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聚焦「六穩」「六保」,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經受住疫情考驗的中國經濟,延續了穩定復甦的發展態勢,並為世界經濟注入了信心和動力。經濟之聲特別推出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 海南三亞,冬日暖陽,海灘、酒店、免稅店,人群熙熙攘攘。中國在統籌疫情防控的同時,經濟穩步復甦,消費快速回升。
上海黃浦江畔,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獲得證書,落戶上海。疫情在全球蔓延,外資依然對投資中國的前景充滿信心。
商貿之都義烏,「義新歐」中歐班列迎來外運高峰。貨櫃卡車排起長隊,一眼望不到頭。
一個個同頻共振的場景,彰顯著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復工復產以來,中國經濟以全球意想不到的速度恢復,一步步向上攀爬。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樊綱,把這個過程比作V字形反轉。樊綱表示:「這個優美曲線不是一個U字形,是一個V字形,迅速反彈,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多麼不容易!多麼振奮人心!中國經濟增速因何能夠迅速實現由負轉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一語道破其中的深層原因。劉元春說:「全面轉正證明了我們疫情阻擊戰、經濟保衛戰這些戰略和政策的正確性,顯示了中國顯著的制度優勢,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先後作出相同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點燃了全球抗擊疫情、重獲發展的希望。世界貿易組織發言人羅克韋爾觀察中國貿易和經濟近20年,2020年是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年。羅克韋爾說:「中國經濟已經實現復甦,中國過去幾個月的經濟表現確實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是什麼賦予中國經濟如此強大的韌性?又是什麼積蓄了中國經濟不斷向上的動能?
2020年,各地大力穩投資,重大項目密集開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偉說,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速轉正功不可沒。劉偉表示:「中國經濟反周期能力強,抗擊打能力強,還是投資這一塊作用大。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發展階段,我們現在處於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加速成長期。」
2020年,中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克服困難,穩步復甦。
安徽一家紡織廠的車間裡,生產設備24小時運轉。企業訂單激增。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從9月份以來,訂單量和訂單客戶不斷地增加。」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源源不斷的訂單來了,中國製造和供應鏈的巨大優勢,就是「金剛鑽」,就能夠成為國際市場的穩定器、壓艙石。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眼中,製造業是中國經濟韌性的最大來源之一。姚洋說:「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裡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因為中國生產能力太強大了,這是中國經濟目前來看最大的韌性。」
記者:呂紅橋 馮雅 楊曦
播音:鴻昊
製作:劉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