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很多國人都認為相撲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相撲原產於我國,日本在唐朝時期,學習了相撲,並且帶到了日本發展。
相撲在我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相撲在唐宋時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宋朝,平民百姓也可以學習或者觀賞這項運動了,比如《水滸傳》當中的燕青,他就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相撲好手。
宋朝的相撲不僅有男人參賽,更有女流加盟,是街市上頗受歡迎的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就連皇帝也願意屈尊駕臨街市,想要看看女子相撲賽。
宋代市井生活異常熱鬧,國寶《清明上河圖》說明一切,相撲運動在此時發展到頂峰。當時坊間出現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一批女相撲競技高手,《武林舊事記》中稱她們為「女飈」,指其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可見當時的相撲技巧也發展到了極高的階段。(由於我們現在可找到的資料極少,無法全面呈現勾欄瓦肆中相關的詳細記載,但小編猜測相撲時很有可能會有博彩的成分在內,而女相撲手多為解馬賣藝的江湖藝人。)
相撲在當時堪稱京城開封的一絕,女子相撲多安排在男子相撲前進行,主辦方的目的就是熱場子聚人氣。事實證明,這麼做效果出奇的好,身懷絕技的女子相撲手擂臺上驚豔一立,立馬會招攬成群的看客。不過最吸引人的看點不只是比賽內容,而是選手們勁爆獨特的裝束。據稱為了不給對手可抓牢借力的機會,女相撲手要赤膊上陣,在那個裝束整齊、舉止文雅的時代,激烈的女子競技想不博人眼球都難。
嘉祐年間的一天,宋仁宗偕后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當時,廣場上正進行熱鬧的百戲表演。宋仁宗東瞅瞅西看看都沒興趣,無意中發現了火爆進行中的女子相撲表演,一下來了興致,很投入地觀看起來。估計女子相撲選手們獨特風採和精湛技藝打動了仁宗,他當即指示對這些選手賜銀絹予以獎勵。皇上的賞賜令選手們感奮不已,表演愈加賣力,精彩場面不時出現。
皇帝到民間看女子相撲比賽令當時頗有名望的朝臣,負責為聖上寫起居注的史官司馬光很憤怒。
司馬光認為宋仁宗此舉太不應該,在司馬光的《傳家集》中有一篇《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是寫給仁宗皇上的,文中說:我聽說這個月十八號,聖駕在宣德門觀看藝人表演,賞賜他們銀絹。表演者當中還有女子相撲手,也得到了賞賜。我以為,宣德門是國家的象徵,是布告法令的地方。在天子、后妃和官員婦人的面前,在萬千百姓面前,竟然有女子衣冠不整表演相撲,十分荒謬。司馬光強烈建議「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
司馬光的批評建議使宋仁宗心裡不快,但宋仁宗卻不好反駁,畢竟綱常倫理要求做天子的應該率先垂範。
宋朝滅亡後,市井間再也未聞有女相撲手之娛樂,這可能是宋後的元、明、清三朝,禮教對於女性的束縛、國家對禮法的管制趨向於嚴厲的原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