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四大天師之張天師

2021-03-05 武漢長春觀

  張天師是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自張陵第1代開始到張源先共經歷64代。

  五鬥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區),其中陽平治為各治之首,類似中央教區,制「陽平治都功印」,連同「三五斬邪雌雄劍」和經籙,為象徵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規定「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陝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為第一代天師。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316,一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一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刪校增次,並作後序。越200餘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跡,止於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跡。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

  元朝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朝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嗣漢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教主,於民國三十八年夏,率長子允賢、侍從邱建忠離開上清鄉嗣漢天師府,經廣東韶關,此時收留由江西吉安逃來之龔行健(正名幹升是龔群的叔叔),再經廣州、澳門、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請獲準來臺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長子允賢於民國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師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傳堂侄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

  張天師,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沛國豐縣盤冢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費樓村)。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江蘇豐縣人)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為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為往來吳越之地的一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餘之眾。

  江蘇豐縣至今有張老漢巧佔天門穴、藥盒子等神話傳說。張道陵父親張剛,為一鄉間賣香油農夫。當地一家大地主請了一風水先生為其先人看墳地,風水先生為其選了一絕好陰穴,言:此為天門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孫孫無窮盡。張老漢一日賣油回來,適逢大地主發喪埋葬先人,他路過挖好的墳地時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如注,誤打誤撞跌入挖好的墳坑中,大雨將泥土衝入墳坑將其埋葬,大雨接連下了數天。天晴後,由於大水緣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卻找不到墳坑,只好另擇吉地埋葬先人。宋樓鎮費樓村東北裡許,張陵祖父張綱的墓基猶存,比周圍的地面高出丈許,據當地老百姓講,雖大旱之年,卻溼潤不減,被奉為風水寶地。在張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觀遺址。該遺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文革中被砸碎。根據明代縣誌記載,豐縣歷史上有名的道觀有8座,天和觀是創建時代較早的道觀之一。唐、宋時期是天師府的護家道觀,倍受歷代皇家的器重和保護,是道徒祀奉師祖和傳教布道的活動道場,元代淤於黃泛。以天和觀為中心,周圍的廟宇道觀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門調查統計,方圓幾裡之地,竟有三十餘座,彈丸小地,廟宇密集程度實屬罕見。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鍊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徵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臺山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臺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道教由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師爺」,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相關焦點

  • 道教的四大天師!
    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道無量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
  • 道教的四大天師是誰?
    ▲【四大天師】| 圖源於網教祖張道陵(本名陵),字輔漢,系張良(子房)八世孫,後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東漢天師道的創立者後道教徒尊為祖天師。後裔承繼道法,世居龍虎山,稱「張天師」。▲【張天師】| 圖源於網葛玄,三國(西曆164~244年)時道士,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人,葛洪的從祖父。
  • 道教的四大天師都是誰?
    道教四大天師圖來源網絡天師,即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是對有道高士的尊稱。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南華經》:「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對其老師岐伯的尊稱。李膺《蜀記》稱張道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謙之、劉宋有陸天師修靜、唐有杜天師光庭、宋有薩天師守堅等等,其中有四大天師。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合稱為三官大帝。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
  • 道教法器劍和印:龍虎山張天師的傳家之寶
    據說在漢朝的時候,太上老君授予張天師雌雄寶劍兩口。其一早已亡佚,別一把劍為玉靶。靶上寫了兩行篆書文字。劍長四尺左右,劍身布滿了符籙圖像。其中一面有法書,畫有兔子、春夏秋冬示意圖、三臺北鬥等。《道教靈驗記》記載,每一代張天師升天之前,都會將劍和都功印傳給子孫。
  • 道教四大名山之龍虎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與安徽齊雲山,與陝西景福山在古時並稱五大名山。中國道教聖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等。五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東漢開始建觀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道觀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
  • 除了四大天師外,道教還有哪幾位天師?
    昨天咱們一起聊過道教四大天師,今天小道士我再為朋友們整理下道教還有哪幾位高道也被稱為天師。關於天師的定義,前面推文中已經解釋,就不再囉嗦,進入正題。除四大天師外,漫長的道教歷史上還有幾位也被稱為天師的高道,分別有寇謙之寇天師、陸修靜陸天師、葉法善葉天師和杜光庭杜天師等。
  • 道教「四大天師」之一青城山道士薩守堅(青城秘聞)
    問道青城山公眾微信:弘山,弘道,弘法。每天推送——道教發祥地青城山的最近動態 薩守堅,號全陽子,南宋道教神霄派的著名道士,在中國民間有著良好的信仰基礎。東漢張天師(張陵)、西晉葛仙翁(葛玄)、東晉許真君(許遜)、南宋薩守堅,並稱為我國道教的「四大天師」。薩守堅比其他三位天師至少晚出八百年,卻能夠與他們並稱,不能不說是一個謎。這個謎團側面反映出薩守堅的影響力並不遜於前三位天師。
  • 道教:張道陵,普施符籙禳救災禍,被後世尊為五鬥米道教始祖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開卷第一回中講到:「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說的便是宋仁宗時,京師瘟疫流行,張天師在江西龍虎山未卜先知,乘鶴駕雲而去,在東京做了七晝夜羅天大醮,普施符籙禳救災禍,瘟疫盡消,軍民安泰,可見張天師的道行不凡。但這位張天師不過是第一位張天師的第二十幾世後人,比他的老祖張道陵差多了。張道陵(公元34-156年),一名張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
  • 江西的這個鎮火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道教鎮」,張天師在這住過
    江西的這個鎮火了,被稱為「中國第一道教鎮」,張天師在這住過眾所周知江西龍虎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自然文化遺產,也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神仙山。這裡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名勝古蹟眾多,被譽為「中國第一道教之鄉」。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江南古鎮以水著稱,眾所周知水其實是江南古鎮的陪襯,最重要的是每個古鎮獨特的文化底蘊。上清古鎮以道教文化著稱,被稱為道教的「福地」。上清古鎮位於鷹潭市以南25公裡處,屬於龍虎山風景區和上清宮風景區。
  • 不會法術的張天師,代表了最真實的道教
    道教,自古以來都是我國最神秘宗教之一,因為世間有太多關於它的傳說,據古書記載,道教的名稱是來自於《易經》,核心思想則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真正形成宗教則要追溯到東漢時期,而四大天師之一的張道陵正是開山立派的創始人之一。
  • 道教與太上老君那些事,張天師才是創教祖師!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而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 ☯ 道教祖天師——張道陵的傳說!
    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者創始人。道教信眾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
  • 道教祖師張道陵和龍虎山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道教創始人,漢朝東漢時期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四大天師之一。據記載太上老君降臨蜀漢,「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張道陵整合當時的:黃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團體,創立道教稱正一盟威之道。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 《龍虎山張天師》本片沒有妖魔鬼怪,只有武功高強的張天師
    有關天師,百度詞條裡這麼說:「對有道者的尊稱。天師: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而道教創始者祖天師張道陵的子孫,亦承襲天師大真人這一稱號。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
  • 太上老君:張天師推老子為道教始祖,被黃帝封為:道德天尊
    而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在漢朝的時候,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以「道」為最高信仰,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更早神仙方術衍化形成。老子道家學說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總結了遠古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在老子的繼承與發展中正式成型。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你知道哪幾個?
    道教是起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濟世度人,佛教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今天看看四大道教名山。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將近一千九百多年,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霞地貌構成了這裡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絕唱。
  • 龍虎山張天師:以佛教視角看道教電影,給出高考心態建議
    電影《龍虎山張天師》,顧名思義,無論是道教發源地龍虎山,還是道教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都讓觀眾一看即知這是一部弘揚「道教文化」的影片。而在將整部影片觀看完畢之後,道教當年的神秘傳說和重要歷史,或者刷新、或者加深了人們原本對「道教」二字的認知。
  • 四大天師-薩守堅
  • 張天師下令禁吃狗肉,原來是因為......
    張道陵本名張陵,字輔漢,道教尊稱為「張天師」。他於東漢末年創建五鬥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稱號。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