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設
圖:來自網絡
我們對於鄉音鄉俗的那份堅守,是基於內心深處,對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一種特殊感情。
在外打工的日子,每每和老鄉們在一起,用家鄉話打招呼,身在異鄉的陌生感和孤獨感仿佛一下子消失了,就像又回到了村口的大槐樹下,回到了老家的田埂上,回到了小學門口的代銷店,那麼親切、那麼自然。
在我心中,老家人的打招呼,宛如一首流淌的歌、一片始終難以抹掉的深情。
在這裡,我列舉一下家鄉常見的幾種打招呼的形式和內容:
一、「您吃了嗎?」
如此內容的招呼不計其數,時過境遷,如今這樣的招呼有些令人不解,好端端地就問「吃了嗎?」莫不會想請自己吃飯不成?
事實上,民以食為天,舊時的人們很難填飽肚子,吃飯成為了第一件大事,「您吃了嗎?」既是關切,也是關心,如果你沒有吃,可以到我家吃,意思就是如此。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如今,你吃了嗎?這樣的招呼就有些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當然,打這個招呼還是要看場合的,如若在WC向別人打這樣的招呼,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二、「吸一袋不?」
與「吃了嗎」的招呼意思相近。「吸一袋不?」在捲菸被稱為「洋菸」的時代,吸菸的人多是捧個菸袋抽旱菸,遇到熟悉的人,總會熱情地招呼:「吸一袋不?」如對方沒有明確的表示,這邊的抽菸者就會在鞋底上磕掉菸灰,將菸袋鍋伸進菸葉袋裡,使勁按滿一鍋子菸葉沫,順手遞給對方,對方會毫不猶豫地將沾滿口水的菸袋嘴噙在嘴裡,根本就無視傳染和被傳染的存在。
然後,隨手劃著一根火柴,光亮起處,為了節約一根火柴,總會有另一個菸袋鍋伸了過來,叭叭嘰嘰的咂嘴聲裡,陣陣煙霧繚繞中總是少不了一團咳嗽,沒有人嫌棄那些重複了無數遍老掉牙的故事,饒有興趣地嘮叨著家長裡短,天氣、莊稼和收成。
三、「要錢不?」
熟人相見總還會有人使用這個招呼。如今在市場上、超市裡偶爾還能聽到這樣的招呼。對於年輕人來說,感覺很彆扭,老年人則不以為然。要錢不?多少都總有些做作的成分,如若你真的表示需要錢,那還真的不知道對方能不能掏出錢來。不過,也當真見到過許多人佯裝向衣兜內掏錢,在這個情形下,另一方總是扯住對方的手臂,連連表示有錢,不需要錢,這才在一陣談笑中告別。
四、「喝罷湯了嗎?」
這是讓外地人和年輕人最不能理解的一個招呼。實際上這是源於舊時人民生活困苦,食不果腹,一日三餐只有早中能吃上乾糧,人是一盤磨,睡倒就不餓,為了節省糧食,晚飯就吃稀的,也就是喝湯,久而久之,晚飯就變成了「喝湯」,所以,本來是吃麵條、吃冷麵、吃米線等,在沛縣一帶也成為了「喝麵條、喝冷麵、喝米線。」「吃」就這樣變成了「喝」,也就是源於此。
五、「揍啥去?」
細想一下,這個招呼的方式最讓人彆扭!如果碰上較真的擰筋頭,可能會說,我想做啥就做啥去,礙你什麼事?閒吃蘿蔔淡操心!其實不然,這一個招呼裡蘊含著老沛縣人特有的熱情與真誠!詢問對方做啥去,本意就是問要不要去幫個忙,現在打這個招呼,似乎涉及到對方的隱私,為此,對這個招呼的回覆也極有意思,時常有人心不在焉地回答:「前邊!」也沒有人在意這樣似是而非的回答,擦肩而過,一切似乎都沒有發生。
六、「上哪去?」
與上一個「揍啥去」,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有的人回答去某地某處辦某件事,但也有很多人在匆忙中也以去「前面」作答,這個「前面」究竟在前方的何處,究竟有多遠,除非了當事人,誰也弄不清,當然也沒有人試圖去弄清。
「打招呼」在多年前也變了個味,成為了腐敗和不正之風中的一個不正常的做法。打招呼、遞條子、開後門讓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好在隨著反腐倡廉的深入和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後,使用幹部和重大建設中的「打招呼」現象日漸減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讓人欣喜不已的進步。
千百年來,人們相互打一聲招呼,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事,由於種種原因,打招呼發生了重大的演變,其作用遠遠超出了打招呼本身的含意。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冰釋前嫌,重歸於好,往往就是以打招呼開始的。
人生之路,過客匆匆,無論相識與否,相遇之際投以微笑,打個招呼,必定也會收到友好回應和會心微笑,我們這個社會為此會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多一些友好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