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足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有機會的,關鍵是自己沒有找準發展方向,在學巴西還是學歐洲上搖擺不定,沒有看清作為亞洲人應該走什麼技術道路。在這方面日本,韓國,尤其是日本認準了走巴西技術足球道路是唯一正確的,事實證明日本走對了,而中國到現在也沒明白。所以在中國從上到下醒過來的時候,也就是中國足球真正開始爬出谷底的時候
中日韓足球的差距,其實也是文明社會進步的體現!中國人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國家也只是短短的40年,之前完完全全是農業社會的思維管理社會的!大眾平均收入非常低,短期第一目標解決溫飽問題,足球運動卻屬於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整個社會不重視足球是普遍現象。加上足球職業化的改革是新瓶裝舊酒,並未真正推動足球運動,差距被拉大是必然的!
足球水平不是固化的,是動態的,無必勝信念的一群遊魂也場上遊蕩能踢進球?我想只要這些運動員個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策群力,練技術,練戰術,想對策,抱定必勝決心去練去踢,就能踢好。
日韓搞職業化那是真的奔著建設足球強國去的,中國足球搞「職業化」那是奔著賺大錢去的。目的都不一樣,結果當然相差萬裡。
中國足球在沒有職業化之前在亞洲還屬一流球隊,職業化後慢慢淪落成二流、三流!說明什麼?職業化是失敗的,球員在不是為踢球而踢球,而是為錢踢球了。記得李鐵李金羽那一批球員嗎,剛從巴西學成歸國時,是何等的氣勢!可是分散參加聯賽後很快就失去了光環。商業化運作腐化了球員腐化了整個行業系統!讓從業人員沒有了精神失去了靈魂,藍球也會慢慢如此!花再多錢把神請來也沒用!職業化這個洋經不適合國情,必須得改革從找一條適合國人的球路。
真有天賦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問題沒法送去青訓,想想現在一個小孩到足球學校學習到出來要花多少錢!一般家庭是沒辦法承受的!
日韓青訓抓的好,優秀球員層出不窮,足協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中國足球裡面存在太多錢,個個都想分一杯,不放口。其他運動無太多利益,所以可以迅速向好,如籃球等超高的薪酬,使隊員喪失了向上的動力,輕輕鬆鬆賺錢,再不想出國去高水平聯賽鍛鍊。
韓國的足球學習的是德國,講究身體素質和體能。
日本的足球學習的是巴西,講究個人能力和傳控。
中國足球開始學習德國,後來學習巴西,再後來學習荷蘭,最後學習義大利…這也是中國足球找不到方向的原因
國內足壇咱就喊出注重青訓,而且年年喊,可現在的青訓越來越抽抽,只有幾家俱樂部的青訓搞得還可以,大部分俱樂部青訓都有名無實。年輕球員的技術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很匱乏,球員踢球的目的不端正,只為錢而踢球。要改變國內球員的現狀,要進行顛覆性改革,要有大動作,是一項系統工程
中國的體育實行精英培養,國家和地方選出優秀苗子進行專業培養,期待在奧運會奪金牌。
而足球是一項大眾運動,國外都是從幾百萬球員中層層競爭篩選,組成高水平的隊伍聯賽,再從聯賽裡鍛鍊出最強的球員打世界盃。
而中國的精英培養,國家不可能養幾百萬球員,只能培養數量不多(幾千?)球員,數量少了,缺乏競爭和對抗對手,質量也上不去,組成的最高聯賽水平和對抗只相當於國外業餘聯賽,國家隊當然不可能有好成績。8090年代有遼寧出產的一批青年才俊以及健力寶派出去巴西學習的年輕球員,這些精英組成的球隊在亞洲也勉強算一流末二流首。後來其他國家的足球都搞上去了,中國的精英體育培養的足球隊就落伍了,成為二流,三流球隊了。
而中國普遍的一胎制度使家長把所有期望寄托在這個小孩子上,各種補課,一門心思培養小孩擠高考的獨木橋,很少有人會讓孩子花大量時間練足球。除了國家精英培養的球員,民間出產的球員很少。足球人口少,所以造成聯賽水平低。
一個人,如果他心裡裝國家!裝著人民!裝著國家榮譽!他寧願累死在球場,也不願輸給別人!如果他,心裡只有利益!和金錢!那他一定不會全力以赴!因為他用利益衡量得失!已經金錢化,商業化!沒有了衝鋒的勇敢和視死如歸的豪情!在強敵面前,他沒上戰場,就已經輸了!
不過,任何項目的提高都需要整個民族的支持,我說的不是國家,國家是官方,民族是群眾,我們國家其實挺支持足球的,就是沒方法,我們的球迷群眾有相當大一部分也是支持的,但偽球迷也很多,支持中國足球的正面聲音湮沒在足球無能論調中,不論青訓也好,留洋計劃也好,只能建立在中國足球環境足夠好的氛圍中,足協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歸化踢世界盃,足球形象一日不轉變,青訓永遠是紙上談兵,沒有世界盃,你憑什麼能吸引1000萬青少年從事足球,就憑中國隊輸泰國就有無數家扼殺了孩子的足球夢。關於中國的足球之路,即便我們再不相信足協,這件事也只有他們能做好,只有他們能長遠的計劃,雖然我仍然認為中國足球崛起至少需要二十年,但或許看到希望不會讓我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