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曬出來唯恐業內人士不認同,自覺得有損顏面,所以索性儘可能的避開簡化字。其實簡化字有簡化字的美,尤其是那些寫起來總覺得不好看的字,就要看誰能把那些所謂的不好看的字寫得更好看。
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
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但是,從出現隸書,到書聖王羲之把作為日常書寫的行書和草書字體推向巔峰,中間過了500年時間;從王羲之、王獻之,到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為官方規範書寫的楷書推向巔峰,又過了300年時間。這800年,實際上就是歷代優秀的中國文人不斷探索怎樣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歷代的文人墨客學寫字就靠臨習先人的法帖,因為怎樣把漢字寫得美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怎樣發揮創造,也不可能超過二王、歐顏柳趙。
簡化字改革是隸變之後規範漢字字形經歷的最大變化,很多常用字的寫法發生了劇變;這樣一來,把簡化字寫得美實際上是一項全新的任務;而在毛筆字已經基本退出實用領域、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不再花精力在毛筆書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簡化字寫得達到歷代繁體字法帖那樣盡善盡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過程之漫長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書法上的保守派會覺得簡化字「醜」。其實,繁體字的美和簡化字的醜都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習慣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見漢隸也會覺得奇醜無比。關鍵在於,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當然,必須得有人去做這項工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閉門造車式的探索不會有什麼結果。因此,如果學習書法,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是從臨帖入手,學習書寫經過歷代大師探索已經臻於完美的繁體字。
寫繁體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表現
雖然一般場合使用簡化字是規範用法,但200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還明確規定了數個場合使用繁體字是完全合法的,其中一個就是書法篆刻,但是不是說書法家就沒有簡體字作品呢?當然不是,啟功先生就有好多幅簡字作品.
書法是表現藝術,人們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總想追求盡善盡美,總想把每一個字寫好,這猶如每一個人總喜歡把自己最美最帥的一面展示給世人一樣。這就又涉及到一個書法的結體問題,具體到每一個字的結體和解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字簡體顯得單薄,用繁體表現更顯得沉穩和莊重,這時候就有必要使用繁體進行表現,反之有的字自身就具有雄渾端厚的外形,這樣就沒有必要去硬尋其繁體去表現了,這是其一。
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是每個字都能盡情表現的,他也有敗筆也有寫不好的字出現,比如有些字的筆畫很少,不論你怎麼寫都寫不出那種想要的效果,這時藉助一下,以繁化簡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藏拙,就不會影響整篇書作的表現力。
總之,並不是繁體字天然就比簡體字好,或者天然就適合用毛筆書寫。從漢字字形確定,到把漢字寫美,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漢字的字形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寫它,並不等於能把它寫好;到底一個字怎樣寫才最美,是要經過反覆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