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是承載佛陀思想的重要載體,作為鎮寺法寶,寺院通常會在最高處或最深處築建藏經樓。能夠以大藏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全世界只有韓國海印寺,而且經文全部採用歐陽詢書體焚香精雕細刻而成,作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去送上一個遲到的敬禮。——純道題記
海印寺位於韓國伽耶山,在新羅時期是華嚴宗十大道場之一,現為曹溪宗五大叢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禪教大本山之一。寺內保存有高麗大藏經版,即所謂的「八萬大藏經」,作為最古老的三藏收藏庫,設計上的熟練與保存技術令人驚訝,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海印寺內目前有500多位僧人,是擁有禪院、律院、講院的海東名剎。
13世紀問世的高麗大藏經版共計81258塊,號稱「八萬大藏經」,約5200萬字,藏經版殿按南北方向並行排列有正面15間的兩座大規模建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海印寺位於伽耶山,屬於朝鮮三藏,是最完整的藏經收藏地,在公元1237到1249年間, 雕刻在80,000 塊版木上。十五世紀修建的建築長溪湧潘戈,是為了收藏版木,被推崇為一座獨特的藝術品。作為最古老的三藏收藏庫,它們設計上的熟練與保存技術的高超令人驚訝。
海印寺,亦名牛頭山,位於慶尚南道伽耶山南側山麓陝川郡紅流洞溪谷的盡頭,是韓國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相傳是由古代一位宰相,用他遊龍宮時帶回來的海龍王的印章蓋成的,所以叫海印寺。
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俱現。華嚴大經即依此定中所印現之萬有而如是說。
華嚴宗的根本經典是《華嚴經》,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華嚴宗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佛說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義,以及審查根機。如說《法華》時,入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時,入等持王三昧;說《涅盤》時,入不動三昧。
實際上,海印寺初建於新羅時期的公元802年,由順應、利貞兩位大師所創建。 後因多次遭受火災,除憧千支柱和石塔,大部分被燒毀。李朝末年海印寺重建,主要建築有一柱門、鳳凰門、解脫塔、九光樓、冥府殿、大寂光殿、法寶殿、藏經閣等40多座雄偉精美的古建築。寺內的牆壁上繪有李朝時代的風俗畫,還有石塔、玉燈、塔香爐等30多件文物。
大藏經版共81258塊,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在現存的大藏經中,這一部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善。這部大藏經刻於高麗高宗23年至38年(公元1236年-1251年),歷時15載,共有1251部,6791卷,每塊經版寬69.5釐米,長23.9釐米,每版22行,每行約14個字。在平整而有光澤的版面上雕刻的成千上萬的字,其高超的木版雕版印刷技術水平在世界文化出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大藏即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集經藏、律藏和論藏之大成,是研究世界佛教的寶貴文獻。八萬大藏經是現存大藏經中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舉世公認的標準大藏經和佛教全書。日本新修大藏經時以此為準,中國也重將其引回國內。
大藏經在高麗王朝時代曾收藏於江華島傳燈寺內,到李氏王朝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運至海印寺,保留至今。儲藏大藏經版的版庫建成於1488年,建成後從未遭受過戰亂和火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管大藏經的建築。
高麗顯宗(1009~1031)時期刻制的初雕大藏經,是由於被蒙古軍的入侵而燒毀後重新雕刻的,因此也被稱為再雕大藏經。初雕大藏經被燒毀以後,高麗高宗19年(1232)為了用佛力低檔蒙古的入侵,遷都到江華島,從國家的角度設立了大藏都監機構,開始重新雕刻大藏經版。
一開始大藏經版在慶尚南道南海雕刻後挪移到江華島大藏經版堂進行保管,但由於高麗末期倭寇的頻繁侵入,朝鮮太祖時期(1398年)挪移到現在的海印寺藏經版殿中保管至今。此大藏經版是開泰寺的僧統守其對照北宋官版和契丹本及中國初雕大藏經進行校正的大藏經。
據李逵報編著的《大藏經刻版君臣祈告文》記載,在顯宗二年(1011)契丹軍入侵時,雕刻大藏經上報契丹軍已撤退,祈願因蒙古入侵大藏經版燒毀而重新雕刻,以佛力打退蒙古的入侵。大藏經版共雕刻了12年,如果加上準備期間,一共花費了16年的時間完成的。
海印寺本身因戰爭等原因,七次遭受火災,新羅、高麗時代之建築遺物悉歸烏有,唯收藏大藏經板木之屋舍倖免,實屬不可思議。 高麗大藏經經板之木取自生長在海島上的樺木和伏樟木,砍伐後首先在大海中浸泡三年,然後取出排列橫置,經三年晾乾,再用鹽水浸泡,放在陰涼處晾乾後,用刨子平整木頭,作成版塊。
刻經的時候,要沐手焚香,專心誠意,在佛前祈禱:惟願三寶加被,經文絲毫無差。祈禱畢後,先在木版上用毛筆寫上經文,每寫一個字,都要虔誠禮拜,再順序按字跡雕刻經文。整部藏經前後由30多人書寫完成,統一用歐陽詢書體,精湛美觀,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校訂嚴謹。所以,高麗大藏經在諸部大藏經中屬於精湛完美的版本之一。日本製作新修大藏經時,曾把此大藏經作為標準,中國也反而從韓國引進它,英、美、法、德等歐美發達國家也紛紛引進它,對世界佛教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海印寺藏經版殿是保管13世紀製作的八萬餘張世界性文化遺產高麗大藏經版的寶庫,是海印寺現存建築中最古老的建築。藏經版殿按南北方向並行排列有正面15間的兩座大規模建築。藏經版殿南面的建築為修多羅莊,北面的建築為法寶殿,東面和西面各有一座小規模的東、西寺刊版殿(側殿)。
該建築用簡潔的方式進行了處理,只具備了作為版殿所需要的功能,而沒有進行任何裝飾,前後面窗戶的位置和大小互不相同。良好的通風、防潮效果、保持室內的合理溫度、版架的陳列裝置等都非常科學,這一點被認為是大藏經版能夠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藏經版殿的精確的修建年代不詳,但據記載,在朝鮮世祖三年(1457年)奉諭旨重新修建了40餘間版殿,在成宗十九年(1488年)由學祖大師得到王室支援重新修建了30間大藏經經閣後被命名為普眼堂。光海君14年(1622年)和增建了修多羅莊,仁祖2年(1624年)重新修建了法寶殿。
藏經版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保存大藏經的建築,海印寺的建築手法體現出朝鮮初期傳統木製建築式樣,不僅其建築本身很優美,而且建築內部採用了能自然地進行合理的換氣和溫溼度調節等功能。
應讀者要求,《禪藝會》將於2016年5月12日至17日組織禪藝文化愛好者訪問韓國,以參拜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佛教遺蹟為主,兼顧考察韓國文化。整個行程由上海市文明單位,全國百強旅行社上海國旅提供優質旅行服務,《禪藝會》安排專家隨團講解韓國佛教歷史與文化,歡迎有意參加者報名 "韓國禪藝一團",額滿即止。長按或掃一掃以上二維碼,可以進入專題微信群,了解更多有關出訪韓國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