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看古代的小故事吧!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jù)而伐之。
有個人家裡的梧桐樹枯萎凋零了,鄰居的父親對他說,死了的梧桐樹在院子裡不吉利,會破壞風水,嚇得他急忙把樹砍了。
鄰人父固請以為薪。
鄰居的父親見他把樹砍了,說,你不要丟掉,給我當柴燒吧!
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
這個人聽了很不高興,說鄰居的父親想要柴火所以才給我說死梧桐樹不吉利,讓我把樹砍掉。
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同我做鄰居,卻這樣陰險,做人難道可以這樣的嗎?這樣總是打別人主意,利用別人的鄰居,太危險了。人的心理很有意思,前面的說梧桐樹不詳,後面的要薪,兩件事都沒什麼,聯繫起來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分別心。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寬容、原諒、懷疑,有一個不知不覺的過程,很多人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勿謂無傷,其禍將長。」大家害怕畏懼的,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覺得無所謂,他的影響會很長。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頭,懷疑鄰居的兒子偷了,看他走路的姿勢,像是偷斧頭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頭的,說話的聲音,像是偷斧頭的,所有的動作態度,無不像一個偷斧頭的人。
俄而抇(hú)其谷而得其斧。
不久,這個人在山谷裡掘土,找到了自己的斧子,是自己不小心丟在了這裡。抇(hú):發掘。抇(gǔ):攪亂。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第二天,他再看見鄰家的兒子,動作和態度再也沒有像是偷斧頭的人了。這是一個關於懷疑的故事,有時懷疑太多,會讓人神經衰弱,有一類比較敏感的人,容易神經質,就有這些心理,特別是現在的男女之間,很容易犯這種病。
盧重玄說:事情因為懷疑相似而招致禍害的還多了,前面講的飛鳶墜鼠就是一個,只有提升修養,恪守規則,沒有妄念,沒有私心的人,才能免除禍患。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zhuì)上貫頤(yí),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楚國的白公勝整天擔心下面的人會有叛亂,朝見結束後還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倒拿著馬鞭拐杖。(策是馬鞭,杖是拐杖、柱杖,保持平衡的。)馬鞭上有一個鐵針刺傷了他的下巴,臉下邊的地方,鮮血一直流到地下。他還沒有察覺。
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
鄭國的老百姓聽說這件事,說:「自己的下巴都忘了,還有什麼不會忘記呢?」所以一個人專注到一定程度,就會把自己忘掉,連生命都可以忘掉。
意之所屬(zhǔ)箸(zhù zhe),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意念高度專注的時候,他走路的時候 ,或者踏到陷阱裡,頭撞到直立的木頭(樹木)上,自己都不知道。心理達到一定程度,會影響人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