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書法家,我們最先想到是書聖王羲之,具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以及趙孟等書法名家,而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家有點特別。
字跡堪比「印刷體」的書法家
今天所要介紹的書法家名為劉春霖,他是清朝晚期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甲辰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被稱作「第一人中最後人」。時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劉春霖)」的美譽,劉春霖從小便在古文學上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在詩書畫上均有較高的造詣,並且對書法情有獨鍾,即使在晚年為了生存,也依舊堅持靠寫字賣文賺取酬勞。尤其擅長寫小楷,小楷的字跡之間流露出靈動之氣,清新中不乏堅毅剛勁之感。
他的不少佳作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一氣呵成,落筆如雲煙,給人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劉春霖在平時書寫時,字跡也頗為工整,上圖為他參加科舉考試時所書寫的試卷,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會覺得很驚訝,這種用毛筆寫出來的小楷字體竟然像印刷出來的一樣,字跡非常的乾淨、工整。這在當時還不存在電子印刷術的舊社會是很難得的。因為他平時如印刷般的工整字體,當時人們經常把他的字體稱為「印刷體」。同樣,劉春霖的小楷字跡娟秀端莊、清新雋永,深受很多人的喜愛與追捧,他的作品在民間流傳甚廣。直至今日,劉春霖的真跡仍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被諸多書法愛好者所收藏。劉春霖的一生雖起起伏伏,崎嶇坎坷,卻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書法佳作,主要作品有小楷《大唐三藏聖教序》、《蘭亭序》等。
醜書大師:無藝術美
對於劉春霖這樣乾淨工整的「印刷體」,有不少醜書大師認為這種字體太死板,毫無藝術的美感,他們覺得真正的書法就應該是存在自己的線條美,不能太過於拘束,讓書寫過程跟隨著自己的想法而不斷變化。在他們這些醜書大師眼裡,劉春霖這般堪比「印刷體」的字跡雖十分工整,但沒有自己的特點,讓人無法從他的作品中感到書法這種藝術所帶來的美感。首先,小編認為隨便去惡意評判一個書法家的作品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一個書法家的作品好也罷,存在不足也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譬如醜書大師這種隨意去否定一些作品的價值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再者,部分醜書大師自己的書法水平略顯不足,卻仍要去找出其他書法家作品的缺點,以此來彰顯自己書法作品的「特別」。
當今社會的醜書大師
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許多醜書大師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騙取更多的利益,打著「打破傳統書法壁壘,追求更高層次藝術」的旗號,如一個個跳梁小丑般,在大庭廣眾之下用什麼所謂「自我獨創」的口書、盲書、吼書、射書甚至是尿書等方法來博人眼球,通過這些荒唐羞恥、可笑至極的旁門左道還收穫了不少粉絲,有的人甚至不惜花幾十萬、幾百萬的重金求購這些「另類」的書法作品,他們這種行為無疑是在譁眾取寵。從一方面來說,醜書大師的各種行為無疑是傳統書法藝術界的一股「濁流」,玷汙了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藝術瑰寶,影響了書壇千年的聖潔。從另一方面來說,醜書大師的行為和所謂的「佳作」扭曲了年輕一代人對於書法的認識,抹黑了書法藝術在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對我國想要培養年輕一批的書法人才、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後果。如果這些醜書大師一意孤行,不斷地做一些打破原則和底線的可笑行為,終將被永遠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真正值得欣賞的書法
最後小編想說,那些醜書大師真的不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而劉春霖的作品字跡乾淨工整、清新雋永,不僅像「印刷體」,更應該值得我們這些後人所喜愛、欣賞。劉春霖留於後世的書法佳作,其珍貴程度與收藏價值同樣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應具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