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2021-01-09 黃淮書畫院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曬出來唯恐業內人士不認同,自覺得有損顏面,所以索性儘可能的避開簡化字。其實簡化字有簡化字的美,尤其是那些寫起來總覺得不好看的字,就要看誰能把那些所謂的不好看的字寫得更好看。

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

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但是,從出現隸書,到書聖王羲之把作為日常書寫的行書和草書字體推向巔峰,中間過了500年時間;從王羲之、王獻之,到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為官方規範書寫的楷書推向巔峰,又過了300年時間。這800年,實際上就是歷代優秀的中國文人不斷探索怎樣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歷代的文人墨客學寫字就靠臨習先人的法帖,因為怎樣把漢字寫得美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怎樣發揮創造,也不可能超過二王、歐顏柳趙。

田英章楷書書法作品

簡化字改革是隸變之後規範漢字字形經歷的最大變化,很多常用字的寫法發生了劇變;這樣一來,把簡化字寫得美實際上是一項全新的任務;而在毛筆字已經基本退出實用領域、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不再花精力在毛筆書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簡化字寫得達到歷代繁體字法帖那樣盡善盡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過程之漫長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書法上的保守派會覺得簡化字「醜」。其實,繁體字的美和簡化字的醜都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習慣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見漢隸也會覺得奇醜無比。關鍵在於,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當然,必須得有人去做這項工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閉門造車式的探索不會有什麼結果。因此,如果學習書法,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是從臨帖入手,學習書寫經過歷代大師探索已經臻於完美的繁體字。

姜秀真書法作品

寫繁體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表現

雖然一般場合使用簡化字是規範用法,但200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還明確規定了數個場合使用繁體字是完全合法的,其中一個就是書法篆刻,但是不是說書法家就沒有簡體字作品呢?當然不是,啟功先生就有好多幅簡字作品.

書法是表現藝術,人們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總想追求盡善盡美,總想把每一個字寫好,這猶如每一個人總喜歡把自己最美最帥的一面展示給世人一樣。這就又涉及到一個書法的結體問題,具體到每一個字的結體和解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字簡體顯得單薄,用繁體表現更顯得沉穩和莊重,這時候就有必要使用繁體進行表現,反之有的字自身就具有雄渾端厚的外形,這樣就沒有必要去硬尋其繁體去表現了,這是其一。

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是每個字都能盡情表現的,他也有敗筆也有寫不好的字出現,比如有些字的筆畫很少,不論你怎麼寫都寫不出那種想要的效果,這時藉助一下,以繁化簡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藏拙,就不會影響整篇書作的表現力。

啟功書法作品

總之,並不是繁體字天然就比簡體字好,或者天然就適合用毛筆書寫。從漢字字形確定,到把漢字寫美,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漢字的字形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寫它,並不等於能把它寫好;到底一個字怎樣寫才最美,是要經過反覆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相關焦點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大多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因為古人的碑帖墨跡上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則比較少見,那麼在簡體字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是用簡體字寫書法,還是用繁體字寫呢?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雖然簡化後的漢字,在辨識、書寫、排版印刷、文字交流等方面都有許多優勢,但對傳統的書法藝術來說,簡化漢字不太適合來表現書法藝術。書法是什麼?書法是體現漢字線條美、造型美、結構美、氣韻美的平面視覺藝術,漢字始終是書法的骨架和靈魂,如果書法脫離漢字,只有線條而沒有筆畫結構,肯定構不成書法,只會變成抽象畫。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但是文字閱讀和書寫確實是兩個概念,讓我們寫繁體中文,我覺得除了個別一些喜歡書法創作的,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怎麼寫。但是臺灣人寫簡體卻和我們不太一樣,很多臺灣人日常也習慣寫一些簡體字,因為打字和書寫不一樣,寫字的話,簡體畢竟是比繁體方便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 「書法問集」68、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原問題: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就是因為繁體字有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嗎?都不與時俱進呢?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漢字繁體簡體,是一個爭論幾十年的事情。提問者說:書法繁體字是因為前人寫的字,抄襲或者模仿,不與時俱進。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廣泛使用簡體字,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字帖,能夠被成為書法的字帖,絕大部分保守一點,都是使用繁體字。
  • 寫書法,這些繁體字和簡體字的雷不要踩到
    學書法,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糾纏必定會遇到。不少名家就踩到了簡繁轉變的雷區。這裡我們就不舉例了。我們在這裡只是強調,你寫繁體書法作品,一定不要簡單地在電腦上簡繁轉化順手抄來。有時候,電腦的轉化會簡單粗暴。莫讓藝術成笑話。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近年來,支持繁體字「復闢」的聲音不絕於耳。比如詩人流沙河就曾表示,「中國從1956年開始公布了一批簡化字,它們的前身才是繁體字。從前可沒有繁體字這個說法,所使用的都是正體字。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恢復繁體字為何如此頻繁發生?從秦始皇簡化篆書,到新中國推行簡體字。漢字簡化到底是遠離了傳統內涵,還是順應時代的潮流。研習了千年的中國漢字經歷了哪些演變的歷程?漢字是繁是簡一直紛爭不斷,那麼,到底沒有有必要將繁體字撿回來呢?下面跟簡單熊一起來探討下這個話題吧。
  • 誰在呼籲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
  • 馮小剛:保住中國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到底經歷了什麼?
    教育部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日前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道: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目前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
  •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
  • 馮小剛易中天懟上了: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新中國成立之後,繁體字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我國的官方字體。直到1956年,中國大陸才開始制定和規範簡化字,並作為官方字體使用。相比較繁體字,簡體字的特點就是易認、易寫。不過,建國之後,香港、澳門尚未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更是處於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這三個地區至今依舊沿用繁體字。很多大陸留學生在收到臺灣大學的offer時,甚至表示自己無法完全看懂繁體字,臺灣的學生對於簡體字更是有這樣的困惑。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通俗的講就是漢字、都屬於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