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輿訊據東方新報報導 根據EF英孚教育2019年11月發布的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日本人的英語能力連續4年被認定為「不流利」級別,從2011年的14位下降到去年的53位,落後於菲律賓(20位)、韓國(37位)、中國(40位)等亞洲國家。
為扭轉日本人英語能力持續下降的趨勢,日本政府著手改革教育制度,修訂義務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在今年4月新學期開始之際,將英語定為小學五、六年級的必修科目。對比早已在2001年將英語導入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日本教育問題研究專家鈴木款指出,日本的英語教育落後了中國20年。
保守意識下不受重視的英語
隨著少子化越來越嚴重,日本為了發展經濟,勢必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對於國際社會的共通語言——英語,日本不得不抓緊改善相關教育情況,趕上世界的步伐。在今年的教育改革中,日本就英語教育進行了根本性改革,即小學的英語必修化。
2019年,日本在以舊的學習指導要領開展英語教育時,規定學生在小學至初中需掌握英語單詞1200個。而在今年的教育改革中,根據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小學需掌握600~700個,初中需1600~1800個,「這終於趕上中國1980年代的英語教育水平了」,鈴木指出。此次改革,還將積極採用專業教師,設置情境練習日常對話,務求從娃娃抓起,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英語能力。
然而,保守的意識形態一直佔據著日本社會的主流。鈴木表示,日本長期被「比起英語,更應該學習國語和漢字」的思想影響,導致了英語教育發展的滯後。針對改革後的小學英語教育,有人批評「這會阻礙小孩學好日語」、「專業英語教師太少了,很難實行」、
「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用到英語,這是資源浪費」等。可見,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仍有部分人不重視英語教育。
此外,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校長出口治明認為,中國人和日本人對英語認知的不同造成了兩國英語教育發展的差距。他指出,人類學習是需要激勵的,英語教育的問題不在學校而在於企業,如果企業把英語能力作為招聘條件,大家都會學習。中國恰恰有這樣的激勵機制,即好的英語能力與好的工作掛鈎,但在日本,英語能力和找工作之間沒有很強的關聯性,甚至有人會說「即使不會英語也沒關係」,鈴木直指,這樣的想法會摧毀年輕人的未來。
波折重重的英語教育改革
針對英語教育,日本今年的教育改革除了小學的課程設置,也準備將含有口語項目的英語測試成績,作為學生申請大學的考核資料。一直以來,日本的英語教育偏重說和寫,申請大學時參加的英語測試一般只考閱讀和聽力,並沒有口語部分,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計劃導入有口語考試項目的民間英語測試如雅思、託福等,到大學考試系統中。
此項改革風聲一出,立刻引來了不少人的反對。他們認為,大多數民間英語測試在大城市舉辦,偏遠地區的學生為了考試需要花費高昂的交通費、住宿費,而且這些測試本身的考試費用也相對較高,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家境較好的學生則無需擔心這些,想考幾次就考幾次,有人指出,這樣有損公平性。考慮到這樣的地域差距和經濟差距,民間英語測試導入大學系統受到強烈的批判。
對於這些質疑,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萩生田光一稱,學生應根據自己條件選擇如何安排考試,被指默許教育資源差距的存在。他的發言隨即引發民眾不滿,很快他便宣布將再檢討大學考試制度,把民間英語測試導入大學考試系統這項措施延後至2024年。
鈴木表示,如果追求一個至善至美的制度,日本的英語教育很可能會「再失去一個20年」,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是邊推行邊檢討,而不是推遲改革的出臺,這是日本英語教育的唯一出路。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已經落後於鄰國的日本英語教育,如果不能從保守思想和完美主義中突出重圍,恐怕就要被世界潮流拋下。(原標題: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的原因英語教育落後中國20年?日本反思落後的原因)
來源: 東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