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埃及某地產公司的一個廣告。和以往印象不同的是,這支廣告中沒有做作的樓盤名,浮誇的畫面,千篇一律的 Slogan,有的只是... ...藝術。
在這段時長約 100 秒的廣告中,隨著鋼琴聲伴奏響起,演員們唱起小紅莓的《Dreams》。於是,一幕幕世界名畫般的場景,開始輪番切換。接下來,就來看看你能認出幾幅吧。
大衛·霍克尼《大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 年《大水花》是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洛杉磯的遊泳池、強烈陽光下的建築和棕櫚樹。他把這幅作品用在了《洛杉磯:四個生態學的建築》一書的封面,幾乎成了這座城市的標誌。
大衛·霍克尼《泳池》《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 年水因為充滿運動、變化,成為霍克尼的視覺謎題。他用鉛筆素描、版畫、油畫這些不同媒介,描繪噴灑的淋浴、遊泳池裡的波光。每一張畫的不同處理方式,都是對瞬息變幻的光線、流動的紋路的再一次提煉。
彼埃·蒙德裡安《紅,藍,黃》《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black》,1926年彼埃·蒙德裡安,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世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紅、藍、黃構圖》是蒙德裡安於 1930 年所著的一本書,是關於蒙德裡安及其荷蘭"風格派"的繪畫集。
亨利·盧梭《夢境》《The Dream》,1910 年《夢境》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亨利·盧梭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幅抒情味十足,也最富色彩的裝飾性的作品。幻想中的原始森林,滿布著奇花異木,一位裸體女人躺在華麗的沙發上。在畫面中間的一個皮膚黝黑的男人,正吹起了長笛。
勒內·馬格裡特《人類之子》《The Son of Man》,1964年《人類之子》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利特的一副自畫像。畫面描繪一個戴著一個圓頂硬禮帽,穿西裝的男人。他的臉被一個綠色的蘋果所遮蓋,體現了人類與自己的作品之間的衝突,有些是可見的,有些是被隱藏的。
弗裡達·卡羅《卡蘿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1940年這幅是弗裡達的一副自畫像。畫面中的她頸上環繞著荊棘,荊棘項鍊上掛著一隻蜂鳥綴飾。蜂鳥是愛情與希望的象徵,不過蜂鳥的重量卻拖著荊棘,在頸上扎出血來,好像因為愛情,所以生活始終帶著痛一樣,讓人感到很哀傷無助。
文森特·梵·高《阿爾勒的臥室》《Bedroom in Arles》,1888 年《阿爾勒的臥室》是梵谷在 1888 - 1889 年創作的繪畫作品,是梵谷的生活寫照,也是寧靜和平的象徵。但這幅作品給人一種旋轉的感覺,從梵谷畫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牆壁和裝飾,都帶有視覺的衝擊,有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身處船舶機艙的感覺。
文森特·梵·高《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1890年《麥田群鴉》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谷,創作於 1890 年 7 月的一幅油畫。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谷的精神狀態的困擾,預示了死亡的跡象。
保羅·高更《消遣》《Arearea 「Joyousness」》,1892年這幅畫中,兩位坐在草地上的大溪地少女,袒露著飽滿豐腴的褐色胴體,前面有一隻紅色獵犬在警覺地嗅著,一切都顯得溫馨而寧靜。整個畫面富有異域情調,並透出一種神秘的氣息,表現了畫家對大溪地風光和土著居民的熱愛。
愛杜爾·馬奈《在女神酒吧》《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1882年該畫描繪了巴黎的夜總會中,女神遊樂廳的場景。舞廳內人頭攢動、活力四射,象徵著當時的巴黎夜生活。但作為實像的女招待,卻以悲傷、空洞的眼神望著觀眾。畫作流露出疏遠孤立之感,側面反映了 19 世紀法國巴黎奢華、空洞的夜生活。
愛德華·霍普《自助餐館》《Automat》,1927年愛德華·霍普,是一位美國繪畫大師。這幅《自助餐廳》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夜鷹》如出一轍,都表現了都市人的日常憂鬱孤獨。
約翰內斯·維米爾《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1927年《倒牛奶的女傭人》是約翰內斯·維米爾,創作於 1658 年的一副油畫。這個畫家對色彩,仿佛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和天賦,總能將 17 世紀荷蘭市民的日常生活,彰顯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
以上就是這則廣告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當然還有一些細節有待你進一步發現,比如,安迪沃霍爾的湯罐頭,就也在畫面中閃現。至於這支地產廣告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用還原名畫的場景去詮釋?答案在這支片子的最後:live an artful life.(過充滿藝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