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實習生 王珍珍
2019-02-18 13:53 來源:澎湃新聞
跑步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一門大學問。除了訓練和配速這些繁雜的系統知識,一些最基礎的問題,可能都難倒一大片跑者。
那就是,飯後多久跑步才最合適?
美國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的資深跑步教練蘇珊·保羅就花了一年多時間,和美國各地的路跑協會以及運動營養醫師一同研究,最後得出了一個權威而完整的答案。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飯後跑一跑,需要等一等」。
對於很多在飯後想要跑步健身的運動愛好者來說,時間成了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跑步太早,生怕噁心頭暈;太晚,擔心身體能量被消耗。
其實,飯後半小時內,跑者和健身者應該還是以休息為主。
飯後半小時至一個小時,食物消化的最高峰基本過去了,可以慢慢開始散步、走路等輕度運動。當然實在等不及,那麼不要吃太多,吃到七八成飽,可以在一小時以後出去跑步。因為,吃的食物會影響等待時間。
如果吃的是一頓大餐超過600卡路裡,相當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都有的正餐,建議3到4個小時之後再進行劇烈運動。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但是如果你攝入了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質,比如一杯酸奶和一片蘸有花生醬的麵包片,最好再等一會兒。因為吃完飯後,為了促進消化過程,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進行緊張集中的「工作」。
而跑步中為了提高氧分,需要大量的血液。若在這時進行跑步運動,勢必使運動的肌肉和骨骼「搶走」消化器官的許多血液,結果造成消化道供血不足。這不但會使胃腸的蠕動減弱,而且消化液的分泌也會顯著減少,引起消化不良。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你在跑步時感到無精打採,運動完肚子痛。
另一方面,吃完飯食物尚在胃中,跑步會對身體帶來一定的起伏,會使剛剛攝入不久的食物在腸胃中震蕩、搖晃。
久而久之,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就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包括痙攣,腹脹和胃痛。一旦造成腸胃疾病之後,就會伴隨一輩子。
所以,運動固然重要,但也一定要謹慎科學。
首先,我們要嘗試在長時間運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補充方法。例如,可以在運動超過一小時的情況下每半小時吃一點運動凝膠、能量棒並飲用大量的水。另外,上班族可以在下班後先進行跑步,再進行晚餐。但是跑步前絕對不建議喝酒,因為酒精會影響運動中的身體平衡,容易造成意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跑步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