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患自閉症,上海這位爺爺進入特殊學校陪讀9年,沒想到……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佳清剛下音樂課,被坐在走廊裡的爺爺叫住了。

爺爺好,佳清說。佳清好,課上的好嗎?學了啥?爺爺問。

學《當你老了》。佳清邊說,邊就吃力又認真地唱了起來。「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一字一頓,唱錯的字還要糾正一遍。

爺爺笑了:當你老了,你還記得住我呀!說話間摟著佳清的肩,那是打心眼裡的喜歡。

午後的課間,陽光正好。這一幕發生在上海奉賢區惠敏學校,127個特殊孩子的小世界。他們是一群患自閉症、腦癱或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因為沒法進入常規的學校,他們走到了一起。

這奠定了整個故事的悲劇底色。特別之處在於,爺爺出現了。

9年前,為了陪身患自閉症的孫子小黃入校,陳學飛成了惠敏學校的常客。直到去年校慶錄視頻,陳學飛自我介紹,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爺爺的名字。可這並不影響,他早已成為全校孩子的爺爺。

他們可能不聽老師的話,卻唯獨聽從爺爺。他們中大多數不會和人主動交流,卻不吝惜一聲「爺爺好」。爺爺給他們很多人餵過飯,換過尿溼的褲子。就連惠敏學校的老師、校長、家長,也都喊他爺爺。

然而,爺爺就要走了。再過半年,小黃會從惠敏學校畢業,可能去幾公裡外的中職學校特殊班學習一門烹飪的手藝,爺爺也要結束他9年、3000多天的陪護使命。

可爺爺能走嗎?127個孩子,127個家庭,127種焦灼與悲傷,總要找到一股撐住一切的力量。爺爺就是那股力量。

惠敏學校的班主任辦公室,設在每間教室的左後方。如果沒有其他工作安排,班主任一整天都會和孩子們在一起。

但班主任不是萬能的。

九年一班的體育課後,紅紅哭鼻子了。班主任李嘉寧走到她跟前,誰打了你?紅紅說,是小馬。李嘉寧又轉身去問小馬。小馬是個腦癱患兒,平時說著話就流出了口水,他神情茫然,似乎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在這樣的學校裡,孩子的打鬧,往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調皮搗蛋,是疾病讓他們行為失當。為了防止出狀況,有些特殊學校會按照孩子們的不同病情、病種來分班。這樣的確可以省去很多管理上的麻煩,但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副校長孫衛紅說,一旦你把自閉的孩子放在一起,大家只會越來越不愛說話。生活不能自理的腦癱患兒都放一起呢?哪個老師有精力和體力去照顧這樣一個班級。「應該讓他們有所交叉,要相信孩子們之間同輩影響的力量。」

惠敏學校的每個班,有各種類型的孩子,輕症、重症,不能走路的、不能說話的,男生、女生。七年二班嘟嘟的座位,已經空置兩天了。他打了同班的祺祺。祺祺的額頭有傷,左臉也被摳出了血印子,到現在還沒有結痂。作為補償和反思的一種方式,嘟嘟的家長暫時把他帶回了家。

班主任沈佩說,嘟嘟和祺祺是病理上的「死對頭」,一個喜歡驚聲尖叫,一個對聲音極度敏感。但他們奇蹟般地做了7年同班同學。

奇蹟的發生與爺爺有關。父母送孩子到校,孩子在校門口嚷著不肯下車,老師拿他沒辦法時,是爺爺哄好的。重度自閉症患兒暢暢會突然坐在操場上不動,任誰也勸不回來,只有爺爺成功了。每次嘟嘟和祺祺發生矛盾,爺爺會把嘟嘟攬在懷裡,捂著他的耳朵,隔絕那些令他狂躁不安的聲響,感受他漸漸平復的心跳。

「其實他們已經好久沒打架了,可惜那天爺爺不在。」沈佩說。

特殊孩子為什麼這麼信任爺爺?這分明是一個極難被陌生人走近的群體。

八年二班的美術課前,孩子們蹦蹦跳跳走去美術室。路上,女生朝著男生喊,知道嗎?她喜歡你。一旁的女同學小敏慌忙捂她的嘴,不行,不能說,爺爺看著。班裡十多個孩子,有自閉症、智力障礙者。也有精神障礙者,會在每節課四處走動,靜不下來。但長達8年的相處後,「他們平和了很多,是全校最融洽和諧的班級之一。」孫衛紅說。

並且,他們會懵懂,知道什麼是喜歡,和許多正常的孩子一樣,正經歷著青春期。這些變化,爺爺全都看在眼裡,也全都替他們保密。

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和爺爺擁有獨屬於他們的「秘密」。沒人知道祺祺是第幾次拉在褲子上,爺爺知道;沒人知道晨晨最愛吃的食物,其實是爺爺偷偷給他的油麵筋塞肉;沒人知道小敏喜歡的男孩子就是同班的那個小胖墩,爺爺知道。

或許是因為這樣,他們中有些人甚至不會主動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卻在看到陳學飛時,嘴巴用力擠出兩個含混不清的字:爺爺。

疫情的緣故,這個學期來的有些遲。惠敏學校一年級多了十幾個新生。開學第一天,家長們蔫蔫的。孫衛紅沒多說什麼,這種景象她見多了。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在自己疲憊不堪時,把孩子送進來。而在這之前,因為這個孩子,整個家庭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相互埋怨、吵鬧、中傷。他們總想找到一個人,負起這個責任,但歸根結底,他們誰都無法坦然面對孩子有病的現實。

同樣的場景,10年前發生在陳學飛的家。孫子長到5歲時,突然變得吵鬧不堪,眼神渙散,最終查出自閉症。

怎麼還有這種病?陳學飛想不通。兒子結婚,娶了一個非本地的姑娘,「聽人說這樣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結局證實了這個想法的荒誕。

嘗試面對現實,陳學飛花了一年的時間。帶著孫子四處找康復治療師,在臨入學前的那段日子,小黃可以「盯人」了,就是誰說話盯著誰看,這原本是正常孩子的本能反應。

小黃的智力水平並不低,甚至高出惠敏學校的錄取線,普通小學的面試也勉強可以通過。陳學飛高興壞了。直到開學一周後,小黃在普通學校裡做出找不到教室、廁所,一句句跟讀老師說話,大喊大叫等「反常行為」被勸退,第二天,陳學飛就拉著小黃去了趟醫院,懇求著醫生幫他開個證明,「證明這孩子智力有問題,這樣他就可以去特殊學校了。」

陳學飛真正接受了現實。

2011年的夏秋之交,小黃入學了,惠敏學校一年級一班。班上一共9個孩子,有的因為腦癱,走不了路;一個自閉症重症患兒,從始至終不能開口說話。

陳學飛一瞬間覺得自己還算幸運。事實上,許多家長都是在這種不可言說的「攀比」中,漸漸找到了一點信心,一點寬慰。這是惠敏學校,在照管這些孩子之外的獨特意義。

特殊孩子的家長們,似乎比普通人家的父母多了一絲悲憫。學校裡有孩子把飯湯滴落在身上,或控制不住大小便弄髒褲子,即便是不認識的,陪讀的家長裡也有人願意搭把手弄乾淨。

這種付出是不計回報的,他們甚至不會宣之於口。直到很後來,祺祺媽媽才知道,自閉症的兒子祺祺每月在學校經歷的失禁,都是爺爺替他收拾乾淨的。爺爺特別關心了祺祺很多年,陪伴著他一點點脫離了尿布。

爺爺尤其照顧那些病重的,甚至失語的孩子。暢暢是他今年重點幫助的一個孩子。因為重度自閉症,暢暢的生活不能自理,也無法和任何人交流。但他對爺爺的喜歡卻是顯而易見的。

午飯時間,爺爺幫他把菜和飯拌在一個碗裡,暢暢會一口一口、竭盡全力把它吃光。課間上廁所,暢暢會等著爺爺幫他提褲子。爺爺不來,他就在馬桶上坐著,一直等下去。

暢暢是小黃的同桌。只是每次走進九年一班的教室,爺爺會把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暢暢身上。他的目光,總也離不開這個甚至無法和他眼神交流的孩子。

至於小黃,爺爺更想放開他的手。

幾天前,爺爺在大街上遇到了偉偉。偉偉還記得爺爺。九年級時,因為叛逆踢壞了學校許多花盆,爺爺陪在他身邊一個多月,一點點糾正他的行為。這讓他受用終身。如今他已經是當地一家酒店的配菜員了。如果不過多交談,外人幾乎看不出他的智力問題。

這兩年,奉賢有了特殊孩子的中職班,那是惠敏學校畢業的孩子最好的去處,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去。小黃再有半年就畢業了,爺爺想讓他去那進修。

進修的目的,大約是為了學到一技之長,將來也能像偉偉那樣,找到一份工作,消減家長的憂慮。可因為這所學校的特殊班尚沒有迎來第一屆畢業生,這些孩子未來能不能找到一份妥帖的工作?尚沒有答案。

惠敏學校每年都能招到不少學生,很多孩子在校讀了三四年,家長依然沒有放下心中的執念: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他或許可以創造一些奇蹟。

只是現實往往殘酷。127個孩子裡,目前已經有十多個在校期間就請了長期病假。至少在未來一年內,他們很難重返校園。

病假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照管的困難。一個腦癱的孩子,有時伴隨行動能力的喪失,抑或失去對生理反應的自控力。惠敏學校七年二班教室裡有一把特殊的椅子,是用木頭打制的。高高的扶手,與靠背、書桌一起形成了一個嚴絲合縫的圍欄,剛好擋住它之前的主人歡歡,一個重度腦癱的孩子。否則,他隨時可能從椅子跌落下來。不過,從今年新學期開始後,他也不再來上課了。

在所有陪讀家長中,爺爺是有理由提前退出的。孫子小黃症狀稍輕。他可以自己洗臉、吃飯、與人交流。就在今年,升入九年級後,他甚至可以自己走到公交站,再乘坐7站路下車,走進校門找到班級的座位坐下。

反而是爺爺走不開了。從一開始放心不下孫子,到後來,他放不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與此同時,許多陪讀家長則因為各種各樣的家庭原因退出陪讀的隊伍,爺爺的責任更大。

爺爺終於成了所有孩子的爺爺。

其實為了孩子,許多家長曾經全情投入地陪讀過,甚至放棄過自我。自從孫子來了惠敏學校,陳學飛已經連續10年沒再出去工作過。儘管他是一名奶牛養殖的專業技術人員,江蘇、崇明等各個地方的農場都曾給出上萬的月薪來聘請他。但特殊孩子,是要投入特殊精力的。陳學飛根本沒有一心二用的可能性。

去年,勞累的陳學飛突發心梗,醫生給出了心臟搭橋手術的建議。出院後,陳學飛不能不減少他在惠敏學校的志願工作。很快,便有兩三個重症的孩子選擇了休長期病假。「老師給予的關心和支持畢竟有限,有些孩子需要的是專人一對一的幫助。如果爺爺不在,家長又抽不出時間陪讀、照料,他們只能回家。」孫衛紅說。

今年,祺祺媽媽也動過讓孩子休學的念頭。晨晨奶奶將安撫晨晨唯一的辦法教給了爺爺,爺爺不在的時候,他極有可能拿起任何人的手,打向自己的頭。如果爺爺不再來了,選擇休學的孩子還會更多。

下午2點,三個班級的孩子要在操場上一起上體育課。五年二班的高潔,是班裡個頭最矮的男孩子。這節課體育老師教大家踢足球,高潔反覆試了幾次,都無法完成跳起來踩球的動作。爺爺趕忙上去撐住他的胳膊,試驗了一次又一次後,他成功了。

其實老師、家長都知道,孩子們能遇上爺爺,陪著他們走這一程,是一份特殊的幸運。總有一天,高潔要自己跳起來踩球,暢暢要學會自己提褲子,嘟嘟要自己平復躁動的情緒……

可每個人又都希望,那一天能來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孫子患自閉症,上海這位爺爺在特殊學校陪讀9年,沒想到……
    這一幕發生在上海奉賢區惠敏學校,127個特殊孩子的小世界。他們是一群患自閉症、腦癱或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因為沒法進入常規的學校,他們走到了一起。這奠定了整個故事的悲劇底色。特別之處在於,爺爺出現了。9年前,為了陪身患自閉症的孫子小黃入校,陳學飛成了惠敏學校的常客。直到去年校慶錄視頻,陳學飛自我介紹,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爺爺的名字。可這並不影響,他早已成為全校孩子的爺爺。
  • 孫子從小患漸凍症 20年來爺爺奶奶為他撐起「保護傘」
    從小患「漸凍症」立志成為保爾那樣的強者昨天上午9時多,記者來到孫弘正的臥室時,他正坐在電腦桌前看新聞。爺爺奶奶在外面忙碌時,電腦「陪伴」他度時光。孫弘正說:「上小學五年級時,電腦課老師為我開了『小灶』,通過電腦了解外面的世界。」「孫弘正兩歲半時,走路總是跌跟頭,經上海、北京大醫院確診為進行型肌營養不良,屬於『漸凍症』中的一種。
  • 期待更多「陳爺爺」 平凡英雄的感動需要傳遞
    在上海奉賢區惠敏學校,有一位全校孩子共同的「爺爺」,陳學飛。這所特殊教育學校有127個特殊的孩子,他們患有自閉症、腦癱或唐氏綜合症。9年前,陳爺爺為了陪身患自閉症的孫子小黃入校,成了學校的常客,從此以後,他不但照顧著自己的孫子,也照顧著學校的其他孩子,成了孩子們最信任的人。
  • 禮縣:同桌的你,是55歲的爺爺
    通訊員 劉馬紅在禮縣特殊教育學校,有一對特殊的同桌,他就是55歲的爺爺楊繼學和8歲的孫子楊旭濤。楊繼學為了讓患有呆小症(智力障礙、恐懼症、矮小症)的孫子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2019年9月,他和孫子開始了同桌的校園生活。
  • 撿來的孫子開學需要280元生活費,爺爺賣光家中廢品錢不夠,愁哭
    近日,河南省中小學逐步開學,所有在家陪讀近三個月的家長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網絡上將開學場面稱之為「神獸出籠」。而在河南省西部某山城,80歲的王治國大爺愁眉莫展,孫子要去學校了,家裡卻沒有錢。孩子告訴作者,上次我們走後,爺爺找人給平房頂鋪了防漏水的膠氈,現在屋裡不漏了,但是自己已經習慣在躺椅上睡覺。王大爺回來以後,蹲在院子裡所謂的廚房一角,有些不好意思。「娃子那低保,從去年十月到現在都沒取,前幾天剛取出來。大孫子結婚,娃子們不叫我掏錢,磕頭禮紅包總得給吧,這一弄,手裡就緊巴了……」上次發文後,有網友質疑:其他六個孩子呢?不是還有一個在上海嗎?難道都不管他?
  • 2歲的兒子患上自閉症,一天只睡覺4個小時,母親想一起結束生命
    孩子才只有兩歲,怎麼會患上這樣的病呢?媽媽陷入無限的自責中。一家三口為了給孩子治病,花光了全部積蓄,媽媽當時幻想這下孩子該好了,可是沒想到的是君君的身體素質越來越不好,出現了各種疾病,去了好多家醫院都沒有治好,最後媽媽決定獨自帶孩子去省城的大醫院就診,一定要把孩子治好。
  • 親情感人 他的同桌是55歲的爺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通訊員 劉馬紅在禮縣特殊教育學校,有一對特殊的同桌,他就是55歲的爺爺楊繼學和8歲的孫子楊小寶(化名)。2019年9月,爺爺楊繼學為了讓患有呆小症(智力障礙、恐懼症、矮小症)的孫子和其他孩子一樣上學,他和孫子開始了同桌的校園生活。由於母親孕期營養不良,楊小寶出生時就比其他孩子小,滿月後父母又外出務工,楊小寶靠爺爺奶奶用羊奶餵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爺爺發現孩子的智力存在缺陷且很難適應陌生的環境,經醫院確診為呆小症。
  • 陪讀老人成了孩子們愛戴的「何爺爺」
    交匯點訊 為接送孫子上下學、陪伴孫子讀書,今年70歲的何國健四年前從江蘇淮安老家搬到了南京江寧,成了一名「陪讀爺爺」,之後又成為100多名外港社區孩子們的「何爺爺」。「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寫漂漂亮亮的中國字」,何國健不僅免費教孩子們寫書法、學國學,還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深受小區居民和孩子們的愛戴。
  • 患自閉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如何預防兒童患上自閉症?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可能缺少對孩子心理的關注和教育,導致孩子患上了自閉症。家長朋友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要怎麼樣才能預防孩子產生自閉症呢?    現在有很多年輕不是很成熟的父母,都比較愛玩,對孩子的教育沒有非常重視。
  • 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九點到家 陪讀爺爺抱怨:最恨放暑假
    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九點到家 陪讀爺爺抱怨:最恨放暑假 原標題:   陪讀爺爺們玩遊戲、刷手機打發時間。  杭城進入暑期模式一周,孩子們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每個有孩子參加暑期培訓的家庭,都有一個個不得不說的故事。
  • 我的孩子是自閉症,我們堅持在普校上學
    校長是一位退休返聘的女性,聽到我說孩子是自閉症時,她的表情特別嚴肅,還沒聽完我的介紹就打斷了我,也沒看我認真準備的孩子的材料。「我們不可能接收你的孩子,你去別的學校看看吧……」那時候是五月份,但她的話一字一字蹦出來,像寒風般刺骨。
  • 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留下一雙兒女被爺爺送特殊學校:遭人指指點點
    2006年,阿英生下女兒小薇,時隔4年生下兒子小潤,這個不易的家庭也算兒女雙全,這讓爺爺奶奶心裡無比高興,小薇和小潤姐弟從小便在全家人的寵愛下長大。為了養育2個孩子,張文不怕吃苦,跟著建築隊幹活。然而在小薇5歲那年,張文在下班途中遇到前方有醉駕的人,張文原本想躲開車輛繞行,誰知前方車輛突然掉頭,張文猝不及防撞到車上。
  • 《愛在前方》:病重的爺爺帶著年幼的孫子找媽媽的感人故事
    小杉1歲時媽媽離家出走,3歲時爸爸被抓進監獄,8年來是爺爺一手拉扯大的。如今爺爺日漸衰老,又有嚴重的冠心病。他自知命不久已,只能將無人看管的孫子送進孤兒院。可倔強又勇敢的小杉多次逃回家中,爺爺就只好帶他去尋找那位消失已久的生母。
  • 20年,她為1.2萬「星兒」點燃希望 全國最大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以琳...
    經過20年的發展,青島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目前是全國規模最大、綜合專業能力最強的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教育和研究機構之一,先後有自閉症兒童1.2萬人次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為無數自閉症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擁有青島寧海兩處中心在慶典儀式現場,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創始人方靜回顧了以琳的「成長史」。
  • 寶山這位援滇老師奔走在特殊教育路上
    2019年9月,朱劍平隨寶山區教育系統第二批援滇支教隊赴滇,擔任曲靖市羅平縣九龍小學校中校——羅平縣特殊學校的副校長,成為了第一個以特教老師身份走進雲南省開展扶貧教育的支教老師。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浩浩由爺爺帶大。「去年9月底我們第一次上門送教的時候,浩浩就躺在輪椅上,被帶子綁著身體,固定在輪椅上不滑下來。」朱劍平心酸地說:「不是爺爺不愛他,而是面對這樣的孩子,這是這個家庭唯一能想到的辦法。」當時的浩浩已經快6歲了,非常羨慕同村的孩子能去上學。
  • 張居信:少帥長孫,名字裡藏爺爺心願!會見郭松齡孫子時與之擁抱
    因為這些特殊「處理」,張閭琳後來竟完全忘記了中文。自然,他的兒子張居信也就不再有了學習中文的環境。 1956年,直到張閭琳26歲時,他才再次在臺灣高雄見到了仍被囚禁的父母。1961年,張學良被官宣獲得自由後,趙一荻赴美探望兒子張閭琳,自此,張學良、趙一荻夫婦終於和自己只會說英語不會說漢語的兒子頻繁往來,共享天倫之樂。
  • 母親遺棄6歲自閉症兒子,警方決定不起訴,流浪的「太陽」終於回來了
    他是一個漂亮可愛的小男孩,卻患有自閉症,是「來自星星的孩子」。誰也沒想到,僅僅2個多月的專業康復治療,小男孩就發生了驚喜變化,他對別人的呼喚似乎有了感知能力,注意力也能短暫地集中一會兒……「快看,陽陽(化名)會看我了,他在聽我說話!」再次見到陽陽,杭州市上城區檢察院檢察官任禕俊滿臉驚喜。
  • 自閉症少年考上大學之後
    自閉症患者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他們似乎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融入社會。2008年,指揮家曹鵬和女兒曹小夏一起在上海創立了天使知音沙龍,希望能用音樂打開自閉症孩子的耳朵,進而打開他們的心。 小戴年僅7歲時來到剛成立不久的沙龍,12年後成為這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考上大學的他,命運會就此改變嗎?
  • 為這位陪讀媽媽點讚!
    這位讀者每天都早早地第一個來到圖書館刻苦學習。工作人員關心的和她交流了解到:她老家是菏澤曹縣的,孩子在定陶山大附中上小學,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因為在家閒著沒事,就每天到圖書館學習,來年要參加五月份的教師編制考試。她的教師資格證是通過自學取得的,這次還要通過自學考取個編制。
  • 年糕媽媽採寫稿:3個自閉症家庭的自救之路|王琪|自閉症兒童|孤獨症...
    樂樂是在上海「確診」的,當時他正在媽媽懷裡睡覺,連醫生的面都沒見上。在去上海之前,羅微心裡已經有一點預感。她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樂樂的所有異常行為,包括不理人、對人不親近、語言退化等等,都指向自閉症。那時,她對自閉症幾乎沒有概念,當看到「終身幹預」四個字後,瞬間失控。「這小孩一輩子就完了嗎?你看他又能跑、又能跳,這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