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陳金頂課題組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噬》。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A類傳染病。豬瘟病毒感染致病、免疫機制不詳,嚴重阻礙該病防控,如想有效防控豬瘟,需對豬瘟致病、免疫機制這一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陳金頂課題組前期研究證實自噬作為細胞的一種固有保護性機制,不僅不能有效清除細胞內的豬瘟病毒,反而被豬瘟病毒挾持用於促進子代病毒的複製和釋放,豬瘟病毒誘導的自噬通過下調RLR信號途徑抑制細胞凋亡。

為進一步探討豬瘟病毒感染免疫機制,研究人員發現豬瘟病毒感染細胞可激活[Ca2+]cyto-CAMKK2-PRKAA-MTOR、AKT-MTOR、MAPK1/3-MTOR等信號通路並促進豬瘟病毒的複製。同時豬瘟病毒非結構蛋白NS5A可與HSP90AB1作用,通過CAMKK2-PRKAA-MTOR信號途徑介導細胞自噬發生,進而誘導天然免疫信號途徑RLR抑制I型幹擾素產生。

該研究首次從細胞信號轉導與蛋白分子互作角度揭示了豬瘟病毒感染如何誘導自噬,並通過RLR信號途徑抑制I型幹擾素分泌的機制。這些發現將為豬瘟的發病與病毒免疫逃避機制提供新的認識,並加速潛在的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0.173944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為靶向性馬立克氏病疫苗提供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揚州大學教授商紹彬則強調,馬立克氏病涉及抗病毒免疫和抗腫瘤免疫,是病毒感染引起腫瘤的天然動物模型,是第一個可以通過疫苗進行預防的腫瘤病。探明該病免疫機制有利於對禽病免疫的深入理解。 「疫苗的廣泛接種也在驅動馬立克氏病病毒野毒株的毒力不斷向強毒、超強毒進化。」秦愛建說,超強毒株突破疫苗保護的情況時有發生。
  • 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亂了菌,引來「狼」—新聞—科學網
    腸道菌群參與狼瘡發生發展環節 狼瘡是一種以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損傷為特徵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瘡患者的自身耐受降低並持續產生自身抗體。狼瘡發病過程中複雜的自身免疫應答機制尚未被完全闡明。 除了某些特定的遺傳因素和環境觸發因素可能致病,業內人士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重要調節作用。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鄭春福教授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北京協和荊志成團隊發現肺動脈高壓致病新基因—新聞—科學網
    研究同時發現,攜帶PTGIS罕見變異的患者對前列環素類藥物治療更為敏感,或可為臨床精準用藥提供指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心臟病學》。 IPAH是一種罕見惡性心血管疾病,病理機制不清,患者預後極差。BMPR2是已知的最主要IPAH致病基因,但僅能解釋14.5%的中國IPAH患者遺傳病因,還有大量疾病相關基因未被揭示。
  • 研究發現真核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門控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國輝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楊建教授和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教授團隊合作,在解釋真核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門控分子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CNG離子通道主要分布在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與視覺神經傳感和嗅覺神經傳感密切相關。在視細胞中,感光色素的光激活會降低細胞內cGMP配體的濃度,從而導致CNG通道關閉,使細胞膜產生超極化。在嗅覺神經元中,嗅覺受體被氣味分子激活,致使細胞內cAMP配體濃度增加,導致CNG離子通道開放,使細胞膜去極化。
  • 《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10月21日,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上,中國免疫學會發布《人體健康與免疫》英文版(共3冊)。該書通過漫畫和對話的形式,向公眾傳輸免疫學和醫學的常見概念,解答常見問題。 中國免疫學會秘書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表示,相比全球其他國家公民,我國公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比以往更為強烈。但是,我國公民在醫學科學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醫學科學素養仍待提高,對於醫學問題上的諸多誤解亟待消除。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使用Drishti Paint對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頜骨脈管結構進行三維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新研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誘導細胞焦亡機制—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機體一種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抗擊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課題組在《科學》發表文章,報告了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的絲氨酸蛋白酶可以經穿孔素進入靶細胞,通過水解Gasdermin B(GSDMB)蛋白Lys229/Lys244位點誘導靶細胞發生焦亡。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
  • MXene氧化界面熱傳遞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袁開軍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介博、教授燕鑫合作,在MXene(Ti3C2Tx)氧化界面熱傳遞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熱管理對器件的長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興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MXene被認為在儲能,電磁屏蔽,光電探測和光熱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實際應用中,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使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導致各類型器件局部熱損傷。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機制是發展綠色、高效農作物病害防控技術的重要基礎。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撰文:福建農林大學唐定中教授課題組供稿 轉載留言即可近日,微生物學權威期刊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植物免疫研究中心唐定中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Magnaporthe oryzaefimbrin organizes actin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幹擾素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圖為TRAF3的TRAF結構域和Cardif多肽的晶體結構 (圖片來源於Science Signaling 網站)11月13日,Science Signaling雜誌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迎芳和程根宏(生物物理所感染與免疫中心海外團隊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單衛星教授團隊在晚疫病菌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單衛星教授團隊揭示了晚疫病菌負調控植物免疫的新機制,即晚疫病菌RXLR效應蛋白PITG20303通過靶向並穩定馬鈴薯絲裂原蛋白激酶激酶StMKK1,抑制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