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科舉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大師:無藝術美

2020-12-14 娛樂豬豬君

提到書法家,我們最先想到是書聖王羲之,具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以及趙孟等書法名家,而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家有點特別。

字跡堪比「印刷體」的書法家

今天所要介紹的書法家名為劉春霖,他是清朝晚期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甲辰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被稱作「第一人中最後人」。時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劉春霖)」的美譽,劉春霖從小便在古文學上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在詩書畫上均有較高的造詣,並且對書法情有獨鍾,即使在晚年為了生存,也依舊堅持靠寫字賣文賺取酬勞。尤其擅長寫小楷,小楷的字跡之間流露出靈動之氣,清新中不乏堅毅剛勁之感。

他的不少佳作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一氣呵成,落筆如雲煙,給人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劉春霖在平時書寫時,字跡也頗為工整,上圖為他參加科舉考試時所書寫的試卷,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會覺得很驚訝,這種用毛筆寫出來的小楷字體竟然像印刷出來的一樣,字跡非常的乾淨、工整。這在當時還不存在電子印刷術的舊社會是很難得的。因為他平時如印刷般的工整字體,當時人們經常把他的字體稱為「印刷體」。同樣,劉春霖的小楷字跡娟秀端莊、清新雋永,深受很多人的喜愛與追捧,他的作品在民間流傳甚廣。直至今日,劉春霖的真跡仍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被諸多書法愛好者所收藏。劉春霖的一生雖起起伏伏,崎嶇坎坷,卻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書法佳作,主要作品有小楷《大唐三藏聖教序》、《蘭亭序》等。

醜書大師:無藝術美

對於劉春霖這樣乾淨工整的「印刷體」,有不少醜書大師認為這種字體太死板,毫無藝術的美感,他們覺得真正的書法就應該是存在自己的線條美,不能太過於拘束,讓書寫過程跟隨著自己的想法而不斷變化。在他們這些醜書大師眼裡,劉春霖這般堪比「印刷體」的字跡雖十分工整,但沒有自己的特點,讓人無法從他的作品中感到書法這種藝術所帶來的美感。首先,小編認為隨便去惡意評判一個書法家的作品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一個書法家的作品好也罷,存在不足也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譬如醜書大師這種隨意去否定一些作品的價值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再者,部分醜書大師自己的書法水平略顯不足,卻仍要去找出其他書法家作品的缺點,以此來彰顯自己書法作品的「特別」。

當今社會的醜書大師

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許多醜書大師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騙取更多的利益,打著「打破傳統書法壁壘,追求更高層次藝術」的旗號,如一個個跳梁小丑般,在大庭廣眾之下用什麼所謂「自我獨創」的口書、盲書、吼書、射書甚至是尿書等方法來博人眼球,通過這些荒唐羞恥、可笑至極的旁門左道還收穫了不少粉絲,有的人甚至不惜花幾十萬、幾百萬的重金求購這些「另類」的書法作品,他們這種行為無疑是在譁眾取寵。從一方面來說,醜書大師的各種行為無疑是傳統書法藝術界的一股「濁流」,玷汙了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藝術瑰寶,影響了書壇千年的聖潔。從另一方面來說,醜書大師的行為和所謂的「佳作」扭曲了年輕一代人對於書法的認識,抹黑了書法藝術在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對我國想要培養年輕一批的書法人才、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後果。如果這些醜書大師一意孤行,不斷地做一些打破原則和底線的可笑行為,終將被永遠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真正值得欣賞的書法

最後小編想說,那些醜書大師真的不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而劉春霖的作品字跡乾淨工整、清新雋永,不僅像「印刷體」,更應該值得我們這些後人所喜愛、欣賞。劉春霖留於後世的書法佳作,其珍貴程度與收藏價值同樣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應具備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古代唯一留下了的狀元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令書法家膜拜
    在古代時期,朝廷為了廣納賢士也為了讓更多的寒門子弟可以讀書,依靠自己努力進入仕途,開創了科舉制度,讓很多寒門學子因此步入仕途,而科舉考試也成為了很多人當官發財的重要途徑。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所有學子們都把考取狀元、得到功名作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和今天學生高考一樣,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科舉考試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只知道科舉考試是官府選拔人才的方法,但陌生的卻是科舉考試的流程。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
  • 清朝狀元紙卷真跡:慈禧看後愛不釋手,工整大氣就像印刷出來的
    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有700多名狀元名列史冊。僅清朝就曾舉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第一位狀元是傅以漸,最後一位狀元是劉春霖。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試卷真跡,藏於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6號樓,目前已被聚協昌博物館當做鎮館之寶。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科舉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經過各個朝代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更是幾近完美的狀態。明朝時期對於人才的選拔十分重視,在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也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
  • 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試卷:比印刷的還漂亮,當今書法家也自愧不如
    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古代上到貴族下到平民,無一不希望自家能出個進士,如果高中狀元,那更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以前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寫作功底,還很看重考生書法水平,因此,狀元們的字通常寫得很不錯,比如今天這一位。
  • 古代「學霸」字體堪比「印刷體」,網友:「卷面分」一定高!
    不少網友驚訝於當時考生寫字之工整漂亮,堪比「印刷體」,也有人猜想能寫出這樣好字的考生「卷面分」一定低不了。微博截圖那麼,這位「古代學霸」是誰?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題目以此考察考生治理國家的見解和策略,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字跡如同印刷體,讓人膜拜!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我國古代實行科舉制,直至光緒三十年舉行最後一次考試為止,一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殿試,考取狀元的人名字叫劉春霖,他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圖為劉春霖的字跡。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剛金榜題名,科舉就被廢除,他的人生有多戲劇
    但是,人生卻是充滿變數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只以最後一個「金榜題名」為例,高中狀元自然是讓人高興的事,但要是成為朝代最後一個狀元,恐怕也沒什麼好高興的。生於1872年的劉春霖,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早年,劉春霖的父親曾在府衙做過差事,母親是知府,家中生活十分艱苦。六歲時,劉春霖被父母送到哥嫂家養育,從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 無臂乞丐用腳寫書法,字體堪比印刷體!專家:再寫10年也無藝術美
    那當然能寫了,而這位無臂乞丐雖然沒有雙手,但是憑藉自己的右腳終於把中國的漢字寫出了書法藝術美,這樣的精神真的是太值得我們敬佩了。我們看到這位街頭乞丐寫下的字體,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書法功底的濃厚,這樣漂亮的字體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美,也吸引了很多圍觀的群眾,並且都給這位乞丐點讚,這樣的書法水平真的是太高超了,完全可以進中書協。
  • 明朝狀元答卷真跡:全篇兩千多字無一失誤,筆跡像是印刷出來的
    第一、古代狀元乃人中龍鳳,才學見識皆一流狀元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第一名,按照當時的說法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第一名皆稱為「元」。例如,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而殿試第一則自然稱狀元。
  • 看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怎麼寫的「作文」
    好像每年的高考都伴隨大雨,在雨幕中遙望116年前,同樣是一場大雨中,昏暗的保和殿內,科舉時代的最後一批學子正在殿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將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批進士,在這裡也將誕生科舉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保和殿說起這位最後的狀元,大家並不陌生,那就是河北肅寧縣的劉春霖,他是晚清光緒時期公曆1904年科考狀元,是「第一人中最後人」,與他最後一名狀元身份同樣有名的是他的書法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這位狀元卻有辛酸故事
    不少網友驚訝於當時考生寫字之工整漂亮,堪比「印刷體」,也有人猜想能寫出這樣好字的考生「卷面分」一定低不了。微博截圖那麼,這位「古代學霸」是誰?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
  • 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卻成了宰相
    科舉考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人們的推崇,而當時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而在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則是探花。而最後一道考試就是「殿試」,由皇帝來親自審閱文章,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為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成了宰相!
  • 衡水中學學生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閱卷老師看後賞心悅目
    學生字跡堪比「印刷體」,網友:有啥用衡水中學的培養模式其實是比較「恐怖」的,要是沒一定心理素質的學生進入這樣一個學校,估計都待不了多長時間吧,不過只要能承受這些,在高考中一定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那麼衡水中學到底有多狠呢?不用說其他的,就說學生們在答題卡上的字跡吧,基本上都是「印刷體」,讓閱卷老師看後賞心悅目。
  • 清朝「大內高手」小楷欣賞,字跡堪比印刷體!網友:文武雙全!
    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只能說你對清朝的「大內高手」還是不夠了解,你要是看過他們的書法作品你也會非常的驚訝,今天小七也為大家找到了一些清朝「大內高手」的小楷作品,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番呢?下面讓我們一起細細地欣賞一下,小七保準你看了清朝「大內高手」的書法作品以後也會喜歡上這樣的字。
  • 三年級語文上冊期中統考,滿分學生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完美
    應試教育下,試卷分數就是硬道理,老師喜歡成績好的學生人之常情,尤其是次次滿分的學生,不用老師操心,教授的知識完全懂,試問這樣的學生哪位老師不喜歡?今天於老師就邀請大家欣賞下面這位三年級學生滿分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簡直太完美了,作文也寫得一級棒,還沒有進行期中考試的同學可以作為複習資料。
  • 王羲之真跡雖28字,卻是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地位堪比蘭亭序!
    不過在我國的臺北博物館裡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只有26個字,但是地位堪比《蘭亭序》!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肯定也知道臺北博物館的作品是王羲之的哪一幅書法作品吧?紙張已經非常的舊,但是上面的字卻是非常的清晰,每一個字都寫出了行書的藝術美,而且筆法非常的流暢自然,這樣的書法非常的漂亮,也讓我們書法愛好者有眼福看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這樣的一幅書法真跡能保存如此完好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書法的珍貴!
  •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由誰欽點?是慈禧還是光緒?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是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人叫劉春霖。我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定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考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6名(有姓名記載的),最後一名狀元即是劉春霖,故稱其為「第一人中最後人」。但對於這位末科狀元由誰欽點,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由慈禧太后欽點,另一種說法是由光緒皇帝欽點。
  • 他參加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慈禧見到後直接說:名字好聽,賜為狀元
    中國千年封建歷史上,莘莘學子們 奪得狀元的姿勢多種多樣,比如說對不出乾隆的千古絕對「煙鎖池塘柳」而被封為狀元;再比如一副對子將鹹豐祖宗幾代都給誇了個遍,獲得鹹豐青眼被封為狀元的孫家鼐;以及今天要講的這位劉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