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

2020-12-16 度世三道

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居住的府第。原建於上清鎮之關門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於長慶坊後遷今址。天師府為前宮後府式建築,是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府內的「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宗壇,有萬法歸宗之意。以此為標誌,確立了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

正一觀位於龍虎山前,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結爐煉丹的地方。漢末晉初,第四代天師張盛在此建「天師草堂」,南唐保大八年(公元950年)敕建天師廟,宋崇寧四年(1105)賜額「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奉旨重修並改額為「正一觀」。因其歷史悠久,被稱為「天師祖廟,龍虎仙山」。

大上清宮人稱「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是龍虎山張天師舉辦重大法會及各種大型宗教活動的場所。清朝時,擁有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其建制規模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大上清宮因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而名揚天下。瞻仰伏魔殿、探秘鎮妖井,可以領略《水滸》文化的精髓。

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裡。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裡,其街曰:「瓊林。」左擁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環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民謠雲:「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兇。」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臺山、烏劍山、獅子山、沖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漢末,第4代天師張盛承啟道教,在此建「傳籙壇」。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武宗召見第20代天師張湛賜帑銀於傳籙壇舊址建道觀,並賜額日「真仙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宋真宗整改真仙觀為上清觀。元佑元年(1086)第28代天師張敦復重修,賈善翔為之記。崇寧四年(1105)第30代天師張繼先請於朝,宋微宗命撥賜米萬餘斛(一斛十鬥),由江東漕臣在龍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觀,又於政和三年(1113)將上清觀升為「上清正一宮」。「時宮中學道者常數百人」。南宋時經上清宮高道易如剛,毛允中等不斷擴建,當時已有六殿(三清殿、真風殿昊天殿、南鬥殿、北鬥殿、瓊章殿),二閣(即皇宮景命閣、寶奎閣)一樓(瓊音樓)三館(宿雲、蓬海、雲館)二堂(齋堂、正一堂),堂之左右為方丈,東西創道院數百楹(詳見王與權記)。景定年間,宋理宗命張聞詩建上清宮門樓,榜曰:「龍虎福地。」

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賜帑銀重修上清宮,元武宗時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43代天師張宇初重修大上清宮,太祖朱元樟親賜寶鈔5000貫。翰林編修蘇伯衡撰《重修上清宮碑文》傳世。明朝統治276年,由朝廷賜銀或監修上清宮共有七次,故《明史》中說:「真人張氏、道家者流,而世恩澤…顧代相傳襲,閱世既久,卒莫廢去。」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大上清宮的「宮中道院」
    自宋以降,大上清宮高道代出,輔佐天師,光大本山。興盛之時,龍虎山道士數量長期維持在千餘人。1為數眾多的道士群體在大上清宮祝釐祈禱、修煉以壽,作為道眾棲息之所的大上清宮三十六道院應運而生。宮中道院、宮中法派和為數眾多的高道群體,其間的傳承、興廢、互動,交織成大上清宮一幅幅歷史圖卷。
  • 龍虎山天師道文化
    整個宋朝(公元960-1279年)319年的時間,龍虎山天師道一直授到了朝廷的重視和扶持,歷代天師(共有12位天師)都受到封賜,朝廷還撥帑銀(國庫)大修上清宮,興建天師府第。到南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敕命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籙並御前諸宮觀道教公事,主領鳳翔宮,江南三大道派(上清、靈寶、正一)統歸張天師管理,從此,龍虎山天師府就成了江南道教的祖庭。
  • 道教祖庭龍虎山「大上清宮」!
    同為上清宮,為什麼龍虎山的上清宮前要加一個「大」字呢?為承啟道教,第四代天師張盛「攜印、劍、經籙自漢中還鄱陽入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為居」(《元史·釋老志》),在龍虎山建「傳籙壇」,每年的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傳籙壇」即大上清宮的前身。唐會昌年間(841—846),崇信道教的武宗皇帝李炎召見第二十代天師張湛,賜給帑銀無數,命張湛在傳籙壇舊址建道觀,並賜額名「真仙觀」。
  • 道教四大名山之龍虎山
    東漢中葉,張道陵於江西鷹潭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 正一嗣漢大真人府天師家傳填寫諸階秘籙符書
    ,多藏印,崇真雷壇甯道弘抄錄,嗣漢大真人府職籙規則,真人府授籙奏職專區,道教正一派籙符資料全書,原裝1冊全,極罕見!彌足珍貴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天師府位於貴溪上清鎮,臨清溪,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
  • 「精彩搶先看」《一人之下》導演組尋訪龍虎山!
    烏爾善導演代表作導演組一行先後到上清古鎮、天師府、大上清宮、正一觀、仙人城、無蚊村、桃花洲等景區進行考察,查看當地適合電影取景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導演組一行對龍虎山美麗的自然風光、濃厚的歷史氛圍讚嘆不已,表示龍虎山的丹霞地貌、自然山水和人文風情非常符合《一人之下》真人版電影的拍攝,能更好的將動漫場景現實化。
  • 玄風永振:正一天師道天資縱橫的歷代高道
    大德中(1297—1307)加號「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三代皆「魏國公」,並特賜開府儀同三司,權傾朝野,地位在天師之上。關於「玄教」,一般都認為是從龍虎宗中分化出的一派宗派,並有世襲「大宗師」的傳承,如張留孫傳吳全節,吳傳夏文件泳,夏傳張德隆,張傳於有興,真到元朝滅亡。
  • 道教祖庭——龍虎山
    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最興盛時期,龍虎山建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36座道院,其中以「上清宮」規模最大,宮內伏魔殿和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的「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出生地。
  • 虛靖天師丨9歲當掌門,36歲羽化登真的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宋元祐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於龍虎山,天師生來奇異,一直到五歲尚未開口說話,一天偶然聽到外面有雄雞啼叫的聲音,忽然失聲一笑,接下來竟然賦詩一首:「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 一個世襲道統63代,沿襲1900多年的世家,就是江西龍虎山的張家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所在地。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第四代天師開始華居於此,世襲道統63代,1900餘年,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龍虎山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 張道陵——老祖天師,正一派創始人——張氏名人
    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
  • 龍虎山天師道史略講(二)
    最早創立道教的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他於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感太上老君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品經籙,從而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因為入道的人要交納五鬥米,所以世人也稱之「五鬥米道」。關於正一盟威之道的「正一」兩個字,是指「正者不邪,一者不雜」,即「真一不二」的意思。
  • 龍虎山天師府中的「狐仙堂」的來歷
    道教替天行道,斬妖攝魔,並不是吃飽了沒事幹。而是真正地「扶持道法救良民」,是度人於無量並落實到行動的具體行為。    北宋崇寧年間,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公一日正在在「三省堂」打坐之際,突然聞巨雷當空,虛靖天師起身仰望天空,覺似有妖魔出現。
  • 天師道的傳承與授籙|張天師的家傳世襲
    據《江西文獻叢書》所載:「元世祖忽必烈嘗命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不知凡幾,而天師印劍傳子若孫至今日,果有神明相之者乎,差嘆久之。」     嗣漢天師的爵位,根據祖天師的遺訓,向有「傳子(指長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的傳承原則(也叫宗法原則),特別強調天師血統,不是天師血統不傳。
  • 《龍虎山張天師》片尾曲
    片尾曲非常好聽,剪輯成MP3供大家欣賞龍虎山,不僅山勢雄偉,景色壯麗,而且關於它的來歷,在民間還有著神奇的傳說。據說,上清宮是「九龍」集結的神地。這「九龍」指:天門山脈、臺山山脈、烏劍山脈、獅子山山脈、沖天峰山脈、應天山山脈、西華山山脈、烏龜山山脈和聖井山脈。
  • 正一派
    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山為龍虎山、西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淨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淨明宗,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由天師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 龍虎山祖天師康養秘法、龍虎玄功,第六期公開招生授課
    東漢年間,太上老君下降,授祖天師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並封為天師
  • 中國道教四大天師之張天師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跡。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
  • 《崆峒問答》,天師親自撰寫,正一入門必讀!
    三十三問:上清宮起於何時?答曰:自老天師丹成之後將仙器藏於水者。四代天師自蜀遷來立真仙觀。南唐時敕建祖天師廟。宋祥符中二十六代祖天師遷於山之陽敕賜「上清觀」。至和年間始改為「上清正一宮」。大德戊申年復改「上清正一萬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