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大藏經》經板數量 多出94板

2021-02-17 佛光山星雲大師

圖說:大師細讀大藏經。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人間社記者 依恩 首爾報導】 2015-08-18

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8月10日表示,第32號國寶海印寺《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的經板數量,相較1915年統計的81,258板,多出94板,共為81,352板。

《八萬大藏經》是高麗時代雕刻而成,高宗時代因蒙古入侵,為祈求佛力護國,發願再雕刻大藏經,動員全國學者與技術人員收集資料,經多年努力而完成,因經板數高達81258板,俗稱「八萬大藏經」,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為韓國第32號國寶,目前保存在廣尚南道的海印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韓聯社報導,大藏經的經板數量一直存有爭議,大藏經自1962年被指定為國寶後,一直未展開縝密調查研究,因此1915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數據結果保留至今。

文化財廳相關人士表示,大藏經經板數量較多,各方一直指出其數量有偏差。文化財廳從2000年起,針對大藏經實施「數位化」作業,拍攝經板,檢查每一張經板的狀態,因而完成對經板數量的調查。更發現有36板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雕刻的經板。

文化財廳物質文化遺產課長尹淳護表示,有學者主張,應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製作的經板另外規畫管理,而佛教界則認為需將所有經板都當作國寶。文化財廳10月左右將召開學術大會或聽證會,決定是否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製作的經板也列為國寶。


圖說:大師穿梭於大藏經典藏處。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相關焦點

  • 樸相珍《木刻八萬大藏經的秘密》
    那天排隊,看了韓國樸相珍的書:《木刻八萬大藏經的秘密》。
  • 【韓國】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
    海印寺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寺中藏經版庫裡存放著13世紀問世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高麗大藏經版。大藏經版共81258塊,號稱「八萬大藏經」,總字數約5200萬之多,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現存大藏經中,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善的。
  • 號稱「八萬大藏經」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海印寺
    海印寺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寺中藏經版庫裡存放著13世紀問世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高麗大藏經版。大藏經版共81258塊,號稱「八萬大藏經」,總字數約5200萬之多,據稱無一錯漏,既工整又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現存大藏經中,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善的。
  • 韓國海印寺及其八萬大藏經
    能夠以大藏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全世界只有韓國海印寺,而且經文全部採用歐陽詢書體焚香精雕細刻而成,作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去送上一個遲到的敬禮。——純道題記海印寺位於韓國伽耶山,在新羅時期是華嚴宗十大道場之一,現為曹溪宗五大叢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禪教大本山之一。
  • 你知道名聞世界的韓國海印寺「八萬大藏經」嗎?
    寺內保存有高麗大藏經版,即所謂的「八萬大藏經」,作為最古老的三藏收藏庫,設計上的熟練與保存技術令人驚訝,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海印寺內目前有500多位僧人,是擁有禪院、律院、講院的海東名剎。
  • 《清敕修大藏經》是中國「唯一的官版大藏經」嗎?
    早在北宋開寶年間(972年前後),宋太祖敕命「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版」。十二年後,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已雕成的大藏經板運抵京城開封,太宗敕命在太平興國寺建印經院印藏,這就是我國第一部木刻本官版大藏經《開寶藏》。之後,與北宋王朝對峙的遼朝,在遼聖宗至遼道宗年間也雕造了一部大藏經,即《契丹藏》,史料表明它也是一部官版大藏經。
  • 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記:修復時連大氣都不敢出
    一點點剝離粘連的殘頁 揭開了一塊塊「紙磚頭」 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記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的明代紙經和清代龍藏木經板吸引了無數觀眾。挑戰 剔除積墨用了四個多月上百年的木經板,歷經多次輾轉,出現了蟲蛀、裂隙、糟朽、變形、發黴,甚至個別經板已斷裂、掉字,作為保護經板四周之用的披麻掛灰也被不同程度地破壞,這給修復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 稀世罕見的大藏經——《藏文龍藏經》,願見聞者福慧增長,轉發者吉祥如意!
    《龍藏經》全稱是《乾隆大藏經》,它的另一簡稱是《清藏》。全部經板均選用上好的梨木雕造,正反兩面均雕有文字,刻工精細,刀法洗鍊,字體渾厚端秀。每函經的第一冊扉頁有釋迦說法圖、萬歲牌,最末一冊尾頁有護法的韋馱,以白描手法雕刻了莊嚴而又生動的畫面,代表了當時版畫藝術的高度造詣。
  • 周叔迦:漫談大藏經
    國內刻本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或蜀本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現在無全本,流傳的零卷也極少。《佛祖統記》卷四三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記云:「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又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記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經,板成進上。」據《北山錄》卷十注及《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記其板數凡十三萬餘板。
  • 各種大藏經|網盤下載
    在佛教東傳兩千年間,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但最後匯集、編纂成「藏」的卻屈指可數,國內可考的不過十餘次(宋及遼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國外可考的,高麗叄次,日本七次。我國第一部刻本漢文大藏經《開寶藏》,是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刻本。此後,歷宋、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年間先後有各種官刻、私刻版本二十餘種。
  • 大藏經
    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在漢傳佛教兩千年間,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最後彙編成「藏」的,中國可考的有十餘次(宋及遼金八次、元二次、明五次、清三次);國外可考的,高麗三次,日本八次。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海印寺藏經板殿(199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海印寺藏經板殿(1995) 2019-06-11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象雄大藏經
    象雄大藏經      《象雄大藏經》的起源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古老的象雄,現在的阿里地區,也就是南瞻部中心,崗仁波切。崗仁波切是世界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長的雍仲本波佛教的佛經,記載了雍仲本教的教義、儀軌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軌跡。
  • 【免費電子書】《高麗大藏經》
    ■ 《高麗大藏經》簡介《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王朝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無誤,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高麗大藏經》中那些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玄奘法師、鳩摩羅什法師、真諦法師、義淨法師、不空法師,被譽為中國佛教最偉大的五位譯經師。近日,筆者喜獲《高麗大藏經》一套,有八十冊,現根據「總目」,將唐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佛經例舉出來,以供好學者參考。
  • 《大藏經》的由來
    就連上面提到的《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中「大藏經」一詞,在道宣所作的《續高僧傳》卷十七《智□傳》中也改作「寫一切經一十五藏」。可見「一切經」為當時流行的說法。只是從五代開始,特別是自北宋以後,「大藏經」一詞見於典冊的次數日益增多,呈現出逐漸取代「眾經」、「一切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普遍使用的佛教術語。
  • 金代刊刻漢文大藏經《趙城金藏》孤本經卷現身
    《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總集,在迄今發現的佛教典籍中,漢譯本保存數量最為可觀。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副主編張新鷹介紹:「唐代以前已經有寫本形式的大藏經,直到北宋開寶年間,在官方主持下才有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因此,《開寶藏》成為歷代雕版印刷大藏經的鼻祖。
  • 《乾隆大藏經》簡介
    》簡介《乾隆大藏經》,又名《乾隆版大藏經》、《乾隆藏》、《龍藏》、《清藏》,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由皇帝欽定,以明朝《北藏》為底本增減刻印的敕版藏經。 (三)堪為我國木版書之最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莊嚴而不失生動。雕成經版79036塊,版面重量約400噸,堪稱我國木版書之最。「龍藏」經版刻成後,共印刷103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6年再次印刷22部。
  • 公益贈送 | 《乾隆大藏經》(全168冊)
    ●是中國最後一部官修漢文大藏經,集佛教傳入中國數千年譯著之大成。●是研究佛學、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的重要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