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元日》詩描繪了一幅宋代的春節風俗圖: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桃符。
這幾樣東西組合在一起,看著就有濃濃的年味了。
據《山海經》描述,「度索山大桃樹,樹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能避百鬼」。
妖怪害怕兩位神將,於是百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門口以趨利避邪。這種桃木板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漢朝,有相關記載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懸掛的,具有闢邪驅鬼的作用。
這樣一來,桃符就和過年有了直接關係。
神荼和鬱壘
桃符
在五代時期的一個除夕,
後蜀國國君孟昶命學士辛寅遜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看後很不滿意,索性自己題寫了一副: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而前幾年,考古學家發現了記載在敦煌遺書上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的春聯,由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年間。
這一發現將中國的春聯歷史向前推進了240多年。
雖然第一副「春聯」出現了,可它的載體仍然是桃木板。
後來,隨著門神的出現,以往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春聯」的載體也由木板轉向紅色紙張。
自此之後,春聯開始深入民間,走入千家萬戶。
在春聯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個有趣的小知識:
並不是所有春聯都是寫在喜慶的紅紙之上,清代宮中的春聯就是用白絹來書寫的。
這是為什麼?一是當時「尚白」,以白色為大吉;
二是把白絹墨書的門聯懸掛於宮殿朱紅的柱子上,
「輝映朱扉,色尤鮮麗」,觀賞效果更佳。
周汝昌先生曾說,「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千百年來,從帝王的宮殿到百姓的家門,從文人的書房到農戶的穀倉,處處可覓春聯的蹤跡。
它早已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春節記憶。
又是一年團聚時,你家的春聯準備好了嗎?
春聯揮毫必備書中:
有趙孟頫之筆圓潤而筋骨內涵,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
爆竹一聲辭舊歲
桃符萬戶換新春
好景年年好
新春處處新
春光先到門前柳
新歲初開苑內花
有黃庭堅以其點畫的借讓,把握重心又誇張的筆畫,迸發出渾融蕭逸的雅韻和骨力道勁的氣魄。
年豐人壽福滿
柳綠花紅春濃
先射翠霞鋪天錦
初升紅日照山明
篆凝人壽字
花發人詳春
有王羲之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
東風徐徐辭舊歲
梅花點點報新春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
牛尾可操歌八闋
歲初伊始樂三陽
有文徵明之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極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且流露溫文儒雅之氣。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勤儉門第生喜氣
祥和歲月映春光
爆竹連聲樂祝壽
彩燈高照喜慶詳
以及橫批系列
小編微信,邀您一起共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