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重要的是不折騰,少折騰,而中國足球是太能折騰。其實足球的崛起根本不能指望迅速,這本身就不符合足球發展規律。其實韓國、日本足球一開始也依靠金元足球,邀請大牌教練及大牌球員加盟,但後期進行了快速調整,不再一味追求聯賽知名度,而是紮實做好足球一些基礎工作,如邀請一些務實、而業務紮實的國外教練做青訓,不對成績過多要求,很多來日本的外籍教練一幹就是十幾年,讓孩子們真實地學習到足球的樂趣、夯實基礎。
另一方面在足球文化普及、媒體宣傳上做足了功夫,媒體大量地對待初級聯賽、各階段校園聯賽機遇加大的關注與宣傳,讓足球從小到大深入到每個人的精神世界裡,並以此獲得不同成長階段的榮譽感,這非常利於培養兒童最初對待足球正確的理解和信仰。
韓國隊一直以來就是亞洲一流強隊,一直到現在仍然是亞洲一流強隊。所以不存在迅速提高成為強隊的問題。
真正迅速提高成為亞洲一流強隊的是日本隊,三十多年前,日本隊屬於二流球隊的行列,而中國隊是二流偏上、一流偏下的位置,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中國隊還是比日本隊強那麼一點點,日本隊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三點:抓青訓,派出一批批的小球員到巴西學習,歸化巴西球員加入國家隊。
至於說中國隊為何淪為亞洲三流,也是一個一言難盡的事情。足球水平的真正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足協現在想通過歸化球員抄近道好達到彎道超車的效果,即使短暫成功恐怕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到頭來還是一個錯誤的循環罷了。
大家搜搜孫繼海說的原因,很實際!大概意思是,學生們想踢球,你得有地方吧,有地方得有人教吧,有人教,得有人組織吧!得進行比賽鍛鍊吧!窮孩子就算了,門檻太高!為了學業,為了安全,為了孩子的未來,作為家長你願意讓孩子踢球嗎?雖然我們十多億人,真正玩足球的比韓國要少,更別說日本啦!我們沒有積蓄吧!所以越來越臭!足協不會浪費時間金錢!方向都沒搞懂!
足球文化缺失 令這個問題成為了無解的問題。
幾流的水平不重要 關鍵是在認識論上的謬之千裡 讓中國足球與這項運動的宗旨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足球運動不應為了存在而存在而應該是貫穿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深入骨髓的熱愛和訴求我們賦予了足球太多的意義甚至多到連足球自己都難以承擔中國足球的重點不在於它屬於幾流而在於它何時才能回歸清流。
日韓能否成功是它們一直遵循著足球規律來發展,並且確定好方向之後一直堅持執行。成為亞洲一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韓的水平也不是迅速提高的,量變到質變總是有一個過程的,而它們一板一眼地堅定執行者發展的路線是值得咱們借鑑的。在八九十年代咱們還能和日本扛一扛,踢韓國確實踢不過,比賽中總會崩盤,心理素質也沒別人強。現在日韓已經是亞洲絕對的一流強隊了,而咱們中國的水平卻大幅度地下降,和日韓的差距越拉越大。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1.踢球人少。我們中國人口多,但足球人口基數很少,和日韓比不了。由於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眼中讀書考學才是最重要的,踢球在家長眼中是不務正業,不如讀書有出息。而且踢不出來的話又過了讀書的年紀,一輩子都會受影響。因此願意拿孩子的前途去賭的是極少數的家長。
日本在2016年1月結束的第94屆比賽中,有48支球隊參加全國大賽,參加地方預賽的球隊數總計竟然多達4144支。全國大賽階段的比賽全程提供電視轉播,有43家電視臺機構參與。決賽當天,來到東京國立競技場的現場觀眾多達54090人,這樣的上座人數比大部分中超比賽都要多得多。
1996年,日本足協出臺了聞名的「日本足球百年計劃」,內容涵蓋了聯賽的創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訓,國家隊的訓練等一系列措施。
自此之後,日本足協組織的每年小學、中學、大學聯賽多達數萬場,廣泛的青少年參與和全民認可,讓日本足球在短短三十年時間內煥然一新。
從1998年之後,日本男足再也沒有缺席過世界盃,打入淘汰賽次數最多的亞洲球隊就是他們,他們已經是三屆亞洲杯冠軍;而日本女足,已經是世界盃冠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