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科院腫瘤醫院的食管癌篩查模型:八大高危因素看看你有沒有

2021-01-19 澎湃新聞

原創 彭昕 醫學界腫瘤頻道

對於早期發現生存率更高的食管癌,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篩查呢?

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而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高發病率,全球約有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國[1]。早期診斷的食管癌,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80%-90%。但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存在轉移,5年生存率在25%以下。因此,高危人群進行定期篩查,早期檢出微小病灶是十分必要的。

食管癌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極易被忽視。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進行性的吞咽困難。先是乾燥食物難以咽下,繼而在進食半流質食物時也出現吞咽困難,最後水和唾液都不能正常吞咽。部分患者有胸骨後針刺樣疼痛或燒灼感,也可表現為食管內異物感。

食管癌的病理分型主要可以分為鱗癌、腺癌,以及一些少見類型。其中88%的食管癌患者是鱗癌,12%的患者是腺癌。腫瘤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可通過內鏡和無創篩查方法檢測到發育不良前體病變,但更推薦在高風險地區或高風險個體進行篩查[2]。

圖1 ESCC每十萬人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

目前,內鏡下食管活檢可疑樣本進行組織學檢查是中國ESCC篩查診斷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金標準,它可以對食管病灶來化驗細胞學進行明確的確診。同時,可以行超聲胃鏡觀察病灶的深度,條件適合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內鏡下給予病灶切除術,該方法創傷較手術更小。此外CT檢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淋巴結等部位轉移等情況。然而,行早期內鏡檢查的人群標準仍然是我國大規模食管癌篩查的一個困難的問題。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研究團隊(陳萬青教授為第一作者,赫捷教授為通訊作者)近日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JC)發表了一篇關於ESCC風險預測模型的文章,通過隊列研究篩選出了8個與三年內發生ESCC相關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提高了食管癌的篩查效率[3]。

圖2 《食管癌篩查高危人群的選擇:基於中國農村多中心篩查隊列的食管癌預測模型》

食管鱗狀細胞癌八大危險因素:

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逐漸升高;

2. 性別:男性風險更高;

3. 上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風險更高;

4. 吸菸情況:吸菸人群比不吸菸人群風險更高,且風險隨吸菸量升高;

5. 胸骨後痛、背痛或頸痛等警示症狀:有這些警示症狀則風險更高;

6. 食用醃製食品:高鹽飲食人群風險更高;

7. 食用新鮮水果:較少食用新鮮水果的人群風險更高;

8. 消化性潰瘍或食管炎病史:有相關疾病史者風險比無相關病史者風險高。

■ 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得出結論:

調查小組從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份食管癌發病率較高的地區,納入了年齡在40歲至69歲的共計86,745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既往沒有腫瘤病史,近3年內也沒有做過內鏡等侵入性檢查。

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信息,內容包括入組年齡、性別、社會經濟水平信息、飲用水來源、吸菸、飲酒、癌症家族史、飲食習慣、臨床警示症狀、用藥史、消化系統相關疾病史等方面。此外,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基本的身高、體重、脈率和血壓等測量。信息採集定期進行隨訪(中位隨訪時間:4.66年),觀察人群發生ESCC的情況。

在3年內,參與者中有298人被診斷為ESCC,對他們的數據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3年內發生ESCC的人群更傾向於男性、高齡、吸菸、過度飲酒、體重指數(BMI)<18.5kg/m2、有上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有警示症狀、消化道相關疾病史的人群。此外,高鹽飲食、高溫飲食、低新鮮水果攝取的人群患ESCC的風險也更高。

隨後,調查人員建立了基於評分的數學模型,結果顯示在該人群中,得分在10分或11分以上時進行內鏡檢查更為合理。得分為10分或11分以上時,3年內出現食管鱗癌的靈敏度可達到64.43%和35.20%。同時,與該人群推行的ESCC篩查項目的人群初篩方案相比,以10分作為高危人群分層策略可以獲得更高的靈敏度和更好的特異性。若將這一結果作為應用內鏡篩檢高危人群的推薦標準,將大幅提高內鏡篩查的效率,也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

下面的表格是ESCC相關危險因素的評分表,可對3年內食管癌的發生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測。

ESCC相關危險因素評分表

推薦得分為10分及以上的個體進行內鏡檢查。

■ 內鏡檢查知多少

1. 檢查前準備

檢查前應禁食6小時、禁水2小時以上,若有梗阻的症狀,應當適當延長禁食、禁水時間,等待胃完全排空。檢查前10-20分鐘,遵醫囑使用黏液去除劑和去泡劑,以清除上消化道內黏液和氣泡,改善視野,提高微小病變的檢出率。檢查前5分鐘左右,使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可提高被檢者對內鏡檢查的耐受度。

2. 內鏡檢查過程

一般患者呈左側臥位,頭部略向前傾,雙腿屈曲。經口腔插入內窺鏡後,醫生會仔細觀察每一釐米的食管黏膜狀態,包括黏膜色澤、光滑度、蠕動和管腔的形狀等。若發現病變,則會先確定病變的具體部位、病變範圍和病變形態,並進行拍照記錄。被檢者應根據醫生的要求進行屏氣、吸氣等動作,以配合內鏡的移動和鏡下觀察,減少病人的痛苦。為觀察清楚整個上消化道,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約每隔5釐米拍攝一張圖片,大約共拍攝40張左右的圖片。若發現病灶,則要另外對病灶進行拍攝。

3. 內鏡檢查技術

目前除了最常用的普通白光內鏡外[4],還有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雷射顯微內鏡、自發螢光內鏡等技術。色素內鏡是將染料噴灑在食管黏膜表面,能更清晰地顯示病灶範圍,便於進行活檢。但色素可能會引起被檢者的不良反應,而電子染色內鏡是通過特殊的光學處理實現對食管黏膜的電子染色,沒有這一缺點。放大內鏡是在普通內鏡的基礎上配置了一個放大系統,有利於觀察組織表面顯微結構和細微變化。共聚焦雷射顯微內鏡可進一步放大組織,在無需活檢的情況下區分病變和非病變區域。自發螢光內鏡由於對設備的要求高,目前應用較少。

總的來說,對食管癌進行早期篩查可以有效地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受到目前技術的限制,最好的食管癌早期篩查手段——內鏡,屬於有創性檢查,部分人群無法耐受檢查的痛苦,對檢查感到恐懼,而難以進行普及性檢查。針對這種情況,儘可能準確的預測危險因素,再對危險人群進行檢查,成為了一種必要的手段。

研究團隊在現有的危險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篩選出高危因素,並建立模型,來判別3年內可能發生ESCC的人群。在保證了靈敏度的情況下,減少了非必要進行內鏡檢查的人群,也節約了醫療支出。同時也建議:在人群組織性食管癌篩查項目中,推薦對危險因素評分在10及以上的個體開展內鏡篩查。

轉發給你身邊的人,讓他們一直健康吧~

專家對話

▍這次選用的篩查模型與之前食管癌的篩查模型有何不同?在哪些地方做出了改進?

陳萬青教授:

(1)研究設計與建模資源方面:既往構建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評估模型多採用病例-對照研究設計,且建模人群多來源於單中心。本模型的研究設計為隊列研究,且建模人群來源於多中心、社區人群。

(2)預測變量的選擇方面:以往常用的在建模人群中基於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篩選模型候選變量相比,本研究對建模預測變量的篩選共分兩個步驟:首先對國內外食管鱗癌發生相關的宏觀危險因素進行綜述,將其作為模型的候選變量,然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從統計學層面進行篩選,有助於模型更為準確的預測食管癌發生。

(3)實用價值方面:本研究進一步提供了「定量」的風險評分系統,可以為個體提供自評工具,也為相關食管癌篩查項目提供了可用於人群高危人群風險分層的評估工具。

▍這個篩查模型可以適用於我國其他地區人群的食管癌篩查嗎?為什麼?

陳萬青教授:

由於發表在IJC雜誌上的食管癌篩查高危人群評估模型尚無外部人群驗證結果,因此,目前該模型的外推行受到限制,尚不可貿然推薦在我國其他地區人群食管癌篩查中推廣使用。

▍您認為我國食管鱗癌遠比腺癌多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陳萬青教授:

食管鱗癌和食管腺癌的病因存在較大差異。全球範圍內,食管鱗癌主要分布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腺癌主要分布在以美國為代表北美及歐洲。與食管鱗癌發病相關的行為、飲食等宏觀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吸菸、飲酒、醃製蔬菜、加工肉類食品、燙熱飲食習慣、新鮮水果攝入不足、口腔衛生較差低、低BMI等。而我國尤其是農村地區人群這些危險因素的暴露率較高。這可能是我國食管鱗癌遠高於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吸菸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如果戒菸了對食管的影響是否可逆呢?

陳萬青教授:

相關研究顯示,戒菸有助於降低吸菸者食管癌的發病風險。例如:Wang QL等開展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現在吸菸者相比,戒菸5~9年、10~20年和>20年者發生食管鱗癌的風險逐漸降低,合併OR分別為0.59(95%CI 0.47~0.75)、0.42(95%CI 0.34~0.51)和0.34(95%CI 0.25~0.47)。

參考文獻

[1]Abnet, C.C., M. Arnold, and W.Q. Wei, Epidemiology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2018. 154(2): p. 360-373.

[2]Smyth, E.C., et al., Oesophageal cancer.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 3: p. 17048.

[3]Chen, W., et al., Selection of high-risk individuals for esophageal cancer screening: A prediction model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ased on a multicenter screening cohort in rural China. Int J Cancer, 2020.

[4]國家消化內鏡專業質控中心, et al., 中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篩查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新鄉).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 2019. 13(6): p. 465-473.

[5]WANG QL,XIE SH,LI WT,et al.Smoking cessa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histological typ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Natl Cancer Inst,2017,109(12):djx115.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彭昕

責任編輯:Sharon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腫瘤篩查很重要!腫瘤篩查是什麼?該咋個選擇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楊丹)4月15日,四川省腫瘤醫院健康管理·腫瘤篩查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功能醫學與抗衰老學組委員程幼夫向廣大網友介紹:腫瘤篩查是什麼?該如何選擇呢。
  • 健康| 20種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方法發布!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預防與篩查專委會主任委員鄭瑩教授表示,癌症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這給了我們很多的時間,來預防腫瘤的發生,來早期發現腫瘤,將腫瘤扼殺在搖籃裡。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大腸癌|癌症|乳腺|...
    今年4月15日,在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的第一天,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相比於2019年版本,2020版《推薦》新增了惡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腫瘤、軟組織肉瘤、白血病6個瘤種,覆蓋了20種常見惡性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信息。
  • 《柳葉刀》子刊:全球一半病例在中國,食管癌與五大危險因素有關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且預後較差的癌症。為了更好地為食管癌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提供信息,《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發表了全球195個國家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可歸因風險因素等最新統計數據。
  • 吞咽困難三個月 一查竟是食管癌
    85歲的張老伯,3月前突然出現進食時吞咽困難有哽噎感的情況,張老伯不以為意,身體日漸消瘦,發展到後來吞咽梗阻加重,已經吃不進東西老,才前往醫院就診,儼然查出食管癌。 在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胸外科,胃鏡檢查顯示,張老伯在距離鼻緣34~38毫米處發現了表面魚肉狀的環周生長腫物,病理提示考慮低分化癌。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每年全球約有960萬人死於癌症。最新數據: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這是自2018年首次發布以來更新發布的第三版《推薦》。
  • 重慶版腫瘤篩查指南請查收
    重慶版腫瘤篩查指南發布 癌症的發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你知道如何正確預防嗎?4月14日,重慶市癌症中心、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和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發布《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針對12種常見惡性腫瘤,給出篩查建議和預防措施。 這12惡性腫瘤常見於肺、肝、胃、大腸、食管、乳腺、宮頸、子宮、卵巢、前列腺、甲狀腺以及淋巴系統。
  • 302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生存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2 年 1 月至 2016 年 10 月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省腫瘤醫院入院治療 302 例食管癌患者的資料。採用 Kaplan-Meier 法對生存時間進行估計並進行單因素分析,生存曲線用 log-rank 進行檢驗,在單因素分析後對生存時間有意義的因素進行Cox 比例風險模型的多因素分析。
  • 低劑量CT肺癌篩查中的假陽性率高達24%?肺結節公認的臨床危險因素...
    推薦語採用低劑量CT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但其中的假陽性率也高達24%?哪部分人可稱之為高危人群?目前國內外有哪些肺癌篩查相關研究?從影像學特徵上進行肺結節良惡性診斷有技巧嗎?惡性風險預測該怎麼做?篩選早期肺癌有前景的方法又在何方?
  • 宮頸癌篩查有了更優方案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效率高成本低
    原標題:宮頸癌篩查有了更優方案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效率高成本低(記者王瀟雨 通訊員戴毅 王晶)近日,中國首次多中心大樣本子宮頸癌篩查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在京發布結果。研究表明,在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現有服務能力條件下,以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為基礎的子宮頸癌篩查,優於傳統的細胞學和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觀察篩查技術。研究論文日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上在線發表。子宮頸癌病因明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的持續感染是引起子宮頸癌的主要病因。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出「全球消除子宮頸癌」總動議。
  • 新發食管癌病例有一半在中國!趕緊戒掉趁熱吃的壞習慣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丁士剛介紹,食管癌早期沒有典型的症狀,部分病人沒有症狀,也有一部分病人會有胸骨後不適,胸骨後燒灼感或針刺樣輕微疼痛等不典型症狀。食管癌中晚期典型的症狀表現為進行性吞咽困難,具體來說就是一開始進食固體食物的時候有吞咽困難,隨著時間的進展,進食半流食甚至流食也會有吞咽困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經常吃高溫的食物或飲用熱水的人群中,食管癌發生率較大。
  • 記住這6種典型腫瘤標誌物!如果超出正常值,可能提示有問題了
    但是,腫瘤標誌物數值的顯著變化,能夠給癌症篩查提供進一步的診斷線索。畢竟,健康人群的腫瘤標誌物也基本都是正常的,排除幹擾因素,那些數值上升的情況基本都是非正常因素導致的,至於具體的原因,那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了。
  • 醫科院腫瘤醫院趙心明:如何從影像上判斷,你被腫瘤侵犯了?
    本期關鍵詞:影像診斷、準確率、早期篩查、輻射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主任 趙心明教授知識點1:不同腫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不同醫學影像在腫瘤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估中有重要作用,影像質量影響著腫瘤診斷和治療的質量。
  • 歐洲學術期刊《腫瘤學年鑑》:個高的男性可能易患癌
    受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程書鈞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 支修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天津市腫瘤醫院腦系腫瘤科主任 李文良男性更易患癌,或因長得高歐洲腫瘤學會和日本腫瘤學會期刊《腫瘤學年鑑》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依據兩大隊列超過
  • 北京腫瘤醫院院長:什麼樣的人要做胃癌篩查?
    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殘胃是患胃癌的高危因素。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水平、多階段的發展過程。 早期的胃癌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只有上腹部不適、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慾減退、飽脹、噯氣,少數可能會有黑便或嘔血。
  • 湖南省腦科醫院再次啟動「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與幹預」項目
    為進一步加強卒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提高基層居民的防病意識,5月11日,湖南省腦科醫院「2019-2020年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與幹預」項目(鄉鎮)在嶽陽市湘陰縣六塘鄉啟動。截至目前,醫院已連續8年承擔國家腦防委「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與幹預」項目,累計篩查與幹預近5萬卒中高危人群。
  • 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二手菸的人。篩查方法:高危人群和55歲以上的人,建議每年做一次胸部CT。篩查方法:年度體檢時可以做肛門指檢、大便潛血檢查,4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腸鏡。食管癌病因:與飲食息息相關,除與遺傳基因有關外,臨床研究顯示,近90%的食管癌患者有不良飲食習慣。
  • 忠告:你以為是咽喉炎?其實是食管癌!
    食管若長有腫瘤即為食管癌。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四、這些因素與食管癌密不可分醃菜、鹹菜、黴變主食、熱湯、熱茶都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食管癌的發病情況經常呈現家族聚集性特點,即家族中有食管癌患者的話可能意味著該家族中的人比一般人患食管癌的危險性要高
  • 索樂科技:開創腫瘤篩查數值化革命
    索樂科技總經理餘蔚波談及企業的轉型之路深有體會,2013年成立的索樂科技在2015年才從電子行業轉身投向醫療設備的研發,而下定決心跨界轉型,一方面是響應國家產業方向的引導,看好未來市場前景,另一方面因為看到有不少人因癌症早早離開人世,如果能早些發現治療也許有更多機會還能生活在大家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