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存法則,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秉承著勤勞致富,奮鬥發家的理念,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勤奮勇敢,這也正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在世界東方千年不倒的獨有奧秘。
古往今來,多少輝煌璀璨多少星光燦爛,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接替上演,如今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經融入進了萬家燈火,烙印在了每個華夏兒女的心底。
(一)、不吝讚美,舍她其誰
中華民族勤勞的美德,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海外遊子的步伐,令全世界側目。它們很是仰慕這種精神,也恨自己無法擁有。
翁山蘇姬被稱為"改變緬甸的女人",她對北面的中國有著天然的好感,曾經在英國牛津留學、又擔任過聯合國助理秘書和不丹外交部官員的她,可謂是學貫東西。
曾經滄海的翁山蘇姬,還是覺得中國文化更值得尊重。如今擔任緬甸國務資政的翁山蘇姬,有了更多能夠深入了解中國的機會。
她來中國的次數越多,越能夠發覺自己的渺小;越覺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在前年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上,翁山蘇姬就自己對中國的看法發表了一番激動人心的評價。
翁山蘇姬這位女強人激動的說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勤奮這方面超越中國。"正是因為對華友好的交往態度,令翁山蘇姬多次受邀到訪中國。那麼,她誇讚中國有何目的呢?
其一,是希望改善中緬之間的關係。因為緬北問題,緬甸一直與中國存在著些許的領土爭端。兩國的關係一直非常微妙,在交往上雙方都保持著高度的謹慎。
而中國與緬甸相隔很近,中國這兩年的發展日新月異,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緬甸要想發展,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它需要中國的幫扶,需要和中國搞好關係,也需要中國的先進經驗。
所以,翁山蘇姬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與中國交好的機會。正因如此,翁山蘇姬積極的主張緬甸加入一帶一路,還在前年親自擔任起了指導委員會的主席。
其二,則是翁山蘇姬的外交政策。她一直希望能夠保持中立主義的大國平衡外交政策,致力於將緬甸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翁山蘇姬想儘可能的把緬甸軍政府時期的一些激進主義全部消除掉,與周邊國家搞好關係。
事實證明,她的願望正在一步一步的實現。如今中緬之間的關係,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雙方也願意就緬北問題達成共識,因此近年來緬北的果敢已經愈發的緬甸化,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整個佤邦也會像今天的果敢一樣。到那時,緬甸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佤邦雖然早年間是中國的領土,而清朝時期將其割讓了出去。新中國成立後,表示尊重佤邦人民的選擇,所以,他們一直留在緬甸。
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中之國,既不投靠緬甸也不歸屬中國。因此,並不是祖國不願將其收回,而是他們自己不願回歸。
(二)、葆力之士,手胼足胝
當然,這只是翁山蘇姬言論中關於利己主義的分析。回歸到她說的話中來,其實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代表著她對中國這麼多年來的成就以及中國人民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傳統的讚許。那麼下面就來說說,我們關於勤奮的"心經"。
首先,是古代耕讀傳家的理念。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用倚仗外力。當然,這令很多統治者虛妄的以為天朝上國無須和外界交流,以至於在清末有了那樣一段悲慘的歷史。
不過關於耕種,古人的確是非常的痴迷。因為它涉及到吃喝,這樣的基本生存需求。古代多少人辛辛苦苦打拼,就為了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使給地主家當佃戶,也要不遺餘力的耕種。
白居易的那句"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正是中國古人勤奮的真實寫照。他們為了能有收穫,從來都是不辭辛苦,也堅信著勤勞能夠致富。
說完了耕種,再來說讀書。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讀書學習,考取功名那是光耀門楣改變社會階層的唯一途徑。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好兒郎將大好的時光都用在了鑽研治學之道上,即使條件再簡陋也九死未悔。
正因如此,才有了那麼多發人奮進的故事。比如鑿壁偷光的匡衡;比如頭懸梁的孫文寶;比如錐刺股的蘇秦;再比如聞雞起舞的祖逖還有囊螢映雪的孫康亦或者是斷齏畫粥的範仲淹。
縱觀世界歷史,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有如此勤奮的耕讀精神。那麼,古人為何會如此努力,如此勤勞呢?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辦法。農民如果不耕作,那麼就只能活活的餓死。當時的勤奮雖然不能致富,但最起碼可以保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如若稍微有點懈怠,糧食歉收,那麼就無法交夠給國家的稅銀,也無法還上給地主家的佃銀。到時候不僅自己沒有吃喝,還得背負一身的沉重債務,除了努力他們別無他法。
而那些苦學的士子們也是如此,像擊楫中流的祖逖家庭情況還好一些,那是他自己樂善好學,而像蘇秦還有範仲淹,那是已經真的走投無路了。
當年蘇秦在家裡的時候,被父母和兄嫂紛紛嫌棄,認為他一事無成。如若他不刻苦讀書,將一輩子生活在指責與謾罵聲中,讀書是他證明自己的唯一途徑。
到後來蘇秦身兼六國之相,父母兄嫂在村外跪迎,他說了一句:"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還有範仲淹父親早逝,母親不得已而改嫁,他的繼父本事不大,也不會幫著範仲淹成家立業,他除了寒窗苦讀以外別無選擇。
因此不論是黃牛般辛勤的古代農民,還是那些苦學的士子,之所以如此勤勞就是因為三個字:被逼的。
(三)、勠力同心,眾志成城
說完了古代,再來說現代。新中國成立之時,百廢待興,國家一片蕭瑟。如今已經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論是在地區還是全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像東北的大米還有河南的小麥,那都是享譽世界的存在。而且,今天的中國學生不論走到哪裡,從來都是刻苦用功,從不畏懼考試。那麼,今天的中國條件已不同往日,中國人為何還要如此的勤奮呢?
首先,是古代精神的延續。古人對種地和學習看的特別重要。這份勤勤懇懇的精神,已經深植到了後世的基因。即使再下去千百年,中國人還是會如此的勤奮,中國如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與勤奮密不可分。
其次,則是國際環境的影響。那部用血與淚譜寫的中國近代史,令無數中國人不禁涕下。新中國成立以後,受到西方國家的排斥與打壓。它們妄圖以經濟制裁的方式,讓中國這個剛剛立國的國家,煙消雲散。
那時候的國人,若是不勤勞,就無法發展內循環,可能就會面臨著饑荒和國外勢力的浸透。如今改革開放以後,國人們都想儘可能的抓住機遇,團結一心的讓祖國發展起來。只要不有求於人,就可以不再受制於人。
若是今天的國人不再勤勞,那麼就會給外國人鑽了空子。它們會以資本的力量,全面佔領中國市場,到那時我們的祖國就會被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全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只有練就了一身的本領,才能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以獨立自主的姿態,站穩腳跟。
翁山蘇姬的那番話說的十分中肯,她已經參悟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絕對奧秘。放眼世界,不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非洲欠發達地區,都沒有這份踏實肯幹的精神。
就像非洲,有很多地方雖然缺乏雨水,不過熱量還是十分充沛的。可那裡的民眾,都把生活的希望寄託給了國際社會的援助,拿著每年的救濟種子去做飯,來年還得靠人接濟。如若他們能有中華兒女一半的精神,大部分地方都不會像現在這樣貧窮落後。
總而言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當十幾億人都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