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2021-01-18 因果中的歷史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QQ群裡問大家,臺灣人能看懂簡體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能回答的出來,現在兩岸交流比較密切了,經常有臺灣的朋友來大陸工作或者旅遊,也沒有聽說過哪個臺灣人來之前還要專的學習簡體中文的。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去臺灣香港的論壇發帖,用簡體字他們也一樣能很好的和你交流。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通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

但是文字閱讀和書寫確實是兩個概念,讓我們寫繁體中文,我覺得除了個別一些喜歡書法創作的,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怎麼寫。但是臺灣人寫簡體卻和我們不太一樣,很多臺灣人日常也習慣寫一些簡體字,因為打字和書寫不一樣,寫字的話,簡體畢竟是比繁體方便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但是很多人也要問了,臺灣人又是從哪學會的書寫簡體字呢?他們那邊不是一直學的都是繁體字嗎?

臺灣蔡姓領導寫的簡體字

說到這個話題就有必要說一下我們漢字的歷史了,漢字現在我們發現最早的是商朝時候的甲骨文,到後來演變為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在後來繼續進化成篆書,這個些古文字,尤其是篆書我們現在也能在一些書法作品中見到,篆書大家可以搜索來看一下,書寫起來非常之複雜麻煩。到後來又逐漸的在歷史的發展中進化出了更容易書寫的隸書,楷書等等。可以看到不是僅僅在現代,古代漢字也是處在一個不斷簡化書寫的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肯定是越來越方便人們書寫,方便知識的傳播。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趨勢。

篆書你認得幾個?

很多人認為臺灣人或者香港人不了解簡體字,這都是犯了一個認識上的錯誤,認為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開始在大陸發明推廣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簡體字的出現由來已久,只不過是建國以後我們以官方的形式推進了漢字往簡體字方面整體的快速改變。

豐子愷先生推廣簡體字的漫畫

遠的歷史先不說,近代從太平天國開始,一直到民國,政府和民間都在逐步的推廣簡體字,只不過這樣的過程是比較緩和緩慢的,由於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所以並沒有強制推行,也是給人們自由選擇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就和文言文逐步轉化為白話文的情況差不多。只不過簡體字轉換較慢還是沒有成為主流,繁體字一直還是佔有主要的地位。

所以當你看到民國時期甚至晚清的人寫出簡體字的時候不要大驚小怪驚呼穿越。那個年代寫簡體字已經是很正常了。

民國時期推廣的簡體字

有學者對《簡化字總表》做過一個統計,其中常用的500多個字中,建國後或者解放區時候才出現的只佔20%,剩下80%都是建國前就已經出現使用了。按年代分,先秦時期就出現的有68個,秦漢時期出現的有96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有32個,隋唐五代出現的有29個,宋遼金元出現的有82個,明清53個,民國60個。

可見大部分簡化字都是歷史上就已經出現很長時間的了,並不是我們建國後的發明創造。所以你應該就很容易理解臺灣人為什麼能書寫簡化字了吧。

實際上正如我前面也說過的,古代漢字的發展也是一個逐漸簡化方便書寫學習和傳播的趨勢,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並不是如很多人所說的我們現在使用簡化字就是拋棄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而恰恰相反,這正是從古代一直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發展趨勢。文化總是要隨著時代一起發展演化。文字總是要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各種文字其實都在書法藝術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社會生活的實用文字確實需要簡化。如果說拋棄文化,那寫繁體字也是對更早的文字文化的拋棄,不如回去寫甲骨文好了。

甲骨文書法作品

相關焦點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比如說美國的一些地方仍然會使用一些古老的詞彙和句子,港澳臺仍然使用繁體字,這是相同的概念,使用字體的不同肯定有其中的原因,但是多樣文字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繁體字的使用對港澳臺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
  • 臺欲禁用簡體字發現一個罰百萬,網民放出菜寫的信,16個簡體字
    對此,臺「資深媒體人」邱明玉指出,網管法草案引人爭議的是,上字幕一定用繁體字,若用簡體字就會被重罰新臺幣100萬元,對小成本經營的網路平臺是無法承受的。這一消息一出,島內輿論一片譁然。有臺網民就指出,臺當局將政治玩兒到這般地步,是真服了它們!
  • 臺灣人不懂:為啥內地沒學過繁體卻能看懂字,而他們卻不懂簡體字
    現在臺灣所使用的還是繁體字,有些去臺灣旅遊回來的朋友說,他們覺得很是奇怪自己沒有學過繁體字,但是在臺灣也是能看懂他們的繁體字的。 不過臺灣朋友對於這件事情感覺很是奇怪,因為大陸的人從小接觸的都不是繁體字,按理來說,他們在看到繁體字的時候應該感到很陌生才對,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字都是認識的呢?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大多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因為古人的碑帖墨跡上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則比較少見,那麼在簡體字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是用簡體字寫書法,還是用繁體字寫呢?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書法上的保守派會覺得簡化字「醜」。其實,繁體字的美和簡化字的醜都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習慣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見漢隸也會覺得奇醜無比。關鍵在於,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當然,必須得有人去做這項工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閉門造車式的探索不會有什麼結果。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
  • 營收不利又對兩岸關係失望 臺灣最大的簡體字書店關門了
    全臺最大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因不堪長期虧損,決定在9月底熄燈,消息一出令不少書友大感惋惜。若水堂董事長、臺灣夏潮基金會(這是個統派組織)董事長宋東文21日說,若水堂在臺營運18年,虧損16年,賠掉新臺幣7千多萬。這次他認輸,決定不想再運營下去了。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沒有簡化之前的漢字,許多字在書寫上,往往有好幾種寫法,對識字不多的人,容易引起認知上的混亂。四是為了適應漢字信息化的要求,便於把漢字編碼後輸入計算機,方便電腦輸出。書法是體現漢字線條美、造型美、結構美、氣韻美的平面視覺藝術,漢字始終是書法的骨架和靈魂,如果書法脫離漢字,只有線條而沒有筆畫結構,肯定構不成書法,只會變成抽象畫。要展現書法各種各樣的藝術美,必須達到兩個基本條件。
  • 從「憂鬱的烏龜」到「憂鬱的烏龜」,我們為什麼要推行簡體字?
    如此一來,改得非驢非馬,反而會增加識字難度。 另一種理想是把每組同音的字留一個。這樣如果不分四聲,只需要400多個字。即便分四聲,也就是1300多個漢字,把它們用詞連寫的辦法來寫。有人實驗過,這種音標式的漢字大體也可以看懂。但文字首先作用於視覺,完全改變漢字的用法,違背了習慣,讓人讀起來非常彆扭。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簡體字:一隻憂鬱臺灣烏龜尋釁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圍毆一隻臺灣憂鬱烏龜。繁體字:壹隻憂鬱臺灣烏龜尋釁幾群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幾群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圍毆壹隻憂鬱臺灣烏龜。這串繁體字,我看到都發怵。現在我們能打字,但以前的人靠手寫,寫斷手都沒寫多少個。老師上課要板書,繁體字能寫多少個?一節課,小學生能學多少內容?
  • 臺北路面標識改用「簡體字」 島內熱議:要統一了?
    地面上「機車入口」四個字原本應該用臺灣民眾習慣的繁體字(即「機車入口」)標註,而地面上的「機」字卻用了簡體。不少網友表示:「是不是要統一了?」臺北路面的「機車入口」標識。(圖:臺灣《聯合報》)據臺媒報導,該標識位於臺北101大樓與世貿三館間,通往機車(臺灣地區用語,指摩託車)停車場專用道路的柏油路面。從高空往下看,簡體字的標識格外顯眼。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漢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果不是從小就學起的人,要想學會漢字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都知道,漢字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才最終呈現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漲姿勢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呼籲恢復繁體字的人認為,簡體字導致了文化傳統的斷裂,令人痛心疾首。甚至有學者認為,廢除繁體字,使年輕一代的歷史感情和敬畏淡漠,與文革爆發有密切的邏輯聯繫。雖然這些說法看上去很有文化,不過壹讀君(yiduiread)要替簡體字辯解一下:簡體字並不是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它的歷史可能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漫長得多。
  • 簡體字竟不是大陸在1949年後發明的 臺灣也曾試圖推行
    可見很多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其實在中國很多臺灣朋友都會覺得現在的簡體字就是大陸在1949年之後創造並開始推行的,實則不然。如今的《簡化字總表》中有2274個簡體字,其中最常用的漢字只有521個。這521個簡體字中建國後出現的只有101個,其餘的420個字都是在歷史上傳承下來的。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我們先來看看,這則笑話的內容大致如下:臺灣科學家做了個有趣的實驗,讓臺灣和大陸的小朋友抄寫「憂鬱的臺灣烏龜」100遍,經過觀察他們發現臺灣小朋友抄了十幾遍後就不耐煩了,說明臺灣的小朋友缺乏毅力。而大陸小朋友每次都能堅持抄完,科學家由此斷定大陸小朋友缺乏反抗精神。
  • 【西垂書畫】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歐陽詢的《九成宮》有1019個清晰的字,其中164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六分之一。
  • 臺北路面標識改「簡體字」引島內熱議
    地面上「機車(臺灣地區用語,指摩託車)入口」四個字原本應該用臺灣民眾習慣的繁體字(即「機車入口」)標註,而地面上的「機」字卻用了簡體。不少網友表示:「是不是要統一了?」據臺媒報導,該標識位於臺北101大樓與世貿三館間,通往機車停車場專用道路的柏油路面。從高空往下看,簡體字的標識格外顯眼。
  •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
    為什麼我們使用簡體字,港澳臺使用繁體字,看完終於知道了真相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很多智能軟體的出現,大家減少了書寫,往往會覺得在手機或電腦上明明都認識的字,但當自己要寫出來的時候,卻感覺不知道怎麼寫,即使寫出來了,可能看著也不太像,也會懷疑自己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