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中國十八般兵器諺語有哪些?

2021-02-07 明倫書院

【劍走青,刀走黑】


「青」、「黑」是術語,出自武林《春點》(即黑話)。「青」,是輕的通假,指輕捷便利。交手之時,能幹淨利索地躲閃對手的進攻,謂之「走青」;進退不靈,躲閃不疾,謂之「沾青」。 

 

劍器本身輕、短、細、薄,對付粗重兵器,難以硬擋硬架硬格,只可逢堅避刃,遇隙削剛,仗著身法便利,招法變化取勝。所以說,「劍走青」。


  

「黑」,狠毒兇猛之意。「走黑」,就是說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寬而背厚,在常用短兵器中僅僅是較重。交手之時,可大劈大砍,硬擋硬架,刀鋒過處,如滾瓜切菜。所以說「刀走黑」。

  

臨陣使用,當依此諺;套路演練也當依照此諺要求去做。劍術套路著重在進退閃躲,騰挪輕疾方面,也是「走青」。刀術演練,風聲如吼,氣勢猛烈,「狠」字當頭,仍是「走黑」。


諺語「刀如猛虎,劍如飛鳳」是對刀法劍法形象化的描寫,其意與「劍走青,刀走黑」的意思完全相同。  


【鞭是一條繩,全靠纏得清】  


 


這條諺語通用於鞭類的軟器械,如流星錘、繩鏢、杆子鞭、鐵練等兵器。如果纏繞不清,勢必打不著人而打自己。軟兵器鞭講究縱打一線,橫打一扇,收到手中是一團,掄將出去是一片。收回時勁力要軟,要柔;打出時要剛,要快。


所以又有這樣的諺語解釋鞭法:「收回一團放出一片。收回如蟲,放出如龍。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練鞭一定要鞭法清晰,步法穩健,鞭隨身轉,亦隨步換,收放自如,快而不亂。


雙鞭單鞭,均不易練。有鞭法歌一首可供參考:「七節一抖放亮光,架撥抽打走四方。前打浪子踢球式,後打背鐧披脊梁。左打跨虎蹬山腳,右打片馬扣裡襠。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滾地躺。金絲盤頭養腦力,纏肘舒胃養心腸。攔腰圍蛇通三氣,分水提步好良方。」


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吳斌、飛鞭陳金鏡都是精於鞭法的武林前輩。  


【錘槊之勇不可敵】   


錘,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長兵器。在格鬥技術遠沒有達到影響武術發展的時代,格鬥只憑勇力取勝,因此對於兵器便特別重視長度和重量。  


古代兵器重得驚人,三國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三國志.魏書》),折合現代重量有35斤多。宋時李全、元時隋世昌用的是40斤重的鐵槍,合今47斤多。這些兵器雖重,但均不如錘,錘又作椎,又稱骨朵。



古時有石錘、銅錘、鐵錘。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錘在軍中是主要兵器之一。宋時嶽雲使錘,「每戰,以手握兩鐵錘重八十斤。」(《宋史·嶽飛》)。宋代的80斤折合現代重量為95.5斤。錘,如此的沉重,使錘的人必是力大超人,勇猛無比,因此不可不覷。  


古代兵器講求長度,也是出於克敵制勝的需要。酋矛長二丈,夷矛長二丈四尺(《周禮·考工記盧人》)。後來盛行的蛇矛長一丈八尺。嶽飛「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宋史.嶽飛》)他的丈八鐵槍約合今制一丈六尺五寸,明代最長的沙家竿子長二丈四尺,合仿二丈二尺多。能使用這樣長的兵器,沒有力是不行的。  


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錘槊之勇不可敵。」千萬不可輕視使用這類兵器的人,因為他們的力量入入超出常人數倍。 

 

由于格鬥技術的不斷發展,格鬥不再單憑勇力取勝。明清以後,象錘這樣過重的兵器和槊這樣過長的兵器在軍中越來越少,現在武林已難得一見這類兵器,也難得一見能使用這類兵器的人物了。

  

【百日袖箭千日鏢】  


 

袖箭和鏢都是暗器。鏢,鋼製,銳三角形,通常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


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括,箭即發出,筒長六寸,箭長四寸六分。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


二者又都要求擲射準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於用袖箭了。


  

【槍怕搖頭棍怕點】   


遇見使槍的,要警惕槍搖頭;需提防棍點頭。搖頭,是指槍尖被抖成一個個圓圈。槍若發揮威力,需將搬、扣、刺三動一氣呵成。搬、扣即為左防、右防,刺是突擊。


三動迅捷完成,槍尖便被抖成一個圓圈,槍法云:「圈為槍法之母。」圈抖得快、圓、中、生風、槍扎得便有力、突然,令人防不勝防。搖頭,還指槍要運用抽打的招數。抽打之前,槍頭必做搖擺動作。槍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對手上當,所以務必留神。  


棍,雖重使兩端,但一旦揉進槍法,則威力倍增。棍若點頭,那必是持者已將雙手移至棍的末端,其意在以棍當槍使了,無論是扎、挑、抽、劈、此時皆可靈活運用。若不提防,仍以其為棍,為禍便不遠了。


  

【刀為百兵帥】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古史考》稱「燧人氏鑄金作刀。」《二儀實錄》稱:「黃帝作刀。」什麼是刀呢?《逸雅》稱:「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刀擊之也。」《二儀實錄》講述了刀的形制:


「刀之制,有四陣之刀起自蚩尤與黃帝戰於涿鹿,即有陌刀,軍陣用之。又陣障刀,行從障衛則用之。又有長刀,即滷簿千牛將軍執之。又儀刀,即武臣佩之。自東晉多虞,遂以木之,飾以金銀,佩之以備威儀,即衙刀也。」


造刀的方法是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至刃,平剷平削。刀尖鋒芒,快利乃妙。其柄以堅木為之,長短則視種類而定。

  

刀是最普遍應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馬戰,腰刀可步戰,樸刀、雙手事則可馬步戰,較槍又靈活得多。刀法講究劈、砍、攔、扎、抹,又較槍法簡單,易為學者掌握。所以,歷代戰將、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宋代刀的形便已非常發展,有手刀(單刀)、大刀兩大類。大刀則包括筆刀、戟刀、掩月刀、屈刀、掉刀、鳳嘴刀、眉尖刀數種。


明代倭寇入侵,帶來了倭刀術,顯出了威力。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明代何良臣也曾說:「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見《陣紀》)。


倭刀的引進,特別是戚繼光等 又將中日刀法糅為一體,使單刀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到了清代,大刀、長刀、單刀幾為軍中常用武器,且有飛刀(七寸)、小刀(一尺七寸),風行於世。


清末上海小刀會便是一例。刀的流行遍及武林各處,大有統帥百兵之勢。說「刀為百兵之帥」自也不算誇張。  


古代使刀的名將極多。三國關羽善用八十二斤青龍刀,惜乎沒有佐證。史載明初「雙刀王」王弼、山東孫鏜、大刀郭五,明羅君彥,清初顏習齋,清末小刀會「大刀秀姑娘」周秀英都以刀術聞名,「大刀」王五、「單刀」李存義、「雙刀」李鳳崗、擅長苗刀的「燕子」郭長生皆為武林名手。



抗日戰爭初期,二十九軍大刀隊令日寇聞風喪膽。當時西北軍中,馮玉祥、吉鴻昌等抗日名將都組織過大刀隊。不少武術家為訓練大刀隊做出貢獻。少林拳家金恩忠還曾將其在軍中所用教材《實用大刀術》出版。 

 

當代,刀術是武壇赫赫生風的比賽項目,善刀者不可勝數。武術家李青山以七十高齡舞動95斤重大鐵刀,功力更是非同小可。

  

【槍為百兵之王,又為百兵之賊】 


這條諺語形容了槍械的歷害。自古以來,戈、矛以至槍,在火器發明前一直是將士常用的兵器,而不似錘、撾、鉞等兵器在實戰中逐漸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槍及與槍相類的矛、大杆子等兵器比其他兵器用著方便,效應明顯,各器難敵。  


《事物紺珠》稱:「槍,木桿金頭,始於黃帝,擴於孔明。」槍,由槍尖、槍桿兩大部分組成,輔以槍纓、槍纂。槍的區別在於長度不同及槍尖的重量形制不同,因此也便有許多別稱。


從明代槍械的形制可看出各家槍法的區別。楊家槍,長一丈八尺;馬家槍,長九尺七寸;沙家竿子,長丈八至二丈四尺;汊口槍,長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見明·吳殳《手臂錄》)。



到了清代,槍的尺寸漸短。五尺五寸稱步下槍;七尺稱花槍;八尺二寸稱中平槍。此外尚有一丈二尺的大槍,一丈六尺的大杆子,一丈八尺的矛。這種形制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槍之所以稱王、稱賊,是因為它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於變化,往往令對手防不勝防。它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是離不開各代槍法名家的發明創造、改良革新的。


僅以明代槍法為例,便有楊家槍、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石家槍、峨嵋槍、少林槍、汊口槍(見《紀效新書》《陣記》《手臂錄》)、金家槍、張飛神槍、五顯神槍、拐突槍、拐刃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拒馬槍、搗馬槍、紫金鏢、地舌槍(見《江南經略》卷八《兵器總論》)等。


這些槍法不僅槍制不同,而且技術、風格也有很大區別,即使是同名稱的槍勢,所指的動作內容要領也往迥異。這許多槍法自然促進了槍術的發展,使槍成為十八般兵器中的長兵之首。  


古代以槍成名的武將極多。史載五代王敬堯,能30使斤鐵槍;王彥章也「常持鐵槍衝堅陷陣」。唐尉遲敬德,善用丈八槍,宋·趙立善用雙槍;李全所用鐵槍生40斤;楊妙貞創梨花槍,「二十年天下無敵手」嶽飛「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


清·褚復生,以槍聞名,人稱「四平槍」。近代神槍吳鍾、神槍李書文、大杆子劉仕俊、大槍劉德寬等,均是以槍術聞名的武術家。 

 

【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  


 


或作縱槍橫棍。這些諺語強調了槍、棍技擊特點的差異。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故有此諺。  


然而,棍端裝尖即為槍,槍若支尖即為棍,為此,槍法棍法便有許多 交融之處。不少槍法含有抽、打、劈、砸的動作,便是取之於棍法;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動作,乃是取之於槍法。


明·吳殳《手臂錄》記述的馬家槍法,便是「以楊家(槍)為根本,兼用棍法」。同書所記少林槍法,也是以槍法為主,兼用棍法。明·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蟛則說:「打人千萬,不如一紮。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槍法,兼槍帶棒,此少林為棍中白眉也。」


少林棍中竟有七分槍法。儘管槍棍之法互有汲取,但槍走直,棍走橫,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的基本特點是絕對變不了的。清末民初山東武術家呂孟超,時稱「山東第一棍」。他傳留下一路六合槍棍術,倒是一種槍棍合一的技擊術。 


【手臂錄 槍根說】


世人但知用槍頭,而於槍根殊不留意,技藝所以虛浮也。要、腰、胸、頭四者,猶樹之有要幹枝葉。舍本而逐末,可乎?敬巖之法,用我之槍根,以制我之槍頭,乃用我之槍頭,以制彼之槍根,千變萬化,盡於此矣。

  

所謂以我槍根制我槍頭者,何也?槍頭遠而在外,苟不有以制之,則如跋扈之將,不為我用,故必思所以制之。制之有二道。


一才器制,一者勢制。器制者,根重大而頭輕細,其身鐵硬,故運用如彈丸之脫手。勢制者,如頭在上,則根在下,頭在左,則根在右,其易知者也。惟頭在中而根在下,其理元徽,何也?……


楊家槍長,沙家槍長而又軟,不能壓其頭,器制之道先失,則勢制之道無所託以行之,是以粗浮一足觀也。  


所謂用我他頭制彼槍根者,何也?用我之槍,理如種植,以要為本,以葉為末,破彼之槍,理如伐樹,芟其枝葉,勞而罔功。一斫要柢,則之僵矣。

  

蓋世人之槍,戳則用直力,革則用橫力,橫直之力,分而不合,故槍法破碎粘滯,不能圓通。敬巖,真如不然。戳中有革,革有有戳,力之直也能兼橫,力之橫也能兼直,其用槍尖,如有鉤者然,能於彼掌中挖而去之。藝技至此,猶驚鬼神矣  


【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


  

同樣是刀,形制不同,用法豈可一樣?這條諺語說明了幾種刀制演練時的基本要求。  


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運動。它以纏頭、裹腦、砍、刺、撩、抹、攔、截、挑等技術動作組成。演練之中,空手的作用甚至重於持刀手。因為動作的標準與否,協調與否,實用與否,美觀與否,全在於空手的配合。故說單刀看手。  


明代傳進我國的倭刀法,近代流傳的苗刀法、通背刀法,均是雙手握刀的單刀法,自然不受此諺所限。  


雙刀用法及變化是通過兩手和兩腿的協調配合來體現的,要求兩手用力均勻,手法清晰,步伐靈活,上下協調。雙刀法多為花刀之法,左盤右旋,上纏下繞,倘若步法不靈、不清,由難免雙刀互碰,甚或傷及自身。故行家觀看雙刀,第一眼便注意他的小法是否正確。這便是雙刀看走。 


 

大刀是長兵器,且分量很重,過去多為馬上戰將使用,主要用法是劈、抹、撩、斬、刺、壓、掛、格、挑等法。這些用法都要在刀刃上運用清楚,才能發揮大刀的威力。象樸刀、雙手帶一類的長刀,也在此要求之內。這便是大刀看口。


(文字資料來源網絡) 




專業國學推廣機構

熱線電話:4008-389-366

遊學網站:www.chongzousilu.com

國學網站:www.minglunshuyuan.cn

明倫書院官方微信,一個滋養心靈的人文閱讀平臺,稿源來自明倫書院一大批優秀的國學專家與人文學者,歡迎關注和轉發。

微信欄目包括【名師開講】【讀經論史】【訪賢問道】【國學大師】【歷史人物】【國學常識】【精品文摘】【曾氏評析】【絲路史話】【讀行日記】【美麗的行走】和 【歷史上的今天】,同時發布明倫書院課程與遊學信息。


感恩分享,讓更多朋友一起成長!

點擊右上角的…可選擇查看官方帳號

搜公眾帳號(訂閱號)" 明倫書院 "

微信號 " minglun366"

掃二維碼,都可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十八般武藝與十八般兵器
    徒手拳法為練體之根本,而兵器乃手足之延伸,它能極大地加強武術的搏殺效果。如果武術拳種已經讓你眼花繚亂了,那麼兵器的種類之多也同樣會讓你目不暇接。下面給大家介紹常見的十八般兵器,即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錘。
  • 「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十八般兵器」一詞始見於元曲,《敬德不伏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得來滑熟」的唱詞。十八般兵器的具體所指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等等。
  • 除了十八般兵器外,還有哪些奇門兵器?
    大多數人知道十八般兵器都是從評書或者相聲裡聽到這麼一個提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兵器。今天,我們不談十八般兵器,就專門談談幾件奇門兵器。動作招勢有穿喉、仙女引針、白猿獻果、葉底偷桃,雙蝶舞花等。龍頭杆棒:武術稀有兵器之一,屬軟兵器類。該器械全長約2米,械身為軟索,一端系龍頭,一端系錐,均為全屬鑄制。其械可掄可舞,可放可收,可纏可卷;能長能短,長能遙攻擊遠,近可短打緊防;能單能雙,軟硬兼施,方法多樣,特點突出。用法有劈、砸、拋、雲、纏、架、撩等。
  • 十八般兵器到底有多厲害
    大多數人知道十八般兵器都是從評書或者相聲裡聽到這麼一個提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兵器。但其實十八般兵器的內容並非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十八般兵器的提法最早出現在元代的雜劇當中。十八般兵器也是中華武藝和傳統武器的象徵。是冷兵器時代最具特色的各類兵器的結合。能精通十八般兵器者也是武藝高超的象徵。
  • 中國古代冷兵器中國古代冷兵器講解:十八般兵器究竟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 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十八般兵器到底是些啥?
    看電影和電視劇中經常會聽說,某某大俠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不過聽是聽說,真正見過他們耍十八般武器的情節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十八般武器到底是些什麼?據《五雜俎》和《堅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刀刀在古代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
  • 速寫的「十八般兵器」(上篇)
    文/睡皮 編輯/燕子 圖源/睡皮「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章回小說裡形容武將們技藝高強往往便能精通這十八般兵刃,十八般兵器雖特點各異,但是本源上卻有相同之處,當今速寫畫風變化多樣,所用工具亦如十八般兵刃一般,原理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畫材呈現出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 梁山之中哪些好漢精通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的真實標準是什麼?
    自古以來,對高手的評價裡經常會出現這麼一個評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句話被用得太多,以至於都有些不值錢了。但實際上它的含金量很高,在《水滸傳》中,作者施耐庵並不輕易使用這個評價,能被他蓋章為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往往都是高手。那麼,十八般武藝的真實標準是什麼呢?又有哪些梁山好漢達到了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看十八般兵器有哪些。
  • 常識速記 | 中國二十四節氣諺語
    :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什麼?中國二十四節氣分別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諺語有哪些?
  • 玉雕裡十八般兵器!
    據《五雜俎》和《堅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後人稱其為「小十八般」。玉雕中當然也少不了它們的身影,下面咱們簡單說其中的幾種。
  • 十八般兵器——槊
    槊,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形狀似矛,是騎兵用的重兵器,可用於刺、挑、掃、削。最早的槊出現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展迅速。
  • 十八般兵器裡,真有「錘」嗎?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用雙錘的武將?
    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三俠五義》、《說嶽全傳》的小說裡,也常見於劉蘭芳和袁闊成的評書中。十八般兵器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國粹,是祖先的智慧,也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或者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跟四大發明一樣叫人倍感自豪。十八般兵器不僅是評書藝人口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是中國古代戰場上的軍事裝備。
  • 十八般兵器,哪種兵器最厲害?不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而是它!
    中國把冷兵器歸納為十八般兵器,分別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撾、拐子、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哪種兵器最厲害呢?不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應該是流星,這種兵器很厲害,也很危險,用好了殺敵,用不好殺己。
  • 綠林功夫俠「十八般」兵器來啦~
    在油田百日攻堅創效會戰中,物業服務中心的「女漢子」,也耍起了「十八般」兵器。「女漢子」「十八般兵器」呈上來!月牙鏟在手,雜草你快點走!高枝油鋸嗤嗤叫,雜亂樹枝被削掉當然,這些「女漢子」常用「兵器」還有很多,鐵鎬、鋼釺、榔頭……
  • 十八般兵器都是啥?誰的殺傷力更大?看這個就知道了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這是相聲關於十八般兵器的一段貫口,但只是口頭上過過嘴癮,到了梨園行就能看到各路英雄好漢巾幗紅顏們,拿著兵器打鬥起來的颯爽英姿。
  • 梁山有哪些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何武松不在此列
    文/主任在水滸傳中,施耐庵老爺子在點評大武將或者武功高手時,總是會在前面加一個定語,那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首先有一個問題,什麼是十八般武藝?其實十八般武藝的描述並非十分準確,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十八般兵器所延展出來的武功,有哪十八般兵器呢?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本片以古代兵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著名戰役為縱線,以當下的古代兵器習練者、古兵研究、收藏者、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人物及兵器鍛冶及武術技法為橫線,圍繞中國古代兵器解讀古代政治禮制、軍事制度、科技成就、戰法戰術等各方面話題,探討古代武備中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 古代兵器,除了十八般兵器以外,哪些是我們沒有見過的,威力很大
    中國兵器藝術博物館,是我到平遙旅遊時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裡發現的,平遙古城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平遙古城坐落在山西省平遙縣。在平遙古城裡面,有一個不起眼的博物館。它坐落在平遙古城內西大街,乍一看很是不顯眼。
  •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形容武藝高強,那麼何為「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形容武藝高強,那麼何為「十八般武藝」?我們都知道,形容一個人武藝高強,通常會說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一個人「十八般武藝」並不是說「十八種武學」,而是「十八般兵器」,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多種武器」。那麼,「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兵器呢?一般來說,「十八般兵器」有「九長九短」之說,「九長」指的是槍、戟、棍、鉞、叉、鎲、鉤、槊、環;「九短」指的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 說完兵器再說武藝,古代十八般武藝,打破你對「武藝」的認知
    記得之前小編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你耳熟能詳卻叫不上名字的十八般兵器」在這裡我聲名一下,我是標題寫錯了,請各位不要在意那些細節。今天我又來細數了,這次不是十八般兵器了,而是十八般武藝。其實十八般武藝沒有具體所指,其泛指多種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