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與宋太祖趙匡胤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十二

2021-02-13 達西先生的歷史

黃袍加身,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不流血政變。

達西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在結束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統一中國一事上具有重大的歷史貢獻,他與唐太宗被並稱為唐宗宋祖。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是馬上得天下的,他生逢五代亂世,素有報國之心。他的父親就是後周一位將領,母親一直不願讓兒子再去從軍。趙匡胤瞞著家人,在一位得道高僧指點下,投身後周太祖郭威軍中效力。他作戰勇敢,且有智謀,很快脫穎而出,得到提拔。郭威死後,其子郭榮(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他隨周世宗東徵西討,屢有戰功,一直被升到殿前都點檢,統領精銳的禁軍。959年,周世宗死,七歲的幼子宗訓(恭帝)即位,趙匡胤又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師(開封)。建隆元年(960年)元旦,鎮定二州謊報遼朝和北漢兵南下。後周皇帝還是個只會貪玩的孩子,軍國大事統由宰相範質、王溥裁決。他二人立即派遣趙匡胤率領禁軍出城抵禦。趙匡胤率兵一直走到京師城北20裡的陳橋驛也沒見到敵兵蹤影。當晚,趙匡胤便令各軍就驛下營,寓宿一夜,待天明再進軍。就在這時,京師城裡正在傳播著「點檢作天子」的輿論。原來,早在周世宗還在世時,一次徵遼途中,世宗患病。趙匡胤勸他收兵回朝,說待將來有機會再徵遼,世宗聽從了勸告。一路上他從布袋裡取出文書批閱,忽然發現一根直木,上書「點檢作天子」字樣。他心有所動,不露聲色地將原木放回布袋中。回到京師,他就免去都點檢張永德的官,任命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之職。而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與他有郎舅之誼。就在這天晚上,陳橋驛軍中正在醞釀一件大事:都指揮領江寧節度使高懷德首先倡議道:「眼下主上新立,況兼幼弱,我等身臨大敵,雖出死力,何人知曉?不如應天順人,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徵,不知各位意下如何?」眾將齊聲應允。高懷德怕直接稟明趙匡胤會遭到拒絕,便先找到其弟,正在軍中的趙匡義(後來的太宗)商量。趙匡義說此事非同小可,要與歸德軍掌書記趙普商議。而趙普的一句話一語定乾坤,他說:「主少國疑,怎能定眾?點檢威望素著,中外歸心,一入汴京,即可正位。乘今夜安排停當,明晨便可行事。」看來,這個趙普是個拿主意的人。翌日清晨,趙匡胤還在睡覺,營寨外已經喧譁起來。趙匡義推門而入,趙匡胤驚覺,坐起來問何事,趙匡義便將昨晚所議之事稟報。趙匡義說你沒聽外面到處在傳說「點檢作天子」的事嗎?趙匡胤還未來得及回答,高懷德等已捧進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眾將校一律下拜,三呼萬歲。關於此事,有不同版本。有的說趙匡胤不知實情,是被人逼上龍位的;有的則說其實他比誰都明白,不過裝糊塗而已。究竟是怎麼回事,只有天知道。趙匡胤率領禁軍開回守衛空虛的京師,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在宮中作內應,輕而易舉地奪取了皇權,是為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周世宗郭榮萬萬想不到「點檢作天子」的讖語沒應在前點檢張永德身上,倒應在他最信任的後點檢趙匡胤身上。由於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新建的王朝,國號宋朝。宋朝仍建都開封(東京、汴梁),習慣上又稱北宋。以後遷都杭州,稱南宋。趙匡胤兵權在握,後周朝臣全無抵抗的可能。宋兵開進開封,後周宰相範質、王溥跪拜階前,擁宋太祖升殿即位,周恭帝降封鄭王。接著,宋太祖親徵,先後打敗在潞州起兵反宋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和在揚州起兵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鞏固了後周境內的統治,進而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俗話說,前頭有車,後頭有轍。趙匡胤是被人黃袍加身坐上龍椅的,他當然擔心手下有兵權的將領也會如法炮製,危及宋朝天下。他先是下令罷免了兩位統領禁軍的將領的兵權,讓他們各自出任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一職。禁軍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有擁立之功,不好下令罷免。一天,宋太祖請擁立他的將領們飲酒,乘醉說:「不是靠你們的力量,我不會有今天。但作天子也太艱難,不如作節度使快樂,我整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說:「你們雖沒有異心,但一旦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嚇得涕泣叩頭,第二天便稱病辭職。宋太祖解除他們統領禁軍的兵權,外放作節度使。而宋朝的節度使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虛銜,是用來安置宗室外戚、功臣故老的,既無兵權,又無政權,與唐朝時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不能同日而語,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以溫和的方式解決了部下擁兵自重的問題,比起後世的朱元璋以誅殺功臣來鞏固江山,要文明得多,也更具人情味。但世上的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此舉開啟了有宋一代重文官,輕武將的風氣,造成軍隊長期的積弱現象。以至於到後來金兵屢屢犯境,朝中竟無大將領兵抵禦。即使抵抗,軍隊也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最後導致汴梁失陷,徽欽二帝被金兵俘虜的靖康之恥,怕是宋太祖始料不及的吧!

宋太祖趙匡胤。

圖片達西製作。

黃袍加身。

圖片達西製作。

杯酒釋兵權。

圖片達西製作。

作者簡介

高棟,原名承獻,陝西綏德人,高級記者。曾供職於新疆伊犁電視臺;擔任過自治區記協理事、自治區廣播電視學會理事、自治州廣播電視學會秘書長及伊犁電視臺副總編輯。新聞作品曾多次在自治州、自治區和全國獲獎;廣播新聞專題《兩個母親的心靈世界》曾獲中華《大地之光》徵文特等獎。出版過個人通訊論文集《潮湧伊犁河》;散文隨筆集《秋實集》、《我的記者生涯》和《伊犁印跡》。在《新疆日報》、《伊犁日報》等各類報刊、網站上發表散文、隨筆、特寫、報告文學和文藝通訊400餘篇。

作者近照。

圖片達西製作。

達西後記:

總體來說,宋朝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僅僅就是有關於趙匡胤上臺前後的成語典故,就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等。宋朝也是一個對文人非常寬鬆和容忍度較高的朝代。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利用陰謀詭計,而不是靠腥風血雨的造反和戰亂而登上皇位的。實際上,他是被高懷德、趙普和其弟弟趙匡義的擁戴而黃袍加身。關於這些,在高棟先生的文章中已有詳盡的描述。在這裡,我們再補充一個與趙匡胤和趙匡義有關的故事,那就是燭光斧影。

燭光斧影,是指在宋開寶九年(976)十月的一個夜晚,臥床不起的太祖趙匡胤,將晉王趙匡義召到帳中議事。據說那天是「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當時,兩人為議事方便而避去左右衛士和宦官、宮妾等。期間,有人看見宮內帳下燭影搖動,趙匡義時而離席,似乎有慌亂的退避之狀。片刻,人們又聽到有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並聽見太祖趙匡胤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太祖趙匡胤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祖一命嗚呼;晉王趙匡義繼位,史稱為太宗。

據說太祖駕崩之後,宋皇后讓人們去叫自己的繼子秦王趙德芳速來宮中。但此時聽到的傳呼是,晉王來了。宋皇后大吃一驚,對趙匡義跪地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而趙匡義卻回答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爭執不休。最多數的說法,是晉王趙匡義謀害了太祖趙匡胤而篡位。但也有人認為,是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匡胤和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趙匡義繼位。所以,當時的所謂燭光斧影,只是太祖在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匡義在行篡逆之事。

自宋代以來,燭光斧影這句語氣隱約,文辭閃爍的典故,給後人們留下了多少撲朔迷離的想像空間。但奇怪的是,歷代正史,包括《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續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甚至一些文人筆記《宋論》等,都沒有懷疑過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所謂的燭光斧影,不過是後代文人們的妄自揣度和自由想像而已。

那麼太祖趙匡胤是如何而死的呢?目前有人認為,太祖可能是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鬱症。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有酗酒的惡習,而且從開寶八年之後就身體就每況愈下,甚至還出現了打獵時的"墜馬"事件。事後,暴怒的趙匡胤不僅斬殺了自己的坐騎,而且發誓從此再不打獵。自此,宋太祖趙匡胤經常情緒低落地說出喪氣之言,而且一反帝王生前不選陵墓的習慣,為自己選了陵地。果然不久,宋太祖趙匡胤就駕崩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燭光斧影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趁太祖熟睡之際,太宗想調戲太祖的寵姬花蕊夫人費氏。姦情被太祖發覺,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的原諒,便下了毒手。這個類似於現代情節的香豔故事,似乎更不可取。

也有人考證,燭光斧影中的斧字,不是指"斧頭",而是指"紙鎮"。紙鎮是不可能殺人的。

近世,有學者對金匱之盟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不符合邏輯。但也有人認為,今人不理解古人的邏輯,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黑暗的時期,其不僅四分五裂,而且禮信誠信等傳統道德全部淪喪。面對亂世,身為母親的杜太后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孫們落得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才提出這個在當時非常合理的兄終弟及的盟約。

雖然杜太后在史書中素有賢名,但說到底還是一個母親。在歷史上,溺愛幼子,希望長子把王位或者皇位傳給弟弟的太后屢見不鮮。因此,杜太后希望日後能把皇位傳給小兒子也在情理之中。《宋史》和《續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杜太后尤愛匡義。

自此,在南北宋319年歷史的18個皇帝中,沒有了趙匡胤的後代子孫。但這些,又與老百姓們有什麼關係呢?

責任小編:青冰小姐

高貴者有高貴者的歷史;卑微者有卑微者的歷史。

只要是人,就是歷史。

歡迎掃描關注

解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趙匡胤稱帝:陳橋兵變前傳
    在一個來路不明、不知道誰製造的傳言幫扶下,趙匡胤,作為最大的受益者,順利得到了「殿前都點檢」這個禁軍大將職務。 此時,趙匡胤只有33歲。  這個33歲的帝國禁軍大將,年紀之輕、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稱人精、戲骨。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是如何對待追隨他的死忠粉的?
    這首詩說的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情。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改朝換代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平常。但宋王朝的開創成本卻是最為低廉的,與其它王朝建立的殺人如麻、血流漂杵一比較,趙匡胤建宋簡直稱得上是溫情脈脈了。即便是成本低廉,但宋王朝卻享國祚三百餘年,所以如此與其對待臣下寬容,沒有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有關。
  • 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讓士兵擁戴其為皇帝,宋朝建立.
    不久,柴榮病危回京,臨終前解除了張永德的職務,而以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翌年(960年),恭帝柴宗訓即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以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隔年慕容延釗即表請解職,殿前都點檢此後不再除授。殿前司改由地位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殿前都虞侯節制。
  • 陳橋驛兵變趙匡胤是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然後次年春邊境瘋傳契丹入侵,於是太后和宰相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出徵,可誰也沒有料到的是,趙匡胤剛出東門到了陳橋驛沒多久就發生了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關於黃袍加身,裡面還是很有些許可疑之處。類似的是發生在十年之前就曾經發生過。當時是郭威,也是率領軍隊北伐,不經意之間就在黃河的鄯州被部下黃袍加身了。
  • 陳橋兵變的始作俑者苗廣義,在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活了四十年?
    苗訓,字廣義,生於公元929年,卒於公元1000年,比宋太祖趙匡胤小兩歲,比趙匡胤晚死二十四年。
  •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大宋文明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趙氏文化,傳播趙氏正能量!
  • 柴榮突然病死,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功上位 |宋朝史話連載01
    後周在周世宗壯年突然病死所出現的那種「主少國疑"的動蕩氣氛中,趙匡胤奪取政權也就勢在必然了。公元959年十一月,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縣)的急報傳到開封。說是割據山西的北漢會合契丹兵向後周發動進攻。後周執政大臣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即於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決定派趙匡胤率軍前去抵禦。這就給了趙匡胤一次難得的發動兵變的時機。
  • 陳橋兵變真相被掩蓋,且看趙氏一族是如何洗白自己的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集團蓄謀已久的一次改朝換代的軍事政變。陳橋驛站上呼號擁戴的士兵和將領們不過是供趙匡胤驅使的一群傀儡,真正的操縱者指使者正是趙匡胤本人。所以,必須想辦法洗清自己在陳橋兵變中的不良表現。針對陳橋兵變事件,趙匡胤用了三招來洗清自己。
  • 陳橋兵變,後周孤忠,可嘆可惋
    陳橋兵變裡的後周的最後一個忠臣。顯德七年(約公元960年)正月,此時正是後周周恭帝即位的第一個春節,可這時的京城裡卻是愁雲慘澹,人們的臉上寫滿了不安。原來是他們都聽說了原本領著大軍抵抗契丹入侵的趙匡胤卻在陳橋驛反了。趙匡胤才離開京城幾天就黃袍加身了並且他正帶著大軍回開封。
  • 陳橋兵變中有一細節充滿蹊蹺,大宋王朝諱莫如深,後世爭議不止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成為眾將士公認的「天子」。2月4日,恭帝柴宗訓被迫將皇位禪讓於趙匡胤,宋朝建立,年號改為建隆。此時距趙匡胤出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還不到第二年。對於這場充滿神秘色彩的兵變,北宋朝廷總是諱莫如深,後世猜測更是眾說紛紜,趙匡胤到底是被迫還是在演戲?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 他是陳橋兵變裡唯一被殺的後周將領,趙匡胤深感痛惜
    趙匡胤親眼見證過改朝換代的殘酷。當年,趙匡胤追隨郭威反叛後漢政權時,後漢皇帝劉承祐曾經將郭威居住在京城裡的眷屬全部殺死,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都不放過,「嬰孺無免者」。後來,劉承祐被郭威打敗後,被郭允明所殺。 960年,趙匡胤在發起「陳橋兵變」時,一再向部將們強調,不能隨意殺戮,更不能騷擾百姓,做到秋毫無犯。
  • 宋太祖趙匡胤千裡送京娘,是真?是假?有無史料記載?
    最後通過陳橋兵變,立宋代周,成為宋朝開國皇帝。作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發生在他身上的事,都會被寫進史書,或作為野史在民間廣為流傳。《宋太祖千裡送京娘》是馮夢龍根據趙普的《飛龍記》改編的,故正史上無法記載此事。趙普是趙匡胤的重要謀臣,他寫的《飛龍記》就是給趙匡胤塑造光輝形象的。
  • 陳橋兵變:一場不流血的軍事政變
    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得不迷信武力,自掌握軍權的朱溫顛覆了李唐王朝建立後梁開始,其他軍頭有樣學樣,紛紛仿效,以至於中原紛爭,走馬燈似的換皇帝,走馬燈似的改朝換代,太祖所謂的開國,幹的其實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及後周的那些開國之君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宋太祖開創的大宋王朝之所以沒有成為後宋,除了太祖本人有較高的政治智慧,也是分久必合的大勢所趨。
  • 趙匡胤也是陳橋兵變的受害者,「黃袍加身」的最大受益者另有其人
    周世宗臨終前集合起來的大臣都是他最為信任的親信,當中自然就有趙匡胤。但沒有李重進的身影。這讓趙匡胤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而歷史的轉折點也因兩位大臣的私慾就此出現。此時後周有三位宰相,卻只有範質成為柴榮欽定的顧命大臣。
  • 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為何不反撲?
    陳橋兵變其實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人集團奪權行動。《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陳橋兵變的起因是「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就是說北漢契丹聯軍南下,引發了趙匡胤帶兵出徵。實際上趙匡胤集團謊報了軍情,並沒有這個事,他們只是需要調動、掌控軍隊的理由而已。
  • 擁立趙匡胤上位,北宋六大開國將領,趙匡胤欽定的翊戴六大功臣
    翊戴就是擁立的意思,翊戴六功臣就是擁立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六位有功之臣,也是北宋的六大開國名將。他們本來都是後周的禁軍將領,卻都選擇擁立趙匡胤,今天我們來看看翊戴六大功臣是哪六大名將。顯德七年(960年),高懷德跟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宋太祖繼位後,任命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鎮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國長公主為妻。之後李筠在上黨反叛,宋太祖要御駕親徵,先命令高懷德率領所部與石守信聯合進攻,宋軍在澤州南攻破李筠軍隊。反叛平定後,他以戰功升任忠武軍節度、檢校太尉。後跟隨宋太祖平定揚州。
  • 不為人知:陳橋兵變,原來歷史真相被掩蓋了,歷史真的經不起推敲
    ,後周恭帝顯德七年,趙匡胤的部下發動兵變,在陳橋驛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趙匡胤由此建立了北宋王朝,君臨天下。根據宋史所載,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部下的意思,而趙匡胤完全是受兵士脅迫才會被迫稱帝的。那麼,趙匡胤稱帝真是迫於無奈嗎? 真是像宋史記載的那樣事出偶然嗎?實際上是否如此呢?要知道有句話這麼說的,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因此我們在此聊聊陳橋兵變的前因後果。
  • 陳橋兵變真相:一根擀麵杖打出來的新朝代?
    在一個來路不明、不知道誰製造的傳言幫扶下,趙匡胤,作為最大的受益者,順利得到了「殿前都點檢」這個禁軍大將職務。  這個33歲的帝國禁軍大將,年紀之輕、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稱人精、戲骨。眼看著39歲的後周世宗已經病死,而新即位的後周恭帝柴宗訓,不過是個六七歲的小兒,所以,趙匡胤對於皇位,很是心動。
  •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在宋以前國號的變更都是有嚴格章程的,在成為皇帝之前,那都是諸侯,一般取代了前朝的王朝,都會以自己的封地來成為新朝的國號。而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也是如此。柴榮在世時,趙匡胤受封為歸德軍節度使,也就是宋州節度使。而在唐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開始做大,已經被人普遍認為是屬於諸侯的代稱,唐柳宗元甚至寫過一篇封建論,以此來反對藩鎮。其次,以前中原朝代,登基、或者篡位的君王,都是以先前的稱號為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