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記:修復時連大氣都不敢出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一點點剝離粘連的殘頁 揭開了一塊塊「紙磚頭」 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記

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的明代紙經和清代龍藏木經板吸引了無數觀眾。

是誰能讓「沉睡」了幾十年的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從蟲蛀、裂隙、糟朽、變形、發黴到煥然一新……記者走進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室,揭開了這批文物背後長達4年的重生之路。

劫難 輾轉破損後落戶雲居寺

走進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展櫃內陳列著清代龍藏木經板。經板旁的圖片,暴露了它修復前的老樣子:斷裂、發黴、缺損、字跡模糊……這是歷經了怎樣一段歲月?

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續曉玉說,「我們珍藏的22000餘卷明代紙經和7000餘塊清代龍藏木經板,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經輾轉來到雲居寺的。」

據考證,龍藏木經板是清代皇室下令,刊刻於1733年至1738年的一部佛教典籍叢書。刊刻完成後初存故宮武英殿,乾隆朝末年遷入柏林寺存放。1966年,經板由寺內遷出存放於寺外臨時搭蓋的大棚內。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由於臨時大棚簡陋粗糙,致使這批珍貴文物長期受到水浸雨淋,加之蟲蛀、重壓等傷害,損毀非常嚴重。1982年7月,為搶救這一批珍貴文物,經板被移至智化寺,由北京市文物局保管。1991年1月,經板被全數運至雲居寺。1993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石刻博物館重印《龍藏》,之後出於長久保存的考慮,將大部分經板存放到了昌平十三陵文物庫房內,雲居寺只留下少部分。

從那時起,這些珍貴的佛經在專人的看護下,在雲居寺的庫房和藏經閣裡「沉睡」。直到2016年,雲居寺文物管理處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開始對兩宗文物開展科學化、規範化的保護工作,這些紙經和木經板便開啟了它們的「復生」之路。

復生 修復時連大氣都不敢出

2019年,修復師王治濤帶領著20人的專業修復團隊,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專家的指導下,承擔起了雲居寺裡的500卷明代紙經的修復重任。

走進20℃的恆溫恆溼修復室,俯在桌前的王治濤正在用手中的小鑷子輕輕地將破碎的紙經一點點拼起來。漸漸地,王治濤的額頭上滲出了一層薄汗,兩名助手一邊幫他擦汗和做安全防護,一邊負責遞上工具……

「歷經數百年的一冊明代紙經,經頁全都脆化了,一點風,甚至喘一口氣兒,它就能被吹碎了。所以,修復它們時都要戴上雙層口罩。」放下手中的工具,王治濤說,「修復師就是『文物醫生』。在我的眼中,需要修復的紙經就像是一位病人,身上可能有水漬、斷裂、絮化、蟲蛀等多種頑疾。治療中要又輕又準,還要最大限度地保證安全。」

記者了解到,一頁紙經的修復必須一次性完成,所以修復一開始,就不能停下來。因此,修復師常常在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直到處理完成,才能喝口水、喘口氣。

王治濤說,修復一頁經書,事前的準備要非常充分,有時要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就拿這批經卷和經板來說,從2016年文保團隊的專家們開始研究,僅紙經和木經板的基礎病害調查就長達一年半的時間,然後編制修複方案和論證,直到2019年初,第一階段的修復工作才啟動。可在正式修復前,還要對紙經和木經板「體檢」,制定詳細的修複方案,才能進入繁瑣的修復工作,整個過程中,要歷經滅菌殺蟲、經文色牢度測試、顏料加固等十餘道工序。這些過程,全部都要用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下來。

王治濤介紹,這些工序中,難度最大的是要把粘連十分嚴重的書籍,一點一點地剝離,又不能傷害到經書。「那本經書就像是一塊『紙磚頭』,因為經書質地纖薄且年代久遠,上百頁紙已經粘連在一起無法翻開了。」王治濤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明代《南藏》紙經時的驚訝。揭經前,通過溫溼度的控制讓紙恢復到蓬鬆的狀態。然後坐在桌前,左手輕輕翻起頁腳,右手用特製工具將頁面輕輕剝離。這一環節不能有一點失誤,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經面缺損。哪怕是一個筆畫缺損,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修復一卷《南藏》紙經尚且如此,修復整個208卷明代紙經就更複雜了,僅揭經頁就重複了成千上萬次。

挑戰 剔除積墨用了四個多月

上百年的木經板,歷經多次輾轉,出現了蟲蛀、裂隙、糟朽、變形、發黴,甚至個別經板已斷裂、掉字,作為保護經板四周之用的披麻掛灰也被不同程度地破壞,這給修復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指著字口十分清晰的一塊清代龍藏木經板,修復師魏子茗說,「我第一次見到它時,表面滿是灰塵,上面還生了黴斑。因經板有一定程度的糟朽,其周邊已經變得非常脆弱,輕輕一碰就會掉渣。板上的積墨也很厚,經板上寫的是什麼,已經無法辨認。」

清除積墨成了修復的重中之重。魏子茗先對這塊木經板進行乾式清潔,拿軟毛刷和棉籤去除表面的灰塵和黴菌,繼而用蒸汽清洗機把經板表面的積墨軟化,用特製的竹籤將卡在經板上的積墨一點點剔除。

木經板上的字因年久腐爛變得十分脆弱,有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完整的,其實底下全是空的,輕輕一碰就會塌下去了。由此,剔除木經板上的積墨要格外小心仔細。

「經板上都是繁體字,筆畫多,筆畫之間的距離只有頭髮絲兒那麼細。我們採取數字掃描技術,把經板上的字放大到數倍,就是要將肉眼看不到的積墨,也清理乾淨。」魏子茗介紹,「清理工序完成後,還要對經板進行加固。這要按比例調和出一種特製的膠,刷在經板上,讓它慢慢滲透進去。然後膠的比例再一點點變濃,一遍遍刷。刷完後用毛巾將其擦拭乾淨,卡在細小的字體裡面的部分,再用棉籤清理出來。這樣加固過後,木經板就會變得堅硬,還易於保存。」

就這樣,靠一點一點剔墨清理,一遍一遍滲透加固,一塊木經板才能夠以百年前的原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魏子茗所在團隊的7名成員,光是清理清代龍藏木經板表面的積墨,就用了4個多月時間,常常在修復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7個人用了近兩年時間,修復了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

「每當一件文物修復完成,那就是修復師們感覺最榮耀的時候。那種感覺,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魏子茗說。

目前,這批修復完成的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已存放在雲居寺庫房,管理人員定期進庫檢查,並對庫房內投置的防蟲、防黴藥品進行更換。雲居寺將對修復技術經驗進行整理存檔,為下一階段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打下基礎。(記者 褚英碩)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明代紙經 清代龍藏木板經 雲居寺首次展出文物修復成果
    為加強對雲居寺珍貴館藏文物的保護與利用,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7月17日,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開幕。此次展覽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展覽內容分為「珍貴典籍 結緣雲居」「護經傳寶 守正創新」「妙手匠心 古籍重生」三個部分,透過實物、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以時間軸為序列加以藝術再現。現場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9卷修復完成的明代紙經和10塊修復完成的清代龍藏木經板,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文物的修復過程、方法和技術,揭開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
  • 《八萬大藏經》經板數量 多出94板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人間社記者 依恩 首爾報導】 2015-08-18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8月10日表示,第32號國寶海印寺《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的經板數量,相較1915年統計的81,258板,多出94板,共為81,352板。
  • 「大氣都不敢出」不要說成是 Don't dare to take a breath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很有用的英語習語, 「連大氣都不敢出」 怎麼表達,相信很多人都會說 I don't dare to take a breath.但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它表達的是「我不敢深呼吸」 「連大氣都不敢出」這麼表達更地道:wouldn't say boo to a goose. wouldn't say boo to a goose|連大氣都不敢出。
  • 「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亮相西安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房山石經精神,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12月15日,「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在西安唐都新碑林藝術博物館開幕,為西安市民奉獻了一道有著1400年歷史積澱的文化盛宴。
  •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走進西安古城
    西安市秦阿房宮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白宇坤、西安唐都新碑林藝術博物館館長印建幸、北京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外聯發展科科長李超、陝西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王猛、西安漢都新苑書韻協會會長王聯社等嘉賓出席展覽開幕式。
  • 瀘州市圖書館明泥金寫本《妙法蓮華經》完成修復
    在所有紙張中,磁青紙也較為珍貴。其次,經書插圖是由當時與唐伯虎齊名的明代畫家仇英親筆所繪。第三,卷端題跋由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親筆手書。因此,將《妙法蓮華經》稱為瀘州市圖書館『鎮館之寶』,一點都不過分。」這部《妙法蓮華經》最初由鎮江丹徒北固山甘露寺藏經閣收藏,清兵入關後,經書為努爾哈赤之子多鐸所得。清嘉慶年間,一位姓廖的人偶然得到此經後,作為「傳家寶」一直傳到了1930年。
  • 新時代文明實踐:正月十六 走進雲居寺 探訪房山石經 中國夢登山隊第二百八十四次活動簡報
    在過去,因身體原因,完成這些項目,都是奢望,可望不可及的。 這都是在參加中國夢登山隊後,自己堅持的結果,體驗到戶外運動的無窮魅力,讓自己重新年輕了一把,激情一反,享受到青春的快樂!楊蕾分享了一家人不是膽小,就是恐高,不出家門,演變成膽大,愛敢挑戰,盼著星期六的戶外鐵桿分子,也分享了孩子琥珀由不敢讀《大學》到上WC時愛背上兩句《大學》,再到能大聲朗讀《大學》的轉換,讓孩子收穫了滿滿的自信。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甚至在吳承恩的筆下,還說出了:「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其實,除了這些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我們去翻看史書,發現史料中雖然有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取經的故事,但內容並不是特別詳細。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唐代高僧,佛教故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因素,唐僧的真實形象愈發亦幻亦真。唐僧是誰?
  • 雲居寺將於清明節期間推出「孝思·感恩」文化系列活動
    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2.祭奠已故親人。清明節是祭祀掃墓的日子,為了引導改變人們上墳燒紙的不文明陋習,我處設計了菩提信箋和DIY製作兩項遊客參與項目,並利用主管孝親的地藏菩薩院內設立了祈福區。
  • 免費經書結緣需知
  • 四本經典好看的古言重生文,《嫡女重生記》和《良陳美錦》上榜!
    現在的小說雖多,但反而越來越找不到對自己口味的小說了,雖然現在看書快了,但是看一部小說需要的時間卻更長了,因為現在的小說真的是越寫越長從一開始的幾十萬字,到現在的普遍幾百萬字,再到部分已經超過了千萬字,《嫡女重生記》和《良陳美錦》相信喜歡看古言重生文的書友都應該知道這兩本書,因為這兩本書一直都是在排行榜裡名列前茅的,堪稱經典神作,作者的文學功底都很高,質量也都非常不錯,評分口碑雙料王,沒看過的小夥伴可要抓緊時間看看喲
  • 日本這所寺院與中國關係密切,收藏的這批經書在國內都很罕見
    僧侶不事生產,古代寺廟的發展總是依賴於施主的施捨,如果有皇室支持,便可大舉發展了。醍醐天皇(897年至930年在位)及穩子皇后先後皈依醍醐寺,大舉資助,於907年在笠取山修建藥師堂和五大堂,供奉延壽的藥師佛和消災的五大明王,讓醍醐寺成了重要的皇家寺院,醍醐天皇的稱號就來自於醍醐寺,可見其寺地位之尊崇。醍醐寺五重塔是日本京都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 參展之路多坎坷 劫難重生譜傳奇 ——一件山水盆景不平凡的參展經歷
    一、遲到記2017年11月,首屆CPAA中國(靖江)山水組合盆景展中,該作品是郭先生受邀參展的四件作品之一,當時題名為《家住長江大山邊》,旨在反映郭先生家鄉湖北天門的奇山異水,表達思鄉之意,也順應當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
  • 老北京都不一定知道,房山這座寂靜的寺廟,被譽為「北京的敦煌」,居然藏著「三絕四寶」!
    紙本經有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其中最珍貴的便是「舌血真經」,是祖慧比丘用舌尖血寫成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有60萬字之多,十分震撼。雲居寺四寶之三佛祖舍利。 據介紹,在日本侵華戰爭時,雲居寺曾於1937年秋後、1939年秋後和1942年相繼遭到三次大規模轟炸。
  • 房山雲居寺石經~石料從哪兒來? 科研小組歷時兩年調查揭秘!
    雲居寺石經刊刻何以延續千年?長久以來,很多人都把房山盛產雕刻名石「漢白玉」作為其理由。然而,記者通過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發現,一千多年前,當地尚不具備大規模開採漢白玉的條件。那麼,房山石經到底是什麼材質?石料究竟都開採自哪兒?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