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為何只打魯智深不打武松?原因有三點,不是武松比魯智深能打

2021-02-22 史學雜記

 沒羽箭張清的飛石絕技,幾乎是無人能及,他曾經一口氣連打梁山十五條好漢,要不是公孫勝施法弄得「陰雲布滿,黑霧遮天」,也不會被阮氏三雄生擒活捉。

  當然,張清也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在梁山上不怕飛石的,除了入雲龍公孫勝之外,至少還有十個人。那些梁山好漢為什麼不怕張清的石子,咱們有時間再說。今天咱們要討論的話題,是張清能打破花和尚魯智深的光頭,為何不去打行者武松,反而一見武松就跑了?

  

  熟讀水滸原著的讀者都知道,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根本就沒參加宋江或盧俊義的戰隊——這兩個「出家人」對這種傻子都知道結果,而且充滿了黑哨的遊戲毫無興趣。

  不但魯智深和武松懶得摻和,就是公孫勝也表現得漫不經心:跟盧俊義組隊,他就是個球場漫步者,直到宋江「馳援」,公孫勝才懶洋洋地出手:陰雲布滿,黑霧遮天,馬步軍兵回頭看時,你我對面不見。——此是公孫勝行持道法。張清看見,心慌眼暗……

  如果公孫勝早一點出手,哪還用等到宋江趕來?

  

  公孫勝的做法可以理解:不管需不需要,宋江都曾給生辰綱迷盜團通風報信,公孫勝也算欠了宋江一點人情,至於盧俊義盧大財主,還真不放在公孫勝眼裡——如果不是為了點燃梁山聚義的星火,公孫勝才不會去劫生辰綱,他要錢沒用。

  話題回到魯智深和武松身上來:迫於朝廷軍事壓力,二龍山七頭領選擇了跟梁山抱團取暖,但是加上外圍組織少華山,總共十條好漢自成體系,基本不摻和任何權利紛爭。所以當宋江盧俊義煞有介事地「奪城爭寨主」的時候,魯智深武松都留在梁山喝酒吃肉。

  東昌府戰役打成了膠著,魯智深和武松這才押運糧草來到前線,而且表現得也是漫不經心:「魯智深擔著禪杖,此時自望見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顧走。」

  

  由此可見,魯智深不是打不過張清,而是疏忽大意,這就像現代兩軍開戰,一方大炮的炮衣還沒解開,另一方的手榴彈已經招呼過來了。

  於是魯智深挨了一石子,當場頭破血流,武松一見大哥受傷,馬上揮舞雙戒刀救援。張清很識相,他並沒有用石子去打武松,而是搶了糧車就跑了——這就中了吳用的圈套,給了公孫勝施法的機會。這一回叫做「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說明魯智深和武松的任務就是誘敵而不是取勝,所以魯智深才會如此疏忽。

  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魯智深中招破頭,而張清見了武松就跑?我們細看之下,就會找到三點原因,看清了這三點,我們就會知道:不是魯智深打不過張清,也不是武松比魯智深更能打。

  

  首先第一點,是魯智深目標太大裝備有瑕疵。

  魯智深的兵器是禪杖,卻因為電視劇的誤導,被人們認為是方便鏟。實際上魯智深和沙僧的兵器是一樣的,也就是一根大鐵棒子,屬於無尖無刃的打擊型重兵器,類似宋軍的制式裝備柯黎棒。

  禪杖的特點是威猛,威猛的同時,自然少了許多靈活。董平的雙槍能撥開張清的石子,沉重的禪杖去撥打小小的石子,顯然是老虎拍蒼蠅,有勁也沒處使。

  董平能撥開石子,是因為他的雙槍比較靈活,但是與雙槍相比,武松的雙戒刀撥打石子的效果更好。只要武松舞動雙刀,就會風雨不透水潑不進,用手投擲石子,畢竟不如拋石機的殺傷力——張清的石子對盔甲無效,用輕兵器也能格擋。

  所以使用重兵器的魯智深中了招,而張清根本就沒想用石子去打武松,那是因為他知道打也打不著。

  

  接下來咱們再看第二點:魯智深和武松的作戰思想截然不同。

  魯智深是當時最精銳的種家軍的正牌軍官,打仗講究的是堂堂正正,起碼要先通報姓名講幾句場面話,然後才拉開架勢開打。所以我們看到魯智深扛(擔)著禪杖,根本就沒做戰鬥準備。

  魯智深可能做夢都沒想到,同樣是朝廷軍官的沒羽箭張清居然不講規矩,偷偷地扔出石子暗中傷人。

  與魯智深這位正規軍官不同,武松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江湖經驗最豐富的,他的習慣就是睡覺都要睜著一隻眼睛。魯智深的憨直正氣,也讓他吃了不少虧,而武松深知江湖險惡人心不古,所以處處警惕防範:母大蟲顧大嫂把魯智深麻翻後差點吃掉,但是遇到武松,結果是「武松就勢抱住那婦人,把兩隻手一拘拘將攏來,當胸前摟住,卻把兩隻腿望那婦人下半截只一挾,壓在婦人身上,那婦人殺豬也似叫將起來。」

  武松作戰,一向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習慣先下手為強,而且打起仗來冷靜狠辣:醉打蔣門神,是「帶著五七分酒,卻裝做十分醉」;蜈蚣嶺鬥殺飛天蜈蚣王道人,也是先宰了敵人的幫手,「手起處,錚地一聲響,道童的頭落在一邊。」

  

  張清要是想偷襲武松,那他還得到江湖中再去歷練十幾二十年。

  最後咱們再來看第三點,那就是好人難做惡人難欺。

  魯智深是一個好人,正所謂相由心生,這個大和尚心寬體胖,從魯提轄變成智深和尚之後,魯大俠越發變得人畜無害——兩軍作戰,一向是吃柿子專揀軟的捏,張清自然是要先打看起來比較好打的魯智深,而且石子對光頭的傷害,要重於長發戒箍。

  與一臉佛相的魯智深相反,殺伐果斷的武松天生帶著一股殺氣,特別是血濺鴛鴦樓之後,武松目光中的殺氣,簡直已經凝成了實質。眼看著自己最尊敬的大哥受傷,武松全身迸發的殺氣,絕對能令沒羽箭張清不寒而慄。

  

  武松揮舞戒刀不顧命地衝上來,別說是沒羽箭張清,就是玉麒麟盧俊義,也會避其鋒芒:軟的怕硬的,硬的怕衝的,衝的怕愣的,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不惹窮得亂碰的——戰場上不怕碰瓷兒,所以不要命幾乎就是無敵的。

  

       文章最後照例請問讀者諸君:如果一對一單挑,張清魯智深武松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筆者認為,魯智深和武松可能不相上下,但是張清絕對奈何不得武松,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相關焦點

  • 張清為何只敢爆頭魯智深,卻不敢打武松?這種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照樣不一樣。不是說,誰英雄,誰狗熊,而是「性格決定命運,思維造就人生」。其二:張清爆頭魯智深在宋江和盧俊義攻打東昌府時,遇到了一位奇才,一手好飛石功夫的張清。竟然連打了「梁山泊大將一十五員」,還把梁山悍將劉唐給活捉了。面對這樣的奇才,其實梁山好漢中有人能降服。比如花榮,馬上功夫不輸五虎將,神箭無敵不虛發。
  • 張清能把魯智深頭打爛,可為何見了武鬆掉頭就跑原因是這三點
    隨著東昌府一直沒有攻打下來,魯智深和武松才押運著輜重奔赴戰場,在魯智深剛看到張清的時候也表現得非常散漫,說白了可能也沒太重張清。這裡呢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魯智深並非不是張清的對手,就像兩軍對壘,一方已經兵臨城下了另一方才剛開始準備擊鼓布陣,除非實力差距巨大不然勝負早就已經成為了定數。
  • 魯智深被宋江當眾呵斥,武松沒有拔刀相助,真打起來哪一方能贏?
    奇怪的是魯智深居然沒有勃然大怒,武松也沒有拔刀相助,這說明宋江敢於如此託大,第七還是很足的:他至少有三個理由相信魯智深武松不會動手,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冒被禪杖砸成肉餅、被戒刀剁成肉餡的風險的。
  • 梁山七惡人惡貫滿盈,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為民除害?他們有何苦衷?
    張青孫二娘雖然有「三不殺」的規矩,但卻並沒有完全遵守:不殺雲遊僧道,但卻差點吃掉魯智深,武松戒刀發箍的前任主人,更是被「卸下四足,只留得一個箍頭的鐵戒尺,一領皂直裰,一張度牒在此。」但是我們都看到了:魯智深武松並沒有動手除掉宋江李逵,也沒有對董平孫立王英大打出手,筆者分析之後找出了三點原因——可能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得,魯智深武松也有苦衷。
  • 魯智深是宋江畏懼的梁山好漢之一,但為何宋江還敢呵斥魯智深?
    既然宋江以心機成就大業,梁山上是否有宋江害怕的人物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魯智深就是其中之一。但奇怪的是,那麼害怕魯智深的宋江,竟然敢呵斥他。要知道,武松可是站在魯智深陣營的,宋江難道不擔心武松會當場翻臉嗎?如果武松真的當場發威,以他和魯智深的能力,能否打得過宋江手下的高手呢?
  • 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楊志不讓武松出戰,就是怕他輸給呼延灼?
    在與呼延灼的戰鬥中,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先後出手,最後都是打了個平分秋色,於是有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三山聚義打青州,行者武松為何不打呼延灼?武松出手會是啥結果?魯智深楊志不讓武松出手,是不是是怕他輸給呼延灼?
  • 魯智深為何用禪杖,武松為何用戒刀,李逵為何用板斧?
    不知道讀者朋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吳用要用雙銅鏈?為什麼林衝會用丈八蛇矛?李逵不用板斧行不行?宋江明明不需要衝鋒陷陣,為何手中會拿著骨朵?武松為何用戒刀?把他們兵器換一下,是否可以呢?在我看來,梁山好漢用兵器很有講究,不能亂用,因為他們的兵器和他們是一體的,兵器也能反映出他們的性格和地位。
  • 梁山兩大步戰王者魯智深和武松誰更勝一籌?
    魯智深和武松作為一百零八將步軍中兩張最強的王牌排名相近,也屬於作品中戲份最重的幾大主角,二人都是義薄雲天嫉惡如仇好打不平,且武功高強尤其力氣驚為天人,一個能活生生的將垂楊柳連根拔起,一個能把三四百斤的石墩丟出一丈多高后穩穩接住輕輕放下,要是水滸世界搞個大力士比賽,這二人都是最熱門的奪冠人選,要問他倆誰的武藝更高或力氣更大,我也不知道只能說各有千秋,但二人死鬥的話,活到最後的肯定是武松
  • 魯智深都打不過的武松,為什麼會被西門慶踢飛武器?因為他不想死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馬山林衝,地上武松」,林衝的真正實力經不起推敲,但是武松的就不一樣了,他在地面的戰鬥力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必能躲過華融的箭,還能躲掉張清的飛石。尤其是在打蔣門神的時候,武松僅用了雙腿就將蔣門神給制服了,甚至他還能帶著枷鎖連殺死人,這就能看出,武松的路面戰鬥力是真的厲害。也有不少人認為,能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在武鬆手下,可能都沒有太大的勝算。這是因為,武松不僅有一身神力,而且他行走江湖,參與的爭鬥也多,江湖閱歷,實戰經驗都比魯智深豐富,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上到他。
  • 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哪位好漢更值得尊敬
    水滸裡面有兩次比較經典的仗義出頭的打鬥,一次是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一次是武松醉打蔣門神。魯智深是為了給被欺負的金翠蓮婦女出頭所以才選擇了三拳打死鎮關西,而武松則是為了幫助金眼彪施恩出氣,才動手毆打了蔣門神。兩個人也都因此最終落草去了二龍山,並且最終歸順梁山。
  • 力大如神的武松魯智深,為何不是壯漢是胖子?
    比如晁蓋,他能託石塔而走,因而得了「託塔天王」的綽號;方臘麾下鄧元覺,使一柄五十餘斤的鐵禪杖;雷炯能蹬七八百斤的勁弩;而田虎部下的鄔梨,也善使五十斤重的潑風刀,山士奇則慣使四十斤重渾鐵棍。但是,若論力氣最大,一定是武松和魯智深。武松能單手按住老虎頭,使得老虎動彈不得,右手幾十拳打死老虎。
  • 為什麼說魯智深最好的朋友不是林衝,也不是武松,而是史進
    很多看過《水滸傳》電視劇的人想當然認為魯智深最好的朋友是林衝,認為魯智深和林衝是生死之交。其實,仔細分析原著,在林衝的內心中一直是不太能瞧得起魯智深的,魯智深後來對林衝也沒有了之前的熱情,上梁山後,對林衝的態度也比較冷淡,直接稱呼林衝為教頭,完全沒了往日稱兄道弟時候的熱情勁。
  • 讓盧俊義當裁判,按照宋朝的規矩相撲,燕青能否打贏武松魯智深?
    但要說燕青或焦挺是梁山第一相撲高手,肯定會有兩個人不同意。首先一個嘴上不說但心裡反對的,當然是玉麒麟盧俊義:「小乙的功夫都是我教的,他憑啥拿第一?」第二個會跳起來反對的,應該是行者武松:「相撲高手,我見過,那個蟬聯三屆泰山相撲大賽冠軍的蔣門神蔣忠,被我一招兒就幹趴了!」
  • 直來直去的魯智深,為何拳打鄭屠繞彎子?施耐庵:大智慧在彎子中
    自此,魯智深流落江湖,開啟了屬於魯智深的【孤獨】人生。回過頭來看,魯智深拳打鎮關西,讀者驚奇的發現為了教訓鎮關西,魯智深沒有二話不說直接動手,而是選擇饒了一個大彎子,硬生生把直來直去性格掰彎了,把魯莽急躁的性子掰直了。如此引出一個問題來,為了教訓鎮關西,魯智深為何繞彎子?
  • 除了武松,換水滸中誰赤手空拳也打不死一隻三四百斤的老虎!
    首先,武松是在喝了18碗酒後景陽岡打死了這隻大虎。喝酒那是好漢們標配,魯智深酒量也是按壇算,但魯智深喝醉了可是醉得一塌糊塗,沒有能瞬間清醒能力。十字坡武松輕鬆調戲孫二娘,魯智深被麻翻後差點做了人肉包子,還鬧出過醉打山門的笑話。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在對「酒」和「醉」把握及意識恢復上,我們提轄和都頭還差的遠。是不是這樣?
  • 被武松和魯智深幹掉的飛天蜈蚣飛天夜叉,誰的武功更高
    這個確實是個大難題,在小編看來,飛天蜈蚣和飛天夜叉其實沒什麼關係,如果說有關係,他們都是道士,而且都是被和尚所殺,因為魯智深和武松都是出家人。因為在水滸傳中,也確實沒有交代這兩個人有任何淵源,至於有人說什麼飛天蜈蚣是飛天道人的師叔,這個完全是臆測,不知道是來自什麼資料,也不知道是誰說這兩人是師出同門。
  • 武松劈出三刀魯智深還擊兩禪杖,這場比試誰贏了?
    即使是在玉麒麟盧俊義面前,武松也是來去自如,看兩人對戰,盧俊義是使出了全力,武松則是敷衍了事,一言不發砍完三刀掉頭就走。交手三招,盧俊義也看出了武松的武功路數,哈哈大笑著停住了腳步——跟盧俊義跟梁山好漢對戰,到最後都是不依不饒地窮追不捨,只有對武松,他是點到為止。於是有讀者說:盧俊義從武松的劈面三刀中,看出了對面是自己未曾謀面的小師弟,所以心照不宣的收手了。
  • 水滸傳中,武松和魯智深死戰不退,最終誰能笑到最後呢?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中有很多的小集團,比如說二龍山集團,魯智深是二龍山的頭領,武松、楊志等人也都是二龍山的頭領,在梁山上,這幾人的關係一直都是最好的。其中武松和魯智深的性格很像,都是灑脫不羈的類型,他們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只想痛痛快快瀟灑過一生。
  • 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楊志,綜合戰力相比為什麼武松是墊底的?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魯智深、武松、楊志是二龍山上的三個當家人,也是梁山泊上的主力,那麼三個人的綜合戰力究竟誰更勝一籌呢?首先,我認為第一名當屬魯智深魯大師。魯智深在梁山眾人中絕對是實力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屬於力量型的武將,在東京大相國寺有倒拔垂楊柳的英雄事跡,能將一株柳樹連根拔起,若是沒有千斤的力氣恐怕是做不到的。他的兵刃也是整部書中最重的——一把重達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
  • 魯智深和武松,究竟誰的力氣更大?書中早已說明,卻極少有人注意
    但是,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無法對力量進行量化,實在顯示不出武松到底有多厲害。雖然原著裡說他「渾身上下有千百斤氣力」,但是,那是說他整體的力量,不是指單臂的力氣。比如說你能雙手託舉兩百斤,並不代表單臂能夠託舉兩百斤。不過,武松單臂的力量,原著裡還是給了個大概的數字,這得從天王堂前的石墩說起。天王堂前石墩的重量,施恩給出了大概數字,大約有四五百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