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構建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資料庫—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種質資源團隊在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比較轉錄組和基因網路共表達分析,充分挖掘在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黃麻根、莖皮、葉、花和果實中特異表達的基因和顯著相關的表達模塊,成功構建了黃麻基因組織表達資料庫,為黃麻功能基因挖掘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BMC基因組學》和《工業作物和產品》上。

麻類所副研究員楊澤茂介紹,黃麻是世界上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韌皮纖維作物。近年來,黃麻除了用作纖維,在藥用、食用、環保型材料等多用途利用方面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黃麻基因組織表達資料庫的建立為改良黃麻各組織經濟價值提供了基因數據資源。基於黃麻基因組織表達資料庫,研究人員在莖皮中成功挖掘到一個控制纖維發育的調控網絡,該網絡由22個基因組成,其中一個轉錄因子起到核心調控作用。在花器官中,發現黃酮類合成代謝通路高度富集,多數基因表達上調。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0.112101

                         https://doi.org/10.1186/s12864-020-06805-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我國科學家構建油菜功能基因資料庫
    我國科學家構建油菜功能基因資料庫 2020-07-31 科技日報 劉志偉 童超波 劉勝毅 【,構建了油菜10萬餘個基因的轉錄全景圖,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標準的可參考的基因轉錄資料庫,將有力支撐油菜功能基因的相關研究。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左)雄性雉雞,(右)雌性雉雞,雉雞外形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   同時,研究人員運用比較基因組學技術分析並明確了雉雞與其他多種鳥類的系統發育關係,發現了一些鈣離子相關基因可能參與了雉雞的適應性進化與物種特性的形成,並且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分析在基因組中找到了與家養雉雞體重相關的人工選擇區域。
  • 中國水鳥及棲息地資料庫項目成果「愛觀鳥」發布—新聞—科學網
    大鳳頭燕鷗 擺萬奇 攝影 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由保爾森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組織實施的「中國水鳥及棲息地資料庫項目」核心成果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負責人郭華東指出,大數據是當今的戰略高地,是新型戰略資源,地球大數據專項構建了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雲服務」平臺,具備超級計算和海量數據存儲能力、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正在並將持續為科學家及公眾開展基礎及應用研究提供平臺。
  • 新基因編輯工具Retrons誕生—新聞—科學網
    新基因編輯工具Retrons誕生
  •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新聞—科學網
    一個人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受DNA影響,科學家正在研究影響這一性狀的基因變異。 圖片來源:ANTONIO_DIAZ/ISTOCK 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DNA。同卵、異卵雙胞胎研究表明,高達80%的身高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但事實上研究人員基本沒有發現與之相關的基因。 據《科學》報導,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oc Yengo研究團隊在美國人類遺傳學年會上展示了一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3:00 美國芝加哥大學Barbara E.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在結球生菜中,該基因的第一個外顯子中插入了一個CACTA轉座子。CACTA轉座子的插入並未敲除LsKN1基因的功能。相反,轉座子插入後LsKN1基因的表達量顯著上調。啟動子活性實驗證明,該CACTA轉座子本身具有啟動子活性。
  • Nat Comm|何川組構建基因組5hmC修飾的人體組織圖譜
    5hmC修飾圖譜,並發現相較於其他多種表觀修飾,5hmC更加富集在組織特異的基因和增強子上,為基於5hmC的液體活檢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持。不同組織的5hmC修飾分布特徵其次,作者利用5hmC圖譜系統地鑑定了組織特異的5hmC修飾基因,並發現這些基因顯著富集組織特異的功能。進一步與基因表達譜的比較發現,組織特異的5hmC修飾基因與組織特異的表達基因在不同組織中高度一致,提示基因體上的5hmC修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基因表達的替代(圖2)。
  • 科學家提出全基因組上位效應檢驗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一是探討基因和表觀性狀表型的關係,解析相關遺傳機理;二是通過基因組遺傳評估,選擇遺傳優良的個體繁殖後代,實現群體遺傳改良。 目前,大多數對基因組信息的研究局限於加性遺傳效應方面,也就是對影響性狀的多個微效基因的基因型值累加研究。由於計算效率低、檢驗互作類型單一、無法處理重複測量數據等問題,對非加性效應尤其是上位效應的研究較少。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垃圾DNA」被證實參與數量性狀精細調控—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一個基因間區KRN4作為增強子遠程順式調控靶基因UNBRANCHED3(以下簡稱UB3)表達和穗行數數量變異。 論文通訊作者張祖新介紹,植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基因間區。早期研究認為這些基因間區為無生物功能的「垃圾DNA」。隨著越來越多的植物基因組測序完成,解析基因間區的功能成為一大挑戰。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西羊東漸:為了人類的衣食之需—新聞—科學網
    2018年,李孟華團隊通過收集遍布青藏高原的986隻西藏綿羊和4隻野生盤羊樣本,利用全基因組序列、綿羊全基因組基因晶片分型、線粒體和Y染色體遺傳變異,結合動植物考古遺蹟,對西藏綿羊的父系和母系的起源及分化等進行了全面的解析。 結果發現,約3100年前,綿羊同耐寒的麥類作物一起被史前人類帶上青藏高原,形成西藏綿羊青海亞群。
  • 又結識了一個全能的「王者級」lncRNA資料庫!
    它包含了來自9種生物學環境中,337種生物學條件下1977個樣品的10萬多個高質量人lncRNA基因的表達譜,還鑑定了25191個特徵基因,並進一步獲得了2844萬+條lncRNA-mRNA相互作用。資料庫涵蓋多種生物學環境中lncRNA基因的表達譜,預測其潛在的功能性lncRNA及其相互作用的partners,從而為實驗研究和設計提供指導。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會議期間,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分享了學界最新動態,圍繞自身免疫及調控網絡與癌症、傳染病與新技術等話題展開討論。 科學研究需要國際協作 「大多數的科學進步,無論是雙人搭檔還是規模龐大的國際協作項目,都必須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之上。」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植物基因編輯器和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缺乏相關重視」,安徽省作物基因編輯中心主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魏鵬程評價到,該綜述很好地結合了動物基因編輯技術中的前沿進展以及植物基因編輯所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未來在脫靶效應方面到底應該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