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經濟學4:日本大泡沫的深入剖析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上一節我們列舉了歷史上的幾大著名泡沫,泡沫在變,人性的貪婪和瘋狂始終不變!今天我們就詳細的講一下,日本泡沫是怎麼發生的。
1987年,美國發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當天股價暴跌了22%。當時很多人驚呼,這是美國的大蕭條重現,如果美國掉下去了,日本的時代就來了,於是日本股市不但沒跌,反而漲上去了。日本的地價跟股市幾乎同時開始上漲,1983年東京都率先拉升,當年漲幅13.3%,1984年是24%,1985年是44%,漲幅不斷擴大,而隨後大板圈在1988年才開始上漲,名古屋圈的快速上漲,則還要晚一些。大概在1990年前後,此時距泡沫破裂只差了一年時間。這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一線城市率先上漲,在中後期二線城市啟動接力,在泡沫破裂的前一兩年,三線城市也開始暴漲。如果就看前半段的話,我們現在跟日本簡直一模一樣。
日本的地價上漲,直接影響了房價,當時的解釋是,由於土地購入成本的增加,所以房價就肯定會越來越高。作者做了當時的收入對比,在80年代中期,在東京圈,房價是普通人收入的5倍左右,而在大阪和名古屋,差不多在4倍,但是到了1990年,東京圈的房價已經是收入的10倍,大阪名古屋也超過了7倍。在東京圈的核心地區,差不多是收入的20倍。如果貸款一半去買房,那麼你每年光利息,就佔到年收入的一半。
作為比較,我們可以算一下咱們這,按照白領收入平均去算,這個比城市居民平均收入只高不低,北京上海深圳,白領收入過萬,但房價已接近6萬,平均房價基本500萬,夫妻雙方,一年就算稅後拿到20萬,買一套房也得25年不吃不喝。如果按照貸款30年,貸款300萬的話,未來的30年中,每月還款15000元,一年還18萬,佔到收入的90%。那麼在北京上海深圳,年稅後收入20萬的家庭有多少呢?數據統計大概連10%都不到。
日本的房價上漲遠遠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這主要跟日本80年代後期的金融放鬆有很大關係。利率從83年的5%,一路下調到了87年的2.5%,到了87年,日本看到了經濟景氣度很高,本來計劃在9月開始上調利率,但是很快遇到了美國的黑色星期一股災,於是日本政府又害怕經濟危機捲土重來,利率上調的事就被擱置了,加上廣場協議後日元快速升值,為了對衝出口的不利影響,直到1989年都沒有提高利率,前怕狼後怕虎的優柔寡斷,讓日本的資產泡沫在1987年之後,快速拉升。這就為危機埋下了種子。
作者說日元升值和利率寬鬆都不是問題,而到了該緊縮的時候,卻沒有緊縮,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等泡沫吹大了,又開始被迫快速升息,從89年5月開始,日本把利息一下就從2.5%升到了3.25%,而一年後,也就是90年的8月,利息已經漲到了6%,這麼短而急促的加息,如同一把尖刀,直接刺破了資產泡沫。
伴隨著地價和股價的上漲,日本人口流動發生了向東京集中的現象,所以租金漲幅也是相當大的,樓房租金增長率,一開始只是6%,到了1986年以後,一下跳升到了10%,然後1987年更是達到了27.6%,此後一直保持兩位數,國際金融業務全部都向東京集中。所以才有了一種說法,商業活動頻繁,才促進了地產繁榮,而地價上漲,房價上漲,是預示了日本經濟未來將持續增長。這種說法成為了社會共識,於是一切泡沫,也就都變成了正常現象。在泡沫膨脹的時候,總有各種說法去找藉口。其實這些說法,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1987年,作者就已經提出了泡沫論,所用的指標就是租金回報率和租金房價比,也分析了人口,利率和產業方面的情況,從而得到了結論,在首都圈以外,還好一點。而首都圈的地價,則已經出現了泡沫。但可想而知,當時的作者一定會被罵成狗的。
但是他不甘心,在1990年的時候進一步做了分析,得到的結論是三大城市圈,經過這幾年的連續上漲,已經全部出現了泡沫的情況。但批評者就說了一句話,八嘎,東京房價永遠漲,皇軍是不會讓房價跌的。還有人恬不知恥的說,房價上漲是因為經濟越來越好,引發的實際需求增加。至於租金回報低,他們認為不是問題,未來租金漲上來就好了。還有的人反駁了作者的這種理論,日本就是日本,不能拿國際標準來比較,日本有很強的特殊性,比如當時的稅制就跟美國不一樣,所以考慮到稅制因素,現在的房價就是合理的。大家注意,這番論戰的時點,已經到了1990-1991年,死鴨子也就剩嘴硬了。
接下來我們看股市方面的爭論,1987年日本股市的總體市盈率超過了50倍,已經是英美國家的3倍,有經濟學家發出預警,股市已經過熱了。但也有一種說法解釋,雖然股市的市盈率很高,但是他淨資產倍數,也就是市淨率並不高,主要是因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在不斷膨脹,而這個資產的核心部分就是土地,所以土地升值是造成股市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日本股市即使存在泡沫,也是合理的泡沫。
所以我們看到了日本經濟的兩條曲線,先是土地價格猛漲,然後到了88年股市開始猛漲,89年股市開始見頂,90年開始崩盤, 91年緊接著樓市崩盤。作者引入了一個基本公式,那就是資產價格=收益/利率,在收益基本恆定的情況下,利率下降,資產價格就會上升,而當日本央行開始急速加息,那麼資產價格就會開始暴跌。為了做個參照物,經常用資產價格乘以利率之後,去跟GDP去比較,所以如果資產的價格變動,超出了GDP和利率的關係,那麼一定就形成了泡沫。
我們下面看第五章,關於宏觀政策和資金面,大家都知道當時日本籤訂了廣場協議,日元開始升值,這樣抑制了日本的出口,為了克服這種經濟壓力,日本用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到了1987年,日本經濟基本穩定,開始強勁的增長,企業收益也從1987年大幅改善,股票市場活躍,融資成本降低,大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以及公司債,可轉債,開始大量融資。籌措了巨額資金,再加上低利率環境,這就讓流動性更加泛濫。
另外金融自由化開始發展,1985年導入了市場利率浮動型儲蓄,之後定期儲蓄利率實現了自由化,這也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企業只要發行低成本的商業票據,然後把融到的錢放到無風險的大額定期儲蓄,就可以輕鬆實現無風險套利,這就意味著,企業賺錢的途徑,並不只有做實業一條了,慢慢的更多企業發現,金融套利比幹實業爽多了。一開始大家用剩餘資金做套利,後來甚至主動籌措資金去做套利,更有甚者把企業正常的業務也停掉了,然後專門去做金融套利。
表現在統計數據上就是快速的企業脫媒,也就是脫離銀行的體系自己融資,特別是上市大企業,他們自主籌措資金的比率從1984年0.51,上升到了89年的0.85,這一期間,銀行的生意越來越差,不得不把目光轉向製造業之外的企業,以及中小企業。這其中26%的銀行貸款都流向了房地產。而這個比例在6年前,只是8%。這就證明當時的銀行跟房地產開始勾結在了一起。
企業的貸款持續的增加,槓桿率也是不斷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特別是房地產,1985年到1991年,房地產行業累計增加了28.7萬億日元貸款,1991年的時候,銀行對不動產的總貸款已經達到了45萬億日元。注意這只是銀行丟給房地產的錢,還不算銀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機構。日本大藏省有個統計,非銀金融貸款的4成都給了房地產,大概又是10萬億日元。
這麼多錢的湧入,造成了土地價格的上漲,只漲不跌的土地,隨後會發生什麼呢?自然是吸引更多的買家入局,於是經營企業紛紛轉做開發商,1985年到1990年之間,土地淨購入70萬億日元,其中大企業佔了3成,小企業佔了7成。銀行把錢給了小企業,但是大部分中小企業,轉手就去買了土地。因為土地在不斷升值,所以每次倒手,都會增加企業的價值,賣出的企業得到了現金,而買入的企業則得到了淨資產。這期間日本企業購入的土地,根本不是用於生產經營,就是單純的投機
與此同時,日本正在去槓桿,削減政府債務,國債佔GDP的比重從1986年的42.7%降低到了90年代末的38.1%。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少了國債這種投資工具,不得不改變資金運用的方式,增加貸款的比重,才能夠保持盈利。作者做了個測算,如果沒有去槓桿,國債規模沒有下降,那麼國債應該比實際情況多出20萬億,這個額度剛好跟不動產貸款的增加額相當。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金融機構把要買國債的錢,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錢,都投給了房地產。
所以日本的財政重建,本來是要去槓桿的,但最後卻引發了一個巨大的泡沫。所以這個政策從結果上來看,無疑是錯誤的,另外,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長期保持寬鬆,也是資產泡沫膨脹的因素,在87年沒有儘快回到緊縮,從而形成了之後不可收拾的結果。作者說,日元升值就升值吧,其實沒必要採取寬鬆對衝,你出口受限,進口還得到了好處,資本輸出也得到了好處,這種事本身就已經形成了利好對衝,你降低了利率反而進一步加強了資本的膨脹,讓企業更受益,讓居民更受損。那麼日本政府就真的面對泡沫坐以待斃嗎?其實不是,明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做了哪些經濟調整。
泡沫經濟學1:泡沫的瘋狂,30+年的代價!
泡沫經濟學2:泡泡是如何被吹起來的?
泡沫經濟學3:泡沫在變,人性的貪婪與瘋狂卻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