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莊核桃隱士梨」,一語道出了隱士梨的聞名。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臨朐縣內梨樹眾多,為什麼獨獨隱士梨享有盛名,被人們津津樂道呢?
隱士梨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但一個與隱士梨起源有關的傳說耐人尋味。相傳明朝年間的一個春天,有個道士要翻越隱士的北山去仰天寺,不料感染了風寒,病情一天天加重。村裡有位陳姓老漢收留了他,又是請郎中看病,又是去藥店抓藥,一連侍侯了七天,道士的病才得以痊癒。道士對陳氏十分感激,臨別時拿出一些銀元作為酬謝,陳家老人堅辭不受,最後道士說:「多謝相救之恩,貧道無以為報,您既然不收錢,那我就給您一棵梨苗吧,這棵梨苗,本來是要種在仰天寺的。」道士說,這種梨為世間珍品,梨皮粉嫩,閃著金星,瓤白如雪,甜脆無比。熟透的梨子,扔在水裡,就可裂開,用手提著梨蒂,能把梨分為四瓣,這種梨一直是貢品。唐朝時候,楊貴妃很喜歡吃這種梨,玄宗御賜「貢梨」。道士囑咐說:「這棵梨苗,有緣則生,無緣則枯」。道士走後,老人栽下梨苗,精心管理,十年後,梨樹結果,果然非同一般,梨大而味甜,皮薄而肉脆,汁多而爽口。初吃生津止渴,再吃美容養顏。當地的一個秀才吃了這種梨,給他取名為「雪膚花容貴妃梨」。是梨瓤白嫩如楊貴妃的肌膚呢,還是貴妃吃了這種梨,才有雪膚花貌,後人不得而知。據民間流傳,山東境內有這種梨樹兩棵,一棵在博山段士峪,一棵在臨朐隱士。這棵梨樹不久就名聲遠揚,給隱士梨帶來了極高的聲譽,一度成為官府的指定禮品,也給陳家帶來了滾滾財源。怎料陳公只生了兩個女兒,陳公百年之後,兩個女兒想繼承這棵樹的所有權,陳氏家族人提出異議。女兒認為,梨樹是祖輩的家產,理應繼承。陳氏人認為,梨樹應歸陳姓人所有,外人不得競爭。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後不得不對簿公堂。官府裁斷:將梨樹按樹枝平分為二,向南的枝歸女兒所有,向北的枝歸陳族人共有。如此判決,雙方都無可奈何,還招來村人非議。由於雙方只關心收穫果實,從不考慮澆水、施肥、捉蟲之類的事兒,還互相糟蹋對方的樹枝。沒過幾年,梨樹就漸漸乾枯,應驗了道士「有緣則生,無緣則枯」的預言。
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隱士梨的絕佳品質是有據可查的。據清光緒《臨朐縣誌》載,隱士梨曾為貢品,出現在清朝皇宮的餐桌上。隱士梨,皮薄,薄如紙;核小,小如棗;色黃,黃如金;味甜,甜如蜜。尤其是它的脆,用手掐著梨把劈,可以把梨子劈成四瓣。它的果肉是淡淡的乳白色,極細極嫩,半透明,如無瑕之玉。隱士梨的梨味清甜濃鬱,把梨子放在柜子裡可以燻衣,帶在身上可以燻身。隱士梨是標準的鵝蛋形,也是標準的鵝蛋大小。隱士梨正是因為極致的色與形、甜與脆、香與清,才入了皇家人的眼,成為朝廷貢品。
隱士梨如此出名,與栽植面積、生長環境、加工工藝、聲名傳揚有著密切關係。
首先是栽植面積大。據隱士村老人回憶,隱士梨雖在菜園、隱士、平安地、魏家莊、郭家橋子、後峪、安家莊、王家莊、史家莊、北湖十個自然村都有種植,總計400多棵,但大部分集中於隱士溜南部的王家莊、安家莊、史家莊3個村,大約300多棵,佔總數的3/4。清明前後,隱士梨花盛開,十裡長溜,漫山遍野,潔白如雪,蔚為壯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代詩人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冬季雪景,成為隱士梨花盛開的最好寫照。潔白如雪的梨花,讓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有鄉人《詠梨花》詩為證:「莫道花開遲,從來不負春。枝枝簇簇雪,樹樹團團錦。朵朵潔似玉,陣陣香如醇。素雅誰不頌,清白更可人。」梨花美景吸引好多外鄉人紛紛慕名前來踏青賞花,成為與嵩山「桃花源」、銅峪「杏花源」齊名的隱士「梨花源」盛景。
其次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長環境。隱士村位於臨朐縣城西22公裡,五井鎮政府西南6公裡處,有10個沿路自然村組成隱士溜,溜長6.5公裡。隱士村西、北、東三面環山,多為崮狀,高度500多米,與隱士河相伴,僅有一條向南的外出通道。梨樹適應性強,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透水和保水性能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質壤土最為適宜。隱士村成土母質為頁巖,薄片狀結構,易碎,鐵氧化物量高,紅色或灰綠色,褐土類型,當地老百姓叫「六月爛」,具有土質疏鬆、保水性強、土壤養分豐富等特點。這裡海拔高,通風透光好,晝夜溫差大,利於植物光合作用和糖分積累。加之山坡坡度大,雨後不積水,非常適宜梨樹種植和生長。
第三是加工程序複雜、細緻。與其他地方不同,隱士梨採收後需要加工處理。採摘前,要先挖好「梨躺」,就是處理梨的土溝。挖深約50釐米、長度不限的長方形平底土坑,把摘下的梨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地放在裡面,最上面蓋些青草,幾天後運回家裝筐售賣。梨筐放在屋裡滿室飄香,移走梨筐,幾天之內餘香尚存。
貢品梨處理更加嚴格。當初從隱士村幾十棵梨樹林裡被選作貢品的,也只是兩株樹結的果,一株在安家莊北,一株在史家莊南。貢品梨的樹齡要在百年左右,樹齡輕時,果雖大但甜度不夠,樹齡老時,雖甜度夠但果體小,只有百年左右的樹結的果子才合適。從開花到果熟都需果農日夜看顧,樹彎要頂,下霜要蓋,有蟲要捉,天旱要澆。八月中秋梨子熟了,要小心摘下,不傷不碰,輕拿輕放。用籃子挑回家,把梨子平放在屋子裡的地炕上,邊放邊挑選,二百個梨子一炕。放好後,在炕上蓋層草氈,閉上門讓梨子靜靜地睡上一個月,這叫「困梨」。「困梨」可以讓梨子在特殊的環境下慢慢變化,讓甜更甜,讓脆更脆,讓香更香,讓味更美!每年九月、十月「困梨」之後,縣太爺就派專人來收貢梨,他們千挑萬選,將選出的貢梨放在貢匣裡帶走。
第四是隱士梨聲名遠揚。隱士梨選為貢品,在方圓幾百裡傳為美談,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慕名而來,爭相目睹隱士梨「尊容」,以吃到隱士梨為榮耀。然而,隱士梨做貢品的時間不是很長,大約只是在清朝末年的幾十年間。因為一旦成為貢品,不管大年小年,豐年歉年,都要如期如數進貢,價格自己說了不算,給主人造成沉重的負擔和煩惱,最後樹主只好忍痛把樹殺掉了事,留給後人的只是扼腕和嘆惜。雖然後來不再進貢,但隱士梨的美名卻在民間流傳開來。
時過境遷,隱士村曾經的那片梨樹林,包括貢品梨樹在內的好多梨樹,有的因為樹齡老化、管理不善而枯死了,有的在實行責任制後,因為歇地、墾荒而殺伐。村內現有百年以上老梨樹30多棵,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不幸的是,近幾年來,由於乾旱、遮陰、病蟲等原因,這些有限的梨樹,有的已經乾枯死亡,有的正在死亡,曾經的「梨鄉」已名不符實。
據記載,隱士村最大的一棵梨樹,在史家莊村南的山坡上,樹齡240年,高11米,胸徑0.9米,冠幅9米,現早已蕩然無存。目前樹齡最大的一棵梨樹,樹齡220年,主幹高1.5米,樹高5.5米,直徑80釐米,胸圍2.2米,有3個粗大分枝。位於史家莊村南叫「八分窪子」的地塊,靠近隱士河,北側樹根裸露,主幹和分枝半數韌皮部不見蹤影,木質部已經開始腐爛,多處出現蟲蛀孔洞。樹勢雖不旺,但仍可見稀疏的梨子掛在樹梢。如不加以保護和管理,這棵「梨王」性命堪憂。
隱士村過去是「梨鄉」,現在是「柿鄉」。發展新興產業,不能放棄傳統產業。要深入挖掘貢品梨傳統文化,在保護好30多棵百年老梨樹的同時,嘗試恢復貢品梨培育處理工藝,讓遊客限量品嘗貢品梨滋味,體驗曾經的皇宮貴族待遇。以貢品梨為依託,建設特色梨採摘園,種植綠寶石、七月酥、皇冠梨、紅香酥、秋黃梨、水晶梨等果型、顏色、口感、熟期不同的品種,為遊客提供垂涎欲滴、回味悠長的梨產品。
「嘗貢品梨,來隱士村」,盼望歷史悠久的「貢品梨」將不久再世,一展風採,成為隱士旅遊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評價:高山出俊鳥,隱士現貢品。不高調不張揚桃李不言,君欽點民快意下自成蹊。幽幽深山身經半年苦,默默炕頭心變一月甜。誠邀山柿臺前成就「柿鄉」夢想,攜手香梨幕後再創「梨鄉」輝煌。隱士梨,朝廷貢品,百姓樂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