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羊東漸:為了人類的衣食之需—新聞—科學網

2020-12-26 科學網

 

 哈薩克人牧羊。李孟華攝

綿羊作為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之一,其擴散歷史與人類自身的歷史和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然而有關其主要擴散的起始區域、原動力、次數和時間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近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孟華團隊的原創性研究論文。

李孟華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首次開發了一批新的綿羊Y染色體特異性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標記,鑑定了全球綿羊的父系起源,並揭示了綿羊在近東地區馴化後(約12000–10000年前)所經歷的3次主要擴張過程,它們分別與人類對肉(約9000年前)、毛(約7000年前)和尾脂(約5000年前)的需求密切相關。

中國綿羊的遷徙歷史

《詩經》有「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說文》徐鉉註:「羊性好群」。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由此可見,綿羊養殖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而且其遷徙和擴張過程與人類的需求和民族的歷史密切相關。

10年前,李孟華帶領團隊開始研究綿羊在中國擴散的過程。「當時主要是利用分布於歐亞大陸的200多個地方綿羊品種和野生綿羊的全線粒體基因組或部分線粒體序列進行研究分析。」李孟華介紹。

2015年,他們研究證實,綿羊從其近東馴化中心遷徙至蒙古高原,並進一步擴散至中國西北、華北、華東、西南、青藏高原,以及印度半島,其遷移與人類早期的東—西方貿易,如青銅之路和古絲綢之路等密切相關。

「蒙古高原是綿羊在東部歐亞大陸的擴散中心,或稱二次馴化中心。」李孟華說,這改變了當時國際上對綿羊如何來到中國和東亞的認知。

2017年,李孟華團隊利用近似貝葉斯方法模擬綿羊馴化和擴散的歷史,從而推斷,綿羊約在7000至5000年前首次擴散到蒙古高原地區,在約4000年前向西南方向遷徙,在大約2500年前分兩部分分別向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兩個地區擴散。其後,在大約1600年前,中東綿羊再一次穿越廣袤的中亞地區擴散到中國北方地區,並與該地區的當時已有的綿羊混合。

史料記載,5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的遊牧民族氐羌部落,在商朝中期(約3400年前)向東遷移到現在的山西和河南省地區,並於約2600至2000年前沿著不同的路線大量南遷至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形成了藏族和中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彝族和拉祜族。

李孟華介紹,他們通過比較分析,提示了綿羊種群歷史、考古記錄及民族史料記載等的一致性,發現中國綿羊的擴散歷史以及地方品種的形成與遊牧民族的遷徙顯著相關。綿羊在大約5000至3000年前隨著氐羌民族的遷徙,進入到黃河流域中上遊地區,而後在約2600至2000年前隨著氐羌民族的遷移,沿著北方到西南的路線到達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形成了該地區目前的地方綿羊品種。

2018年,李孟華團隊通過收集遍布青藏高原的986隻西藏綿羊和4隻野生盤羊樣本,利用全基因組序列、綿羊全基因組基因晶片分型、線粒體和Y染色體遺傳變異,結合動植物考古遺蹟,對西藏綿羊的父系和母系的起源及分化等進行了全面的解析。

結果發現,約3100年前,綿羊同耐寒的麥類作物一起被史前人類帶上青藏高原,形成西藏綿羊青海亞群。與此同時,由於氣候變化、農牧經濟出現,以及史前人口增加,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的生活方式由粟作農業向農牧結合轉變。約1300年前,隨著史前人類通過「唐蕃古道」持續穩定地遷徙並定居在青藏高原的腹地西藏地區,西藏綿羊青海亞群也擴散到西藏並分化形成西藏亞群。

綿羊為適應人類需求而擴散

然而,綿羊究竟是如何從發源地擴散到世界各地的?

「李孟華牽頭的前期研究已經利用線粒體基因組揭示了綿羊的母系起源,相關技術的進步則為綿羊的父系起源研究提供了條件。」參與此項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研究員韓建林告訴《中國科學報》,用全基因組數據研究物種起源,可以從整體水平上認知古老地方類群和現代商業品種之間的遺傳關係。但由於全基因組數據量很大,存在遺傳重組現象,所以用來解釋複雜的起源問題仍有些困難。

限於技術水平,此前,綿羊Y染色體特異性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只有若干個。李孟華團隊的新成果首次開發了位於Y染色體特異區域的493個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從而構建了精細的綿羊父系系統發育樹。

「這大大推動了綿羊父系起源問題的研究。」韓建林說。

李孟華介紹,他們對包括分布於歐亞大陸、南美洲和非洲的地方綿羊品種和3個野生近緣種的232個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確定了四個父系分支。研究發現,亞洲摩弗倫羊是家羊的祖先,並且可能和東方盤羊之間存在基因交流。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擴大了綿羊品種採集的地理範圍,對595隻公羊的Y染色體多態位點進行了基因分型。他們還搜集了全球300個考古點出土的綿羊殘骸古DNA數據,為系統地認識綿羊的馴化及其在舊世界的遷徙和相關人類部族的遊牧史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結果發現,北歐群體保存著早期綿羊遷徙的遺傳物質。之後,隨著捻毛技術的興起,人類祖先開始使用氈制或編織的羊毛來製作衣服和織物。最早的羊毛編織服裝能追溯到大約7000年前,且主要出現在西南亞;後期主要出現在地中海地區,這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綿羊的主要遷徙路線,是從近東經地中海到達歐洲的。

在東亞地區,毛用羊主要分布在大約4300至3000年前的中國北方和新疆地區,這可能是由史前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所介導的。被稱為「絲綢之路」的跨歐亞貿易成為世界早期全球化和跨大陸交流的最重要通道之一。

因此,通過羊毛以及相關技術的流行與傳播,促進了綿羊的第二次全球大範圍擴張,逐漸取代了早期的群體。

基於貝葉斯模型的分析及考古證據,該團隊進一步發現,約5300至1700年前,肥尾羊出現在西南亞地區。其尾部脂肪是牧民們喜愛的重要調味品,同時也為綿羊在相對惡劣自然條件下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儲備。

因此,正是人類對尾部脂肪的需求和綿羊對極端氣候條件的生存適應,共同促進了尾脂綿羊的擴散,其路線是從中東到達了北非、中亞和東亞以及歐洲東部邊緣。

「由此可見,人類在不同時期對綿羊產品的需求轉變,導致了綿羊的多次大規模擴散和遷徙,這更新了前期科學家們對綿羊遷徙歷史的認知。」李孟華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7.07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oc Yengo研究團隊在美國人類遺傳學年會上展示了一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收集了400萬人的基因組數據,並鑑定出近10000個DNA標記,這些標記似乎完全解釋了「遺傳性缺失」的部分對身高的影響,至少對歐洲血統的人來說是這樣。 「這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
  • 與狼共玩接球遊戲—新聞—科學網
    這個遊戲對於家養狗來說可謂「小菜一碟」,家養狗擅長解讀人類的信號,比如那些關於叼回遊戲的信號。研究人員曾認為,這種能力是在人開始馴化其野生祖先灰狼之後產生的。   這項近日發表於《細胞》旗下開源期刊iScience的發現表明,解釋人類社會線索的能力存在於最初的狼群體中,並由此產生了狗。作者說,人類可能是在馴化過程中選擇了這種特性。
  • 小鳥「哨兵」保護黑犀牛免遭偷獵—新聞—科學網
    在追蹤野生黑犀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身上有牛椋鳥「搭便車」的犀牛明顯比其他犀牛更善於察覺和躲避人類。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別看黑犀牛角尖皮厚,但幾乎是個睜眼瞎。獵人只要從下風口接近它們,條件合適的話有時能走到它們5米之內。」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行為生態學家Roan Plotz說。
  • 「原始人飲食」可能並不健康—新聞—科學網
    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挪威早期人類吃的食物可能不僅不健康,而且有毒。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人攝入的危險金屬水平可能是當今人類推薦攝入量的20倍以上。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的美國石溪大學考古學家Katheryn Twiss說。但她指出,這些發現僅限於少數地點的少量動物遺骸,因此可能不能完全代表數千年前挪威人的飲食。
  • 東方論壇在滬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認為,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當前人類健康正受到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人口流動增加、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等加劇了人類健康問題的複雜性,生態環境的改變同時也給病毒提供了大量的「溢出」機會。 陳國強認為,「全健康」要構建「人類健康衛生共同體」,就是把人的健康、動物的健康、環境的健康三者作為有機的整體加以研究。
  • 牛仔褲也能汙染地球 —新聞—科學網
    「在北極發現纖維,象徵著人類影響不斷擴散。」Diamond說。   另外,研究人員還監測了一條牛仔褲在平均洗滌過程中會損失多少微纖維。他們發現,每次清洗牛仔褲時,大約有5萬根超細纖維從牛仔褲表面脫落。
  • 讓稀薄的氦分子自旋—新聞—科學網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試探性的舞伴,德國法蘭克福的哥德大學的Maksim Kunitski和Reinhard Dorner及其同事將氦二聚體暴露在強雷射場中,給了它們一記「飛腳」。該團隊向氦二聚體發射了一個雷射脈衝,將角動量傳遞給氦二聚體。第二個更短的雷射脈衝迅速地把電子從原子上撞開。剩下的正電荷相互排斥、飛離,這樣就可以測量它們。
  • 歐空局推遲火星探測計劃—新聞—科學網
    3月12日,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航天局局長進行會晤,並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決定。 儘管準備工作幾近就緒,「但我們不能走捷徑」,歐洲空間局局長讓·沃納表示,「今年發射意味著犧牲必要的測試。做出這一決定非常艱難,但我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
  • 「2021科學突破獎」出爐—新聞—科學網
    9月11日,他的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一種可能阻止SARS-CoV-2進入人類細胞的蛋白質。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也同時獲生命科學大獎,以表揚他憑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貢獻。盧煜明的團隊通告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DNA,成功破解了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從而可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及地區廣泛採用,每年有超過700萬名孕婦受惠。
  • 「糖衣」告訴細胞何時造血—新聞—科學網
    為了了解血管內皮細胞如何轉化成幹細胞,在動物的一生中產生血液,美國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醫學院的Karen Hirschi和Stefania Nicoli及其同事操縱斑馬魚的基因,以確定位於內皮細胞表面的一種糖組合,幫助控制細胞的命運。 研究小組確定,糖的正確組合能觸發一連串信號,開啟和關閉內皮細胞中的基因,指示它們轉化為血液幹細胞。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人類進化的拐點何在?《出殼時代》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作者韋火曾在高校和地方從事科技管理工作,也曾擔任過國際科普組織的重要職務。近年來著有《科技創新300年》《達爾文之惑(三部曲)》等科學讀物。
  • 製作麵包 馴化酵母—新聞—科學網
    說到馴化的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狗、貓和牛,但人類在真菌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2月9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類已經使大多數麵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菌群:一種用於大規模的工業麵包製作,另一種用於手工製作酵母麵包。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該技術的原理是在納米顆粒外,套上人類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形成仿生納米聚合體(細胞膜納米海綿)。這些納米海綿通過將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捕捉到巨噬細胞膜上,中和它們,從而阻止導致敗血症的級聯反應。由於這些納米體被細胞膜覆蓋,它們可以作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循環,而不會被視為外來物或被清除。
  • 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新聞—科學網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 「作為微生物生態學家,我們著迷於細菌是如何把任何棲息地分割成不同的小生境的。」論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Daniel R. Utter說。
  • 核科幻走進清華,核科幻小說徵集大賽持續火熱—新聞—科學網
    為了培育全社會崇尚科學、關注科技的氛圍,繼去年成功舉辦首屆核科幻小說徵集活動後,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嗶哩嗶哩、新浪微博的特別支持下,以打造核科幻主題超級宇宙為願景
  • 科學家發掘冰河時期猛獁象骨建築—新聞—科學網
    考古學家也沒能找到除猛獁象以外任何動物的遺骸,這使得人類不太可能在那裡生活太長時間。 這也是在俄羅斯境內發現的最古老建築之一。40年前,科學家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兩個類似較小的猛獁象骨建造的圓形建築,不過年代晚了約3000年左右。
  • 紅外成像助力靜脈穿刺—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動物也可以很「社會」—新聞—科學網
    《動物王朝》,冉浩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出版 提到「社會」,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人類的社會。然而,在社會生物學家看來,社會這種組織形式絕非人類獨有,甚至許多動物的生活比人類更具社會性。 人類社會中的互助互利和拉幫結派、勾心鬥角……在動物王國裡統統都有,且精彩程度並不亞於人類世界。《動物王朝》一書所展現的,正是這樣一個很「社會」的動物世界。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Gimiplasma haoranii)是從廣東省佛山市容桂鎮的河流沉積物中富集培養而得,其命名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簡浩然先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環境微生物學》。 據了解,簡浩然是我國環境微生物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