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玉環,幾乎人人都耳熟能詳,她既是集後宮「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妃子,又是才貌雙全,能歌善舞,巧言令色,外柔內剛的愛情忠貞之士。雖其自幼喪父,」養在深閨人未識「,但是自她那一刻的非凡經歷,扭轉了她看起來似乎平平無奇的人生。
煙雨邂逅
楊玉環與李隆基的兒子李瑛意外相識於歌舞大會之中,而當舞蹈大會結束的時候,一場驟然而至的春雨浸溼了整個洛陽城,如絲的細雨將深灰色的天宇描摹成一片朦朧的夢境,一簾煙雨,一卷閒情。李瑛早已在舞會上被楊玉環曼妙的舞姿和柔軟的身段所痴迷,他見楊玉環沒有帶傘,抓住了這個機會,將一把華美的油紙傘撐在了她的頭頂,為她遮擋著來襲的風雨。無疑,楊玉環與李瑛在煙雨裡的那場邂逅觸動了楊玉環的心弦。至此之後,如果李瑛再果斷、勇敢一些,恐怕楊玉環真的會憑自己一時的心性不計後果地與李瑛在一起。
兩人分別後,都久久的不能釋懷,一是後悔,擔心那一面既是初見,又是永別。古代的通訊手段尚且沒有今日發達,通常只藉以馬匹,信鴿等方式來互相聯絡,所以往往有心之人僅僅只能落得一個擦肩而過,一面之緣的結局。二是不甘,楊玉環與李瑛相談甚歡,從秦王破陣舞談到了胡旋舞,從琵琶談到了玉簫,很是投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像楊玉環這般傾國傾城的美貌搭配自身能歌善舞的藝術才華,簡直是天賜佳人,是不易多得,不易多求的一塊無暇美玉。而李瑛以自幼出身皇家貴族的顯耀身世培養出來的一幅風華絕代的氣場,也是讓楊玉環一見傾心,久久難忘。
其實,李瑛見過的美女不計其數,可不知為什麼唯獨對這位萍水相逢的女子念念不忘,欲罷不能,可他為了自己的前程,為了自己的聲譽,卻不得不將這份情愫深埋在心底。或許這就是命運的捉弄,大婚時,他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卻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如今雖然遇到了合適的人,卻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這也是這一場初遇善始而不得善終的悲劇所在。
英雄救美
楊玉環的好友韋婉華約她到洛河之上去賞春。韋婉華出身名門,容貌上毫不遜色於楊玉環,楊玉環也不卑不亢,一邊拿姐姐打趣,一邊與其一起談論風景,頗顯機靈。而幾個地痞早已暗自觀察了這一切,忠王妃感覺不測,立馬靠邊停船上岸,正當兩位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被地痞緊緊相逼而手足無措時,李瑁高大偉岸的身影的出現,又深深地打動了楊玉環。
李瑁與忠王妃韋婉華早就相識,與嫂子簡單談一說二後,目光就不自覺地停留在了楊玉環的身上。楊玉環國色天香的美貌和大方得體的言行舉止自然也就打動了李瑁,他心裡已經暗暗感受到,命中注定,楊玉環就是那位要和他生命交匯的女子。
所以在這裡幾乎就能感覺出,楊玉環雖然出身不高,但是卻也識時務,知方寸,透人心,這也是她能夠打動李瑁,再後來打動武惠妃,讓武惠妃放下心中的疑慮與防備,放下自己為兒子精心鋪設的聯姻之路盤算,而讓楊玉環做了王妃,期待她能夠為自己帶來好處,為整個壽王府增光添彩。
可是我後來又轉念一想,也許楊玉環與李瑁初遇是韋婉華製造有心之為,不然一切時間地點人物出現的巧妙真的是不太符合常規邏輯。不然,怎麼會有李瑁的突然出現,就算完全是一場意外,那李瑁又如何是恰恰識的地痞的底細?而又正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出手相救?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之所以這般猜測,是連接後續的情況來看,忠王妃韋婉華知道武惠妃的陰謀算計,心機城府完全和她不在同一個層次。如若讓李瑁再與斐耀卿的女兒聯姻二人強強聯手,那麼武惠妃憑藉自身受李隆基獨寵地位和達官顯貴的親家聯手扳倒其他太子之位的候選之人,根本就是雕蟲小技,不在話下。而韋婉華自然不會輕易讓武惠妃得手,否則她的丈夫就難以爭得皇位,自己也將不保。
而韋婉華發現事情的關鍵其實就尚且在於李瑁他自己的感覺,雖說李瑁對母親斐耀卿家族聯姻的態度沒有做出一定的反對,但是他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位相依相守,攜手終老,共度餘生的女子就已足以。可是斐耀卿之女太過年幼,心智尚不成熟,兩人也不自覺的產生有年齡之間的隔閡,因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靜候良緣時機。所以韋婉華此舉便也顯出了她的智慧所在,她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後宮之中你爭我鬥的局面,知道了權力掌握在手時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這世間殘酷、不公平的現實,她早早下手,暗自謀劃,將不喑世事,與世無爭的楊玉環和李瑁安排在了一起。二人不喜紛爭,一拍即合,也是後面對抗武惠妃的重要籌碼。
楊玉環與李瑁順理成章地走在了一起,過起了自己的小兩口日子。就在這可喜可賀,溫馨溫情一幕的背後,還有一位暗自神傷的人,那就是李瑛。李瑛自己千想萬想沒有想到的是,曾經與自己煙雨邂逅那位才貌雙全的女子,竟已成自己弟弟的女人。李瑛不斷地寬慰自己,生命中,有一個人可以去思念,也是一種幸福;同時那個人也在掛念著自己,更是一種幸福。或許楊玉環因為沒能最終跟他走到一起,反而會更加幸福。
後來,李瑁和楊玉環兩人相濡以沫,忠貞不渝,「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一次,楊玉環為了救李瑛不讓他被武惠妃設計陷害,偷偷去見了李瑛,不慎被李瑁發現。李瑁非常憤怒,認為自己的女人背叛自己,楊玉環百般解釋不清,竟然將桌面上鋒利的剪刀直逼自己的胸膛,鮮血一點點流淌出來,李瑁見狀立馬上前抱住自己心愛的女子,他終於相信了楊玉環,認為他對自己的感情一定是忠貞不二的。由此可見,楊玉環柔軟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剛硬的心。這樣的女人,才能剛柔並濟,軟硬並施。在你爭我鬥的宮門下中留一席之地。
不速之客
武惠妃的死讓那些曾經反對她的大臣們和忠王妃等人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曾經萬般寵愛武惠妃的李隆基心中悵然所失,他有點落寞和迷茫,不知道失去了心愛的武惠妃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一直到他再見了楊玉環。
不知是天意使然,還是人為撮合。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邀請楊玉環一起前往玉真觀用膳,不料卻鬼使神差、陰差陽錯地遇到了李隆基,楊玉環自然也不敢缺乏禮數,恭恭敬敬地將李隆基視作自己的長輩來對待,可是李隆基卻不以為意,他不對楊玉環做過多禮節上的拘束,甚至當玉真公主談及壽王妃精通樂理,尤其是對西域傳來的婆羅門曲有著頗為獨到的見解時,李隆基興致漸起,要求擂鼓一段,讓楊玉環編舞一曲。就在這一唱一和之間,二人皆已琢磨透了對方。楊玉環自以歌舞為趣,懂得音律變化,節奏快慢,她在李隆基張弛有度地擂鼓聲中得知李隆基的鼓藝甚佳,就算年歲頗高,也只是微微喘氣,體力尚佳。而李隆基對楊玉環編排地似蝴蝶飛舞,似浮雲飄逸,又好似水中芙蓉,風中弱柳,讓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或許這個不良好的種子,在這一刻就已悄然種下。
後來李隆基想盡辦法接近楊玉環,可是楊玉環百般避諱,這讓李隆基更是愈挫愈勇,無論她楊玉環是誰。越是他大唐皇帝得不到的女人,他就越想得到,終於,他為了避嫌,巧稱希望楊玉環以為母親追福的名義修道,並專門設置了一座道觀太真觀,以供楊玉環修道之用,藉此永遠地陪伴在他的身旁。
此時此刻的李瑁當然是痛心斷腸,他沒想到自己父親會如此不仁不義,竟然這樣緊緊相逼,搶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令自己淪落至此。通過這次難以言狀的教訓,他終於想通了母親生前對他的教導:「「有了權力,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沒有權力,你就保不住你想要的!」而此時再後悔,已是昔日黃花,晚了。楊玉環也在宮廷中慢慢覺悟,這個世界遠沒有她自身想像的那麼美好,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無論是多麼真摯的感情,一旦涉及權力紛爭與地位高低,一樣會顯得微不足惜。
李隆基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練使得李隆基能夠輕鬆地看透楊玉環仍舊略顯稚嫩的內心,而且身為帝國皇帝的他又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她的任何需求。楊玉環就這樣漸漸地被他的愛所徵服。與年輕氣盛的李瑁相比,李隆基更是多了一份溫柔,細心,體貼與關懷,這是他的兒子李瑁所不能比的,因為李瑁閱歷尚且,渾身上下還不時地透露出一股孩子氣,雖然李瑁很愛她,但是卻不是很懂她。這也讓楊玉環心裡多了些許安慰。其實身為弱女子的她此時也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因為過去肯定是回不去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改變,還是被迫無奈地接受這種改變。
楊玉環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走完了武則天用了十二年才走完的路,成為李隆基身邊最重要的女人,集三千寵愛在一身,令六宮粉黛失顏色。
當一個人遇到了權力與地位的誘惑時,再堅定的心智,也難免會動搖,況且楊玉環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心中難免會升起得意之情。楊家的權勢一時之間震動朝野,權傾一時,每個與楊玉環有關係的遠房親戚都會受到楊玉環的百般照顧。
這並不是什麼公順言明的事,自然會惹人非議,令眾人不滿。終於在馬嵬坡下,唐玄宗做出了自己最後的抉擇,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與楊貴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稱量,唐玄宗覺得,還是自己保命要緊。
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裡了,和貴妃訣別。楊貴妃說:「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唐玄宗也含著眼淚說:「願妃子善地受生。」禮佛之後,高力士就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來到唐玄宗身邊,陪伴唐玄宗度過了十六年最快樂的日子,最後,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唐玄宗的平安。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命人將她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之中,請陳玄禮等幾個主要將軍進來驗屍。陳玄禮他們看過之後,這才脫去了甲冑,向玄宗叩頭謝罪。回想起來,如若楊玉環安安生生地堅持做一位小鳥依人的女人,避開朝政各事,不去理會什麼遠房親戚楊國忠,不與他產生什麼別出一格的堂兄堂妹關係,或許楊國忠的權利也不會很大,也自然不會有什麼他上臺的份了,事情的發展也並不會走向兔死狗亨的悲劇。
結語
愛如煙花,即使再絢爛,也只是在瞬間綻放。熄了,滅了,留下的只是黑暗而又寂靜的夜空。雖然對煙花綻放的那一刻難捨難分,但那卻已經成了過去,就像一陣風曾經在世界裡掠過,除了記憶什麼都不會留下。
參閱: