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
在宋以前國號的變更都是有嚴格章程的,在成為皇帝之前,那都是諸侯,一般取代了前朝的王朝,都會以自己的封地來成為新朝的國號。比如說曹操曹老闆,他的爵位是魏王,所以他的兒子曹丕代漢以後新國號就是魏。司馬炎乃是司馬昭嫡長子,司馬昭死後,他襲封晉王位,於是新的王朝就是晉朝。
而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也是如此。柴榮在世時,趙匡胤受封為歸德軍節度使,也就是宋州節度使。而在唐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開始做大,已經被人普遍認為是屬於諸侯的代稱,唐柳宗元甚至寫過一篇封建論,以此來反對藩鎮。其次,以前中原朝代,登基、或者篡位的君王,都是以先前的稱號為國號。
秦漢不提,即使曹魏,也是先封魏王,再篡位,國號"魏"隋朝代周,源自楊堅隨國公稱號。唐朝,同樣如此。趙匡胤是統軍將領,直接陳橋驛兵變篡位,壓根沒來得及走權臣、封爵,封王,禪讓的流程。只好從用他得節度使的所在宋州,取號"宋",趙匡胤還好。如武則天的「周」,壓根沒有一毛錢關係,同遼金元清取國號可以歸為一類。明朝的國號「明」,源自明教。
再者,王朝的繼承牽扯到「德」這個概念,北宋的德是毫無爭議地確定為火德,所以往前倒推,後周應該是木德。後漢是否有宣傳自己的「德」這不得而知,因為它很短命,只有四年,可能都來不及去研究自己的「德」。從後周是木德來往前推演,就有點耐人尋味了。因為眾所周知大唐帝國是土德,從土德到木德之間只有金和水這兩個德,而實際上卻有四個王朝。
可以推算的是金德和水德分別對應後晉和後漢,而後唐由於自稱是對大唐帝國的復興,所以應該也是土德。另外,唯獨宋州,要什麼沒什麼。要知道,就算比經濟,宋朝的「北上廣深」也輪不到它呀,當時宋朝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除了汴梁外,還有金陵,杭州,成都等等,真要說設一個南京,金陵其實也遠比宋州合適不是?若不是宋州乃是趙匡胤的封地,是宋朝國號的來源,它何德何能能成為宋四京之一?
最後,國號這個東西,除了爵位,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從地理位置出發的。而封爵,幾乎都是從地理位置來的。比如三國時期的曹魏,是因為曹操生前是魏公,但他為什麼被封為魏公呢?因為當時他所治的區域是漢朝時期的魏郡。季漢是個例外,因為人家本來就是皇室後裔,別管多偏,可以直接冠以漢朝,季字是伯仲叔季中第四的意思,意為西漢、玄漢、東漢之後第四個漢朝。後面的南北朝啊,五代十國啊,幾乎也都是遵照以地理位置取國號的慣例,就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