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三焦辯證

2020-12-12 騰訊網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一、三焦病證的分類

三焦所屬臟腑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標誌著溫病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多為溫熱病的初期階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陽明和足太陰脾經的病理變化。脾胃同屬中焦,陽明主燥,太陰主溼。邪入陽明而從燥化,則多呈裡熱燥實證;邪入太陰從溼化,多為溼溫病證,其中足陽明胃的病變。多為極期期階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多為肝腎陰虛之候,屬溫病的末期階段。

(-)上焦病證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人體從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開始就出現的肺衛受邪的證候。溫邪犯肺以後,它的傳變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順傳」,指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足陽明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即從肺經而傳入手厥陰心包經,出現「逆傳心包」的證候。

【臨床表現】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脈浮數或兩寸獨大;邪人心包,則舌蹇肢厥,神昏諺語。

【證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惡風寒。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熱。肺氣不宣,則見咳嗽。午後屬陰,濁陰旺於陰分,故午後身熱。溫熱這邪在表,故脈浮數。邪在上焦;故兩寸獨大。

溫邪逆傳心包,舌為心竅,故舌蹇;心陽內鬱,故肢厥;熱迫心傷,神明內亂,故神昏譫語。

(二)中焦病證

中焦病證,是指溫病自上焦開始,順傳至於中焦,表現出的脾胃證候。若邪從燥化,或為無形熱盛,或為有形熱結,表現出陽明失潤,燥熱傷陰的證候。若邪從溼化,鬱阻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表現出溼溫病證。因此,在證候上有胃燥傷陰與脾經溼熱的區別。

1。胃燥傷陰證:是指病入中焦,邪從燥化,出現陽明燥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腹滿便秘。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黃或焦燥,脈象沉澀。

【證候分析】陽熱上炎,則身熱面赤。燥熱內盛,熱迫津傷,胃失所潤,則見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咽燥,唇裂苔黃或焦燥。氣機不暢,津液難於輸布,故脈沉澀。

本證病機與臨床表現和六經辨證中的陽明病證基本相同。但本證為感受溫邪,傳變快,人體陰液消耗較多。

2。脾經溼熱證:是指溼溫之邪,鬱阻太陰脾經而致的證候。

【臨床表現】面色淡黃,頭身重病,汗出熱不解,身熱不揚,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或見胸腹等處出現白菩。

【證候分析】太陰溼熱,熱在溼中,鬱蒸於上,則面色淡黃,頭重身痛。溼熱纏綿不易分解,故汗出熱不解,溼熱困鬱,阻滯中焦,脾運不健,氣失通暢,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洩。溼性粘滯,溼熱之邪留戀氣分不解,鬱蒸肌表,則見身熱不揚,白菩透露,苔黃滑膩,脈細而濡數,均為溼熱鬱蒸之象。

(三)下焦病證

下焦病證,是指溫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陰精,肝腎受損,而出現的肝腎陰虛徵候。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動,神倦脈虛,舌絳少苔,甚或時時欲脫。

【證候分析】溼病後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陰耗損,虛熱內擾,則見身熱面赤,手中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等陰虛內熱之象。陰精虧損,神失所養則神倦。陰精不得上榮清竅則耳聾,肝為剛髒,屬風木而主筋,賴腎水以涵養。真陰被灼,水虧木旺。筋失所養而拘攣則出現手腳蠕動甚或痙攣。陰虛水虧,虛風內擾則心中詹詹大動。至於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欲脫,均為陰精耗竭之虛象。

二、三焦病證的傳變規律

三焦病的各種證候,標誌著溫病病變發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階段。其中上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初期階段;中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極期階段;下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末期階段。其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經開始,由此而傳人中焦,進而傳入下焦為順傳;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衛傳入手厥陰心包經者為逆傳。

三焦病的傳變,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受病機體抵抗力的強弱等因素,如病人體質偏於陰虛而抵抗力較強的,感受病邪又為溫熱、溫毒、風溫、溫疫、冬瘟,若順傳中焦,則多從燥化而為陽明燥化證;傳入下焦,則為肝腎陰虛之證。如病人體質偏於陽虛而抵抗力較弱者,感受病邪又為寒溼,若順傳中焦,則多從溼化,而為太陰溼化證;傳入下焦,則為溼久傷陽之證。唯暑兼溼熱,傳入中焦可從燥化,也可以溼化;傳人下焦,既可傷陰,也可傷陽,隨其所兼而異。

三焦病的傳變過程,雖然有自上而下,但這僅指一般而言,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病犯上焦,經治而愈,並無傳變;有的又可自上焦徑傳下焦,或由中焦再傳肝腎的,這又與六經病的循經傳、越經傳相似。也有初起即見中焦太陰病症症狀的,也有發病即見厥陰症狀的。這又與六經病證中的直中相類似。此外,還有兩焦症狀互見和病邪瀰漫三焦的,這又與六經的合病、並病相似。

相關焦點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和五臟相對應。六腑和五臟不同,五臟幾乎都是實心的,六腑都是空心的。胃、膽、大小腸、膀胱都是如此,六腑的作用源自於空,承擔的功能主要就是疏洩。三焦則是六腑中最重要的一腑,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他六腑,都能從現代醫學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器官,只有三焦特殊,完全就是個虛擬的存在,是指所有臟腑之間的間隙。
  • 《令龍讀書,中醫的辯證論治》(中醫學003)
    作為中醫診斷,辨證論治又分為辯證和論治兩個部分,從理論上看,辨證論治是一個整體,辯證是論治的前提,沒有準確的辯證就不會有正確的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疾病,包括處方用藥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中醫學上,症與證還有病有著本質的區別。
  • 肝膽溼熱的症狀有哪些 如何診斷鑑別
    溼熱是中醫的一個術語,是兩種致病的邪氣,溼熱證會侵犯很多的臟器,比如會出現肝膽溼熱,脾胃溼熱等,不能的溼熱證有著不同的表現,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肝膽溼熱的症狀! 肝膽溼熱的症狀 肝膽溼熱的症狀 中醫認為,肝膽溼熱證是指由於溼熱蘊結肝膽,疏洩功能失職所表現的症候。多由感受溼熱之邪,或偏嗜肥甘油膩,釀溼生熱,或脾胃失健,溼邪內生,鬱而化熱所致。由於肝膽位於中焦,故在三焦辯證中屬中焦辯證範疇。
  • 中醫解惑: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2020-12-28 12:25:37 來源: 青年中醫李鐸 舉報
  • 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六腑之一的「三焦」,是中醫特有的名稱。對其形態與功能,歷來有許多爭議,目前尚未統一結論。
  • 中醫常說「三焦不通,百病叢生」,怎樣打通三焦?方法並不難學
    這種矛盾綜合型體質就是中醫所說的上熱下寒性體質,而導致這一體質的根本原因在於三焦不通。「三焦」是什麼意思?三焦是中醫領域的專有名詞,它屬於五臟六腑中的六腑,三焦與其他五腑不同,它並不是一個實質性的人體組織,而是將所有身體臟器都包括在內的一個巨大腔室,涵蓋了胸腔和腹腔的所有內容物。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三焦不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那麼,怎麼才能疏通三焦呢?
  • 中醫是怎麼治療白血病的?能根治嗎?
    本次科普將為大家解答,在治療白血病上,中醫起到的作用和意義,中醫如何辯證施治白血病以及是否可以根治的問題。白血病可以吃中藥治療嗎?中醫在治療白血病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中醫如何辯證施治白血病?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內經》就有關於白血病證候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古代沒有白血病這個詞,但是有這麼些個關鍵詞,都在說白血病的症狀,比如虛勞、血證、骨痺、積聚、溫病、症積、惡核!
  • 福州御和堂中醫口碑如何?辯證施治 古方傳承!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醫治病、養生保健越來越被人所重視。中醫五千年歷史,有其獨特之處,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往往是很有效,這也是中醫的奧秘之處。中醫並不是按穴位,吃點中藥這麼簡單。
  • 三焦 臟腑間的通道
    《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仁心仁術江岸區泰安堂中醫診所張之玲醫生
    武漢江岸區有一家中醫診所叫泰安堂,進入江岸區逢人一問就知道了位置所在,或許您會問道,一家診所有這麼大的名氣嗎?回答是肯毋庸置疑的!  走進泰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醫國粹」四個字,這裡的調理項目都是按照傳統中醫的六大法寶進行的。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藏是內在本質,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為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體內的內臟可以分三類: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五臟(心、肝、脾、肺、腎)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是中醫的五臟指的是人體的五個系統,包括臟器和功能,而不是臟器本身。
  • 淺談「三焦」到底是什麼?
    三焦位於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分為上中下三部,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和心包互為表裡。中醫基礎中講到,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諸氣,即總司人體氣化的作用,為通行原氣和水液的通路。三焦為本原之氣的通道,原氣發源於腎,須借三焦之通路才能輸布周身,以激發和推動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難經》《難經》中記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就是對於原氣通道的描述;另一方面,三焦也是水液的通道。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
  • 中醫直言: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
  • 「去火」第一要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
  • 舌苔厚黃的中醫診斷治療
    看看中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上面看當人的胃氣嚴重的時候,就會燻蒸依附著於舌頭,由此舌苔就會最先表現脾胃的功能,當脾胃溼熱的時候舌苔就會變黃。舌苔厚黃的詳細原因:黃苔有淡黃,嫩黃,深黃,焦黃等不同。一般說,黃苔的顏色越深,則熱邪越重。淡黃為微熱;嫩黃熱較重;深黃熱更重;焦黃則為熱結;黃而幹為熱傷津;黃而膩則為溼熱。
  • 中醫的「腠理」到底指的是什麼?
    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醫的經絡是一樣的。腠理作為人體組織的一部分,與體內臟腑氣血有密切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意思是說清輕無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間,沉澱有形的物質儲存在五臟之中。《靈樞·論痛》指出,人體「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與三焦、元氣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陽膀胱經有密切的關係。
  • 上、中、下三焦溼熱
    【辯證施治】:  由於溼性粘滯難除,故既使是溼溫之邪在表,亦決非可望一表而除或一清而退。因此,有「溼溫忌汗」之說,大發其汗,常致津液耗而溼不除。故而需通過芳香宣透之法,使腠理疏達,氣機暢通,才可微微汗出而解,庶無溼熱稽留之弊。溼熱初愈之時,往往餘邪纏留不盡,其時既需藥治,亦需謹慎飲食。《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 淮安治療男性疾病的老中醫 推薦淮安幸福中醫館名中醫王兆凱
    研究顯示,中醫在各種男性疾病治療中能夠獲得顯著的應用效果。而淮安幸福中醫館在傳統男科經驗與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得到了繼承,中醫館名中醫對男性病獨到的認知和治療更是受到了患者及同仁的高度認可。作為一個中醫醫生,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正確的辯證之法,辨證的法則很多,例如八綱辨證、還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