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ene氧化界面熱傳遞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袁開軍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介博、教授燕鑫合作,在MXene(Ti3C2Tx)氧化界面熱傳遞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熱管理對器件的長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興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MXene被認為在儲能,電磁屏蔽,光電探測和光熱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實際應用中,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使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導致各類型器件局部熱損傷。

該論文第一作者、袁開軍團隊研究生張琦表示,熱量積累會加速MXene表面氧化影響器件長效表現。因此認知MXene及其氧化結構對熱傳導的影響至關重要。而熱傳導速率需從超快時間尺度測量以及微觀界面結構中分析其基本的熱擴散機制。

通過飛秒超快光譜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團隊發現,Ti3C2Tx部分氧化後產生Ti3C2Tx-TiO2界面,該界面結構顯著加速了界面間的熱傳遞速率,但降低了面內的熱擴散速率。分子動力學模擬闡明了Ti3C2Tx界面氧化機率對熱傳導速率之間的關係,從分子層次上解釋了化學鍵結構對熱傳導率的影響。該研究對於基於氧化物界面熱管理和熱調控的器件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x.doi.org/10.1021/acs.jpclett.0c0288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
  • 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陳金頂課題組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噬》。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日前,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沿東研究團隊製備出一種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有望滿足航天和醫療領域的這一迫切需求。 新研發出的超臨界彈性材料的服役溫域可從-273℃到150℃,而且性能對溫度變化不敏感,這將滿足探月以及其他外太空探測對彈性元件的苛刻要求。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使用Drishti Paint對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頜骨脈管結構進行三維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α/β-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代謝工程與生物合成研究團隊在環氧水解酶結構和位點選擇性開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分析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科學家構建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資料庫—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種質資源團隊在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比較轉錄組和基因網路共表達分析,充分挖掘在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
  • 大馬士革刀花紋實現可控再造 —新聞—科學網
    記者5月16日從河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工程學院能源裝備材料技術研究院殷福星教授金屬結構材料團隊通過冷軋和退火處理,在多層複合鋼基體內構築出層/網耦合界面和多級晶粒組織
  • 中俄新型冠狀病毒學術研討會舉辦—新聞—科學網
    中方參會代表 微生物所供圖 7月7日,中俄新冠病毒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辦,兩國30多位專家參加研討活動。 本次研討分為會議背景介紹、中俄雙方科研進展報告、團隊研討三個部分。雙方科研人員就中東呼吸症候群、新冠肺炎病毒以及SARS病毒在內的β冠狀病毒感染通用的疫苗策略以及相關疫苗研發等進行了深入交流,並強調了國際合作和轉化應用研究的重要性。
  • 科學家構建「軟球」凝膠光子晶體固定化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專家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實現凝膠光子晶體結構固定化的新方法,這將是「軟球」凝膠光子晶體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進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0MH01886D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鄒穎(左一)、陳新河(左二)、陳顯揚(左三)、安竹林共同為中關村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揭牌。同時,他在題為《數據驅動的神經疾病分子會診》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寶楓生物聯合開發的神經酸系列試劑盒和幹預產品,初步解決了目前針對腦白質病臨床無血檢篩查手段以及無法幹預的問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林松以《運動區膠質瘤手術與功能保護》為題進行了學術分享。
  • 讓稀薄的氦分子自旋—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向氦二聚體發射了一個雷射脈衝,將角動量傳遞給氦二聚體。第二個更短的雷射脈衝迅速地把電子從原子上撞開。剩下的正電荷相互排斥、飛離,這樣就可以測量它們。 通過改變第一次和第二次雷射脈衝之間的時間,研究小組可以看到二聚體的量子響應。在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的研究中,作者表示,該技術可以用於研究較少探索的氦三聚體(由三個氦原子組成的一組)以及其他低能分子。
  • 給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架上「水泥」支架—新聞—科學網
    針對上訴問題,南昌大學教授陳義旺、研究員胡笑添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課題組受混凝土增韌結構啟發,將帶有磺酸基的磺化氧化石墨烯(s-GO)通過與鈣鈦礦前驅體材料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水泥」支架結構的晶界。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增強鈣鈦礦薄膜的結晶度,並鈍化黏結晶界。相關論文已發表於《科學通報》。
  • 多鐵性材料及原型器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大李曉光教授研究組成員董思寧博士後研究員、殷月偉助理研究員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多鐵性新材料探索方面,董思寧博士與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李建奇研究員研究組合作,設計併合成出一種具有室溫多鐵性的
  • 科學網—「小柯」秀
    Rosser等研究人員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他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來源的代謝物通過介導調節性B細胞(Breg)的芳烴受體激活來抑制關節炎。該項研究成果3月26日在線發表於《細胞—代謝》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和關節炎小鼠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微生物來源的短鏈脂肪酸(SCFA)減少,而在小鼠中,補充SCFA丁酸鹽可降低關節炎的嚴重程度。
  • 研究發現真核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門控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國輝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楊建教授和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教授團隊合作,在解釋真核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門控分子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為了進一步證實理論研究的新發現,楊建和阿希姆·弗蘭克團隊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分別解析了CNG通道開放狀態、關閉狀態和F403/V407雙突變下的高分辨三維結構,並通過電生理實驗證實了F403和V407雙疏水閥在調控CNG通道離子傳輸的核心作用。 本項工作的完成使研究人員對CNG離子通道門控機理的分子基礎有了新的認知。
  •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