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位全職媽媽,
我離婚了。
前夫說,我多年無業,脫離社會,孩子的撫養權要給他。
我想要孩子,想要財產,想要證明自己作為妻子的付出。
我回家告訴媽媽,
媽媽氣得犯了高血壓。
媽媽說,算了吧!你是新時代女性,你有大學學歷,你怎麼能哭鬧呢?
你怎麼能那麼在乎一個男人,你要顧及你的體面……
我曾是一個灑脫的女子,喜歡風、喜歡樹、喜歡地質和巖石。
媽媽說,女孩還是乖點好。
就這樣,大學畢業後,我成了一名會計。
媽媽說,我只有你了,你一定要嫁個好人家。
就這樣,我去了婚戀市場,認識了丈夫。
結婚後,我的工作一直很穩定,很快迎來升遷的機會。
但有一天,女兒生病發燒了。
看著女兒紅撲撲的臉蛋,丈夫衝我發火。
他說,回家吧,照顧好孩子,賺錢有我呢。
於是,我回歸家庭,成為家庭主婦。
可我卻換來了丈夫的出軌。
爸爸在外面也有女人。
我是知道的。
媽媽是知道的。
媽媽沒跟爸爸離婚。
她說,爸爸在家族面前顧及了她的體面。
只是,她會在浴室裡開著水龍頭,偷偷地哭泣。
我終於跟她一樣了。
我也會在浴室裡,打開水龍頭,混著水聲哭泣。
媽媽為了體面,守著殘破不全的婚姻。
如今,我離婚了。
她又要用「體面」,讓我延續她的痛苦。
這是最新一期《聽見她說》裡的,
詠梅飾演的一位中年離婚女人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女人一直聽媽媽的安排。
做什麼樣的人、上什麼學、找什麼對象結婚,就連離婚都要聽媽媽的。
女人,活得很痛苦。
女人什麼都聽媽媽的,結果比媽媽過的還慘!
美國心理學家尼娜.布朗把這樣的媽媽,稱之為「自戀型母親」。
什麼意思呢?
母親做的一切,看似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的。
母親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
就像女人的媽媽,在自己的婚姻遭遇背叛時,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人身上。
實際上是為了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
然而,女人滿足了媽媽的意願,自己卻活得不開心。
在《母愛的羈絆》這本書裡,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說:
自戀型母親會把女兒,看作自我的反映和延伸。
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自戀的母親永遠不會,因為女兒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稱讚她!
跟這樣的母親在一起,女兒無法成長成自信的女性。
女兒還會為了得到母親的肯定,費盡心力地跟母親建立真誠的關係。
可即使事事聽從母親的,依然不能得到母親的肯定。
這是女兒渴望愛的表現,但她又無法從母親自戀的行為裡得到愛。
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觀也很低。
時間久了,便呈現出兩個極端。
要麼自暴自棄,要麼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無論哪種,活得都很辛苦。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媽媽。
包括我自己,就擁有一位「自戀型」特質的媽媽。
我們的相處模式,就是控制與被控制。
不管我做什麼事情,必須聽她的,如果有一絲反對意見,她的情緒會瞬間爆發。
記得小時候,去買衣服。
我挑中一款粉色的蓬蓬裙。
媽媽偏要我選擇黑色的,她說黑色的耐髒。
我不喜歡那個顏色,但為了讓她高興,我還是選擇了黑色。
長大後我才知道,她喜歡黑色,不是因為耐髒。
在她的意識裡,女孩應該保守本分,粉色過於招搖,不適合穿在身上。
她無意識的,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我。
以至於我成年後,都不穿那些能暴露身體的裙裝、短褲。
然而,我內心是很渴望的。
這大概,就是我性格壓抑的最大原因了。
母親自戀,並不是有意行為。
她的成長經歷、情感的貧乏和強烈的自我關注,都會讓她陷入自戀中無法自拔。
她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隱秘的方式傳遞到女兒身上的。
心理治療師卡瑞爾.麥克布萊德說:「自戀母親的愛,是一種扭曲的愛,它作為一種痛苦的遺產,會代代相傳。」
所以,無論是女兒還是母親,一定要從這種錯誤的行為裡走出來。
以下是自戀型母親跟女兒的互動日常,來源《母愛的羈絆》。
測一測,你和媽媽是不是「自戀型」母女關係?
1、你發現自己常常想得到愛、注意和讚許,卻從來沒法取悅母親
2、 母親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你感覺如何
3、媽媽會嫉妒你
4、媽媽並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尤其當這些表達和她自己的需要相衝突,或威脅到她的時候
5、在家裡,所有的事都圍著母親轉
6、你的母親沒有同情心
7、你母親沒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8、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
9、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
10、你在媽媽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
如果跟母親的日常互動是上面的那些選項,母親有自戀特質,而女兒成長為母親時,也會延續母親的「自戀」特質。
想要終結這種遺傳,就要打破,如何打破、治癒呢?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的作者,給出3個建議。
1、看見自己的痛苦,放下對媽媽的期待。
《聽見她說》這個短片裡的離婚女人,
在經歷痛苦、撕裂後,
終於下決心不再任由媽媽擺布。
她要遵從內心的想法,搜集丈夫出軌的證據,
把財產掌握在自己手裡,奪回女兒的撫養權。
她說:「這不是報復,是找尋丟失的自我。」
這個離婚女人,
通過運動釋放自己的痛苦,感知痛苦,
最終找到痛苦源頭在媽媽,
才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如果經常受媽媽控制,很難一下轉變自己的觀念,
會習慣性地討好母親,讓她認可自己。
而媽媽又看不到女兒的需求,這就是女兒痛苦來源。
所以,放下對媽媽的期待,
不要指望她能滿足我們的「自我評價」。
2、丟掉消極的自我暗示。
這是能獲得獨立人格的最佳途徑。
自戀型母親給女兒帶來的消極暗示,
比如我不值得被愛、我做得不夠好、我無法信任自己,
這些產生內化,形成自我形象,
經常左右我們的判斷。
如何丟掉呢?
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說:
我們要想想自己平時是怎樣做決策的?
在做決策時,一旦產生消極觀念立馬做出反駁,
並指出錯誤,以此往復,直至形成新的觀念。
3、跟母親建立界限感,相信自己會成為好母親。
當我們對自我的評價不依賴母親時,
我們就沒有消極的情緒,這時真實的自我會顯現。
不過,習慣控制我們的自戀型母親,會阻礙我們的自愈。
所以,我們要跟母親有一定的界限感。
對母親的要求提出拒絕,
並堅定改變自己的立場。
等自己真正成長起來,自戀的影響就被終結,
不會影響下一代了。
女性成長,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我們是女兒,還是媽媽,
都要真正了解自己,懷著一種愛的感覺看待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無法做到這點,
也不要著急。
看看自己跟母親的互動,是否掉入「自戀」陷阱?
只有找到問題根源,才能解決問題。
母親,是一個偉大的詞語。
不管母親是否有「自戀」特質,
我們不能否認母親愛孩子的初心。
或許,她曾經也是一個不被愛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心存感激的去治癒自己。
最後,願每一位女性,
不做被母親束縛的女兒,也不做束縛女兒的母親!
*本文圖片截圖自綜藝片《聽見她說》,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