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1-01-09 科學網

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研究取得新突破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01:41

上海交通大學田金淼課題組與蘭州大學塗永強教授合作,在銅催化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一項新突破。2020年12月2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實現了具有挑戰性的直接非對稱催化的2-萘胺和2-萘酚之間的好氧氧化交叉偶聯反應。通過他們開發的Cu(I)/SPDO體系,實現了3,3'-雙取代NOBIN的手性富集,該化合物可用於衍生各種手性配體和催化劑。該反應具有高手性選擇性(高達96% ee)和高產率(高達80%)。

機理研究認為該交叉偶聯反應包括一個自由基-陰離子偶聯過程。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在L17的CF3和2-萘酚的H-1,8之間F-H相互作用,以及兩個交叉偶聯對象間的π-π堆積作用在該交叉偶聯反應的手性控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3,3』‐Disubstituted 2‐Amino‐2'‐hydroxy‐1,1』‐binaphthyls by Copper‐Catalyzed Aerobic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Author: Xiao-Jing Zhao, Zi-Hao Li, Tong-Mei Ding, Jin-Miao Tian, Yongqiang Tu, Ai-Fang Wang, Yu-Yang Xie

Issue&Volume: 28 December 2020

Abstract: A challenging direct asymmetric catalytic aerobic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of 2‐naphthylamine and 2‐naphthol, using a novel Cu(I)/SPDO system we explored,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achieving enantioenriched 3,3』‐disubstituted NOBINs, that could be readily derived to divergent chiral ligands and catalysts. This reaction features high enantioselectivities (up to 96% ee) and good yields (up to 80%). The mechanism studies propose the cross‐coupling involves a radical‐anion coupling process. The DFT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F‐H interactions between CF  3  of L17 and H‐1,8 of 2‐naphthol, and the π‐π stacking between the two coupling partners would play vital roles in enantio‐control of this cross‐coupling reaction.

DOI: 10.1002/anie.20201500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001

相關焦點

  • Kumada偶聯反應
    是指烷基或芳基格氏試劑與芳滷或乙烯基滷,芳基三氟甲磺酸酯等等在鎳或鈀催化下的交叉偶聯反應。計量格氏試劑發生的自偶聯反應很早就已報導。關于格氏試劑與滷代烴之間偶聯反應的研究最早是在1971年,當時Tamura和Kochi發展了用銀、銅、和鐵催化劑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金屬銥或釕催化的醇和1,3-二烯的借氫偶聯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之一。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然而,目前鎳催化的該類反應多數需要有毒和易燃的有機金屬試劑(Et2Zn/Et3B)或矽烷作為還原劑,尚未有支鏈選擇性產物的報導。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鎳催化的反應
    一、鎳催化的反應一系列鏈狀烯烴在鎳催化劑催化下生成線性芳基化產物的反應(圖3)。不論雙鍵的位置處於分子鏈末端還是內部,都生成末端芳基取代的產物,反應具有很高的產率和選擇性,可能的反應機理圖3所示。實驗研究發現形成C_C鍵的還原消除步驟是反應決速步驟。
  • 施劍林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 廈門大學王斌舉等多單位合作,開拓了選擇性生物催化反應方法
    越來越多地探索不對稱合成的酶,但它們的應用通常受到天然酶可利用的反應的限制。最近,對光催化的興趣促使人們從已知的酶中發現新的反應性。但是,到目前為止,光誘導的酶催化尚未用於兩個分子的交叉偶聯。2020年6月8日,伊利諾伊大學趙惠民團隊(廈門大學王斌舉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Photoenzymatic enantioselective intermolecular radical hydroalkyl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一種新的,自然可見光誘導的烯還原酶催化的末端烯烴與易獲得的α-滷代羰基化合物的分子間自由基加氫烷基化反應。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
  • 【創新前沿】JACS報導我校有機不對稱催化研究新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宜峰課題組基於前期鎳催化羰基化反應研究基礎,通過新型手性配體的合理設計,發展一類全新的手性配體骨架Quinim,從廉價易得的高烯丙胺衍生的胺醯氯為出發,以鎳催化的分子內還原偶聯反應為手段,成功通過烯烴的不對稱醯基-烷基雙官能團化反應,實現了手性α-烷基取代的γ-內醯胺的構築(Figure 1c)。
  • 武漢大學郎賢軍課題組共價有機框架光催化研究取得進展
    郎賢軍課題組在620 nm紅光照射下,利用二維COFs晶態多孔結構與小分子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相結合,實現了協同光催化胺的選擇性氧化。這種COFs材料通過C=C連接的卟啉碳單體和TEMPO分子作用,在紅色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將胺轉化為亞胺的光催化反應。該有機轉化能夠在數分鐘內快速完成。
  • Suzuki反應(合成化學領域最重要發現之一)中金屬鈀的奇妙變化
    這種新型催化劑可以通過浸出Pd離子並在反應後將其穿梭回去,以此獲得的優異的可重複使用性,從而均勻地催化Suzuki反應。Suzuki-Miyaura交叉偶聯反應(Suzuki反應)即在芳基滷化物和芳基硼酸之間形成C-C鍵,作為在合成化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有機合成領域。儘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均相催化劑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昂貴的Pd組分的損失。
  • Sandmeyer溴代與RT下的Suzuki偶聯反應工藝
    7穩定性進行考察(這點很重要,因為該偶聯反應化合物7是個快速原位脫硼的過程,所以穩定性是第一時間所考慮的重點要素)化合物7經過溶劑的篩選,得到在室溫下 THF/1M aq.Soc. 2015, 137, 1327213281,得知在Pd-Xantphos 在C-H芳基化反應中起到活性作用的並不是游離態配體也不是雙氧化態的配體,而是單氧化態的配體,具體研究過程不在熬述:a 是單氧化態示意圖 b 31P-NMR spectrum,15.7 與26.7ppm 為反應中的單氧化態共振結果,26.5ppm 為雙氧化配體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
  • 配體控制的銅催化亞胺和烷基碘化物區域選擇性羰基化合成α-氨基酮和α-硼醯胺
    在眾多的轉化中,過渡金屬催化的硼羰基化代表了一種新策略,可以將CO/硼(酯)轉化為複雜的羰基-硼基化合物。通過使用Cu或Cu/Pd催化劑體系已經實現了炔烴和烯烴的某些硼羰基化反應。這些反應的關鍵步驟是將LCu-Bpin加成到不飽和鍵上,生成活性烯基或烷基CuL中間體,該中間體隨後可與CO和親電試劑反應以生成最終產物(圖1a)。因此,作為廉價而豐富的金屬,銅在硼羰基化反應中至關重要。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是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高效方法之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
  • 王少彬課題組: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本研究成功的將碳材料-PMS活化體系應用於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反應中,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得到超過80%的苯甲醛選擇性,證明了活化的PMS在選擇性氧化有機醇類反應中的可行性。2. 碳納米管表面的C=O氧官能團為活化PMS的活性位之一。同時,實驗和理論計算首次證實碳納米管表面的親電型氧物種(過氧和超氧型官能團)為另一種活性中心。
  • 科學家在電子軌道間架起「銅電子橋」
    5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黃漢民帶領的研究小組經過近4年的努力,在自由基和極性化合物之間架起了一座銅質的「電子橋」,實現了自由基與極性離子化合物之間的單電子轉移
  • 銅(I)催化的烯丙基含氮芳香雜環的不對稱插烯羥醛型反應
    銅(I)催化的烯丙基含氮芳香雜環的不對稱插烯羥醛型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36:33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殷亮課題組在銅催化的不對稱插烯羥醛型反應(Vinylogous Aldol-Type
  • :可見光引發,鐵催化烯烴的硒胺化反應
    跳轉閱讀化學加搜索:2萬多家企業,300多萬產品,1.2億條化合物數據…… 可見光催化由於具有條件溫和、環境友好的特性近年發展迅速,但應用廣泛的光敏銥、釕複合物具有毒性高、價格昂貴等缺點,用作替代物的有機染料也存在氧化還原窗口窄、在體系內易失活等缺點,因此發展廉價易得的高效光催化體系依然是重要研究課題。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