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加身,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不流血政變。
達西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在結束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統一中國一事上具有重大的歷史貢獻,他與唐太宗被並稱為唐宗宋祖。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是馬上得天下的,他生逢五代亂世,素有報國之心。他的父親就是後周一位將領,母親一直不願讓兒子再去從軍。趙匡胤瞞著家人,在一位得道高僧指點下,投身後周太祖郭威軍中效力。他作戰勇敢,且有智謀,很快脫穎而出,得到提拔。郭威死後,其子郭榮(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他隨周世宗東徵西討,屢有戰功,一直被升到殿前都點檢,統領精銳的禁軍。959年,周世宗死,七歲的幼子宗訓(恭帝)即位,趙匡胤又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師(開封)。建隆元年(960年)元旦,鎮定二州謊報遼朝和北漢兵南下。後周皇帝還是個只會貪玩的孩子,軍國大事統由宰相範質、王溥裁決。他二人立即派遣趙匡胤率領禁軍出城抵禦。趙匡胤率兵一直走到京師城北20裡的陳橋驛也沒見到敵兵蹤影。當晚,趙匡胤便令各軍就驛下營,寓宿一夜,待天明再進軍。就在這時,京師城裡正在傳播著「點檢作天子」的輿論。原來,早在周世宗還在世時,一次徵遼途中,世宗患病。趙匡胤勸他收兵回朝,說待將來有機會再徵遼,世宗聽從了勸告。一路上他從布袋裡取出文書批閱,忽然發現一根直木,上書「點檢作天子」字樣。他心有所動,不露聲色地將原木放回布袋中。回到京師,他就免去都點檢張永德的官,任命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之職。而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與他有郎舅之誼。就在這天晚上,陳橋驛軍中正在醞釀一件大事:都指揮領江寧節度使高懷德首先倡議道:「眼下主上新立,況兼幼弱,我等身臨大敵,雖出死力,何人知曉?不如應天順人,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徵,不知各位意下如何?」眾將齊聲應允。高懷德怕直接稟明趙匡胤會遭到拒絕,便先找到其弟,正在軍中的趙匡義(後來的太宗)商量。趙匡義說此事非同小可,要與歸德軍掌書記趙普商議。而趙普的一句話一語定乾坤,他說:「主少國疑,怎能定眾?點檢威望素著,中外歸心,一入汴京,即可正位。乘今夜安排停當,明晨便可行事。」看來,這個趙普是個拿主意的人。翌日清晨,趙匡胤還在睡覺,營寨外已經喧譁起來。趙匡義推門而入,趙匡胤驚覺,坐起來問何事,趙匡義便將昨晚所議之事稟報。趙匡義說你沒聽外面到處在傳說「點檢作天子」的事嗎?趙匡胤還未來得及回答,高懷德等已捧進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眾將校一律下拜,三呼萬歲。關於此事,有不同版本。有的說趙匡胤不知實情,是被人逼上龍位的;有的則說其實他比誰都明白,不過裝糊塗而已。究竟是怎麼回事,只有天知道。趙匡胤率領禁軍開回守衛空虛的京師,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在宮中作內應,輕而易舉地奪取了皇權,是為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周世宗郭榮萬萬想不到「點檢作天子」的讖語沒應在前點檢張永德身上,倒應在他最信任的後點檢趙匡胤身上。由於趙匡胤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新建的王朝,國號宋朝。宋朝仍建都開封(東京、汴梁),習慣上又稱北宋。以後遷都杭州,稱南宋。趙匡胤兵權在握,後周朝臣全無抵抗的可能。宋兵開進開封,後周宰相範質、王溥跪拜階前,擁宋太祖升殿即位,周恭帝降封鄭王。接著,宋太祖親徵,先後打敗在潞州起兵反宋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和在揚州起兵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鞏固了後周境內的統治,進而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俗話說,前頭有車,後頭有轍。趙匡胤是被人黃袍加身坐上龍椅的,他當然擔心手下有兵權的將領也會如法炮製,危及宋朝天下。他先是下令罷免了兩位統領禁軍的將領的兵權,讓他們各自出任節度使,從此不再設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一職。禁軍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有擁立之功,不好下令罷免。一天,宋太祖請擁立他的將領們飲酒,乘醉說:「不是靠你們的力量,我不會有今天。但作天子也太艱難,不如作節度使快樂,我整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說:「你們雖沒有異心,但一旦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嚇得涕泣叩頭,第二天便稱病辭職。宋太祖解除他們統領禁軍的兵權,外放作節度使。而宋朝的節度使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虛銜,是用來安置宗室外戚、功臣故老的,既無兵權,又無政權,與唐朝時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不能同日而語,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以溫和的方式解決了部下擁兵自重的問題,比起後世的朱元璋以誅殺功臣來鞏固江山,要文明得多,也更具人情味。但世上的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此舉開啟了有宋一代重文官,輕武將的風氣,造成軍隊長期的積弱現象。以至於到後來金兵屢屢犯境,朝中竟無大將領兵抵禦。即使抵抗,軍隊也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最後導致汴梁失陷,徽欽二帝被金兵俘虜的靖康之恥,怕是宋太祖始料不及的吧!
宋太祖趙匡胤。
圖片達西製作。
黃袍加身。
圖片達西製作。
杯酒釋兵權。
圖片達西製作。
作者簡介
高棟,原名承獻,陝西綏德人,高級記者。曾供職於新疆伊犁電視臺;擔任過自治區記協理事、自治區廣播電視學會理事、自治州廣播電視學會秘書長及伊犁電視臺副總編輯。新聞作品曾多次在自治州、自治區和全國獲獎;廣播新聞專題《兩個母親的心靈世界》曾獲中華《大地之光》徵文特等獎。出版過個人通訊論文集《潮湧伊犁河》;散文隨筆集《秋實集》、《我的記者生涯》和《伊犁印跡》。在《新疆日報》、《伊犁日報》等各類報刊、網站上發表散文、隨筆、特寫、報告文學和文藝通訊400餘篇。
作者近照。
圖片達西製作。
達西後記:
總體來說,宋朝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僅僅就是有關於趙匡胤上臺前後的成語典故,就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等。宋朝也是一個對文人非常寬鬆和容忍度較高的朝代。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利用陰謀詭計,而不是靠腥風血雨的造反和戰亂而登上皇位的。實際上,他是被高懷德、趙普和其弟弟趙匡義的擁戴而黃袍加身。關於這些,在高棟先生的文章中已有詳盡的描述。在這裡,我們再補充一個與趙匡胤和趙匡義有關的故事,那就是燭光斧影。
燭光斧影,是指在宋開寶九年(976)十月的一個夜晚,臥床不起的太祖趙匡胤,將晉王趙匡義召到帳中議事。據說那天是「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當時,兩人為議事方便而避去左右衛士和宦官、宮妾等。期間,有人看見宮內帳下燭影搖動,趙匡義時而離席,似乎有慌亂的退避之狀。片刻,人們又聽到有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並聽見太祖趙匡胤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太祖趙匡胤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祖一命嗚呼;晉王趙匡義繼位,史稱為太宗。
據說太祖駕崩之後,宋皇后讓人們去叫自己的繼子秦王趙德芳速來宮中。但此時聽到的傳呼是,晉王來了。宋皇后大吃一驚,對趙匡義跪地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而趙匡義卻回答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爭執不休。最多數的說法,是晉王趙匡義謀害了太祖趙匡胤而篡位。但也有人認為,是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匡胤和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趙匡義繼位。所以,當時的所謂燭光斧影,只是太祖在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匡義在行篡逆之事。
自宋代以來,燭光斧影這句語氣隱約,文辭閃爍的典故,給後人們留下了多少撲朔迷離的想像空間。但奇怪的是,歷代正史,包括《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續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甚至一些文人筆記《宋論》等,都沒有懷疑過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所謂的燭光斧影,不過是後代文人們的妄自揣度和自由想像而已。
那麼太祖趙匡胤是如何而死的呢?目前有人認為,太祖可能是死於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鬱症。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有酗酒的惡習,而且從開寶八年之後就身體就每況愈下,甚至還出現了打獵時的"墜馬"事件。事後,暴怒的趙匡胤不僅斬殺了自己的坐騎,而且發誓從此再不打獵。自此,宋太祖趙匡胤經常情緒低落地說出喪氣之言,而且一反帝王生前不選陵墓的習慣,為自己選了陵地。果然不久,宋太祖趙匡胤就駕崩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燭光斧影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趁太祖熟睡之際,太宗想調戲太祖的寵姬花蕊夫人費氏。姦情被太祖發覺,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的原諒,便下了毒手。這個類似於現代情節的香豔故事,似乎更不可取。
也有人考證,燭光斧影中的斧字,不是指"斧頭",而是指"紙鎮"。紙鎮是不可能殺人的。
近世,有學者對金匱之盟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不符合邏輯。但也有人認為,今人不理解古人的邏輯,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黑暗的時期,其不僅四分五裂,而且禮信誠信等傳統道德全部淪喪。面對亂世,身為母親的杜太后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孫們落得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才提出這個在當時非常合理的兄終弟及的盟約。
雖然杜太后在史書中素有賢名,但說到底還是一個母親。在歷史上,溺愛幼子,希望長子把王位或者皇位傳給弟弟的太后屢見不鮮。因此,杜太后希望日後能把皇位傳給小兒子也在情理之中。《宋史》和《續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杜太后尤愛匡義。
自此,在南北宋319年歷史的18個皇帝中,沒有了趙匡胤的後代子孫。但這些,又與老百姓們有什麼關係呢?
責任小編:青冰小姐
高貴者有高貴者的歷史;卑微者有卑微者的歷史。
只要是人,就是歷史。
歡迎掃描關注
解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