版箋,以及各色加工箋紙等,逐漸脫穎而出,被列為「貢品」而聞名天下。
《舊唐書地理志》載:「唐天寶二年(743)韋堅引滻水到望春樓下,積廣運潭。唐玄宗登樓看新潭。韋堅聚江、淮漕船數百艘,使一官員坐首船作號頭,口唱《得寶歌》,船上百名美女和歌、鼓樂齊鳴,至望春樓下,後面漕船各寫郡名,依次銜尾前列。各船載本郡特產,如廣陵郡船載錦、鏡、銅器、海產,丹陽郡船載京口綾衫緞,晉陵郡船載折造官端綾繡,會稽郡船載銅器、綾羅、吳綾、絳紗,南海郡船載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載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宣城郡船載空青石、紙、筆、黃連,始安郡船載蕉葛、蚺膽、翡翠,吳郡船載方丈綾。…韋堅奏上諸郡輕貨,玄宗大喜」 。
這是一次盛大動人的南方手工業品和特產的水上展覽會,但在這諸郡「貢品」之中,唯有宣城郡貢奉「紙、筆」。而據《唐六典》記載:「唐時益州有大小黃白麻紙,杭、婺、衢、越等州的上細黃白狀紙,均州的大模紙、蒲洲的細薄白紙等」 。可見全國多地均有產紙。而韋堅所奏上的輕貨中,卻只見宣城郡有紙。這充分說明,唐時宣城郡所產「宣紙」已是名甲天下。
當然唐代宣紙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宣紙。「第一,唐代宣州有『紙、筆』之供,但不能將這種紙張與後來的宣紙等同起來,因為原料不同。唐代宣紙原料是沉香、楮皮等,而後來的宣紙製作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第二,唐代起雖然已有『宣紙』的名稱,但那時的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統名,是以『宣州』地名來稱謂的。」
三、宣紙發展
迨至宋代,「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產紙供不應求。而涇縣「宣紙」則更為文人所索求。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權子滿》詩中云:「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
宋初,南唐宮藏的「澄心堂紙」被北宋大臣劉敞所得,後有一些輾轉經歐陽修、梅堯臣,到了潘谷手中。潘谷是制墨高手,亦是造紙名家,便依樣造出了仿澄心堂紙。其後多有宋仿唐紙。那時,紙既可用於書畫、印刷、抄寫,還可用於造錢幣、製作日常用品及娛樂用品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該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浸之,數十夫舉簾以抄之,傍一夫以鼓擊之。續於大燻籠上周而焙之,不上於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歙州績溪紙,乃澄心堂遺物,其新也,鮮明過之。今世紙多出南方,如烏田、古田、由拳、溫州、惠州皆知名,擬之績溪,曾不及其門牆耳」 。
《新安志》記載:宋代新安「貢表紙,麥光、白滑、冰翼紙。……熙寧中貢白滑紙千張,大龍風墨十斤。元豐中貢白薴十匹,紙如熙寧。而無墨。」同時記載:「上供七色紙,歲百四十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張」 。南宋人陳棲言:「布縷為紙,今蜀箋猶多用之,其紙遇水滴則深作窠臼,然厚者乃爾,故薄而清瑩者乃可貴。……今越之竹紙甲於他處,而藤乃獨推撫之清江。清江(紙)使處在于堅滑而不留墨。新安玉版,色理極膩白,然紙性頗易軟弱,今士大夫多糨而後用,既光且堅,用得其法,藏久亦不蒸蛀。」
明弘治《徽州府志物產志》謂宋代紙品:「舊有麥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歙績溪界中有龍鬚山,紙出其中,名龍鬚紙。……宋時紙名則有所謂進劄、殿劄、玉版、京簾、觀音堂劄之類」。這一時期,宣紙生產已不局限於宣州,而擴展到徽州、池州甚至兩浙等地,但仍以宣州產為正。
宣紙品種名目繁多,尤其是各色加工紙,更是琳琅滿目。宣紙的製作工藝也比它紙的工藝進步更快更精湛。宣紙不但質量不斷提高,原料加工也不斷改進、使用範圍不斷擴大,以致朝廷直接下詔摧造,產量也空前高升。「熙寧七年六月,召降宣紙式下杭州,歲造五萬番,自今公移常用紙,長短廣狹,毋得用宣紙相亂」 。
元代,社會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並未因南宋以來的戰亂頻繁和少數民族入侵繼而統治中原而中斷,反而產生了淡泊政治、憤世逸情的文人書畫家群體。他們的創作用紙除了繼承前人習慣,更為求於真性、發揮情韻而選用前代文人棄而不用的生紙和未盡加工的半成品紙,不但保持了書畫紙的需求量,也促成了書畫紙生產的多樣化發展。
元代紙主要品種有:彩色粉箋、蠟箋、黃箋、花箋、羅紋紙、明仁殿紙、假蘇箋、白鹿紙等。「白鹿紙」產於皖南,與江西產「白鹿箋」不同,這種紙質堅色白、性柔潤滑,映日可見梅花鹿圖案。《中國書法大辭典》中載:「白鹿紙,原名白籙。本為龍虎山張天師書寫符籙用紙,質近『簾四』而較厚,紙有韌性、裝池家用為冊頁鑲邊,取其不脫,元時以此種紙最佳。」
其時宣紙雖產地擴大,品種增多,造紙原料也已擴展到了竹子、稻麥杆、麻和樹皮等,當時亦可以抄制出世界上最大的丈匹紙和品種繁多的加工紙及各種藝術紙,但仍然未見有青檀皮造紙的記載。「造紙人從何時採用青檀皮作為宣紙原料?…遍查史籍,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查到明確的記載。
我們只能根據已經掌握的材料做一些推測。根據一些史料,我們判斷在宋元期間,青檀皮開始被作為宣紙的原料。《中國青檀》一書的作者方升佐等人認為:『宣紙在明代以前是用全青檀皮製成,到了清代改用檀樹皮和稻草為主要原料,據宜興《荊溪縣誌》記載,用檀樹皮造紙始於元代。』更直接的證據是曹大三一支曹氏輾轉遷徙到涇縣小嶺後,開創了全面系統地用青檀皮製作宣紙的歷程。」
(作者系涇縣文旅委退休幹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